8月25日,香港導演陳木勝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
導演 陳木勝
雖然在眾多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導演之中,陳木勝算不上是最出類拔萃的一位,但他確是最具學院派風格的一位。尤其在槍戰動作片領域,從早期的《衝鋒之怒火街頭》到《保持通話》,從《三岔口》到《掃毒》,每一部都是高度標準化的流水線作品(無貶義),秉持著香港電影輝煌時期「盡皆癲狂、盡皆過火」的風格以及娛樂至上的準則。
電影 《掃毒》
陳木勝導演不僅拍出過捧紅謝霆鋒、吳彥祖、馮德倫等中青代演員的《特警新人類》系列,與成龍大哥合作的幾部影片如《我是誰》、《寶貝計劃》等也都是動作片中的精品。
電影 《特警新人類》劇照
2004年,他執導的《新警察故事》雲集了香港英皇公司的眾多明星,「以老帶新」,收穫巨大成功。
電影 《新警察故事》
《新警察故事》在內地打破了保持十年之久的合拍片票房紀錄,並且為成龍大哥帶來了事業上的「第二春」。
《新警察故事》中,成龍一反此前在警察故事系列中的「戰神」形象,飾演了一位迷失、頹廢的老警察。
行業內對於導演這個職業一直存在著「出道即巔峰」的說法,即一位導演最高水平的作品往往是他的處女作,因為是用心最深、最無所顧忌、源於本真的創作。比如「鬼才」昆汀的《落水狗》、薩姆·門德斯的《美國麗人》、蓋·裡奇的《兩桿大煙槍》以及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
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被奉為華語電影中的最佳青春片
對於陳木勝來說也是如此,他在1990年拍攝的處女作《天若有情》直到今天仍是「古典派」港式言情片的典範,彼時風華正茂的劉德華所飾演的瀟灑浪子成為九十年代初每一位少女的夢中情人,更是男孩子們爭相效仿的偶像。
電影 《天若有情》
只求望一望
讓愛火永遠的高燒
青春請你歸來
念舊,是有情人的軟肋。我們多麼懷念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啊。那時候的劉德華,是不折不扣的「小鮮肉」,飾演的還不是我們今天見慣了的社會精英或黑幫大佬;那時候的吳倩蓮,也還沒有顯現出清冷的氣質,只是一位倔強清純的少女;那時候的吳孟達,還沒有遇上周星馳,但已經顯現出黃金配角的功力。
吳孟達、劉德華、吳倩蓮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天若有情》講的其實是一個俗套得不能再俗套的故事,社會小混混「阿華」與富家小姐jojo一見鍾情,頗有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味道,但這種簡單純粹的愛情在當時就是真真正正地打動你了,某一瞬間,它就像《鐵達尼號》那樣給人刻骨銘心的感覺。這一方面得益於演員的出色發揮,另一方面則是源於陳木勝導演極力刻畫的香港草根階層特有的「人情味兒」。
劉德華飾演的阿華與吳倩蓮飾演的jojo
片中的「阿華」是一個敢愛敢恨、敢做敢當,對女友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底層小人物,劉德華準確把握住了人物的靈魂,將這個游離於黑社會、內心極富正義感的邊緣角色詮釋得深入人心。
我們喜歡把港片中的「餓不餓,我下碗面給你吃「「做人嘛,最重要是開心」當作段子來講,但其實它們所代表的,正是最質樸的人情味和草根性。
片中真正的反派,並不是那位黑幫老大,而是jojo的父母以及警探。前者是「上流社會」的代表,他們對阿華的鄙視和排斥,實際上是資本對平民的壓迫;後者看似是正義的化身,卻處處為難本性善良的阿華,誓要把男女主人公這對璧人拆散,本質上是冷血無情的公權力對草根的壓迫。
《天若有情》在浪漫主義愛情線下的隱藏主題,其實是草根對強權的反抗與抵制,因此現實主義的悲情結局也似乎是註定了的。如此強烈的反叛精神,在今天的香港電影中已經很難見到了。
真心相愛的情侶,最終卻不能走到一起,這本就是藝術形式歷久不衰的經典題材,而電影中有緣無份的戲碼,便更容易俘虜人心。男女主人公為愛所做出的「反世俗」的非理性選擇,在當今社會已近乎絕跡。這樣的愛情,如今也不會再有了。
結尾處阿華砸開商店的玻璃窗,為jojo穿上婚紗的那一幕,定格為了古典浪漫主義愛情在香港電影裡的絕唱。
當吳倩蓮披著的婚紗在劉德華的摩託車上隨風而飛的時候,當劉德華的鼻血一滴一滴染紅婚紗的時候,足以讓所有觀眾為之動容。
全片最為悽美的一幕
電影的主題曲《天若有情》(即粵語版《追夢人》)也因此成為了永恆的經典,而我卻更偏愛片中的那首黃家駒演唱的插曲《短暫的溫柔》,其情之深、其悲之切,足以讓無數有情人潸然淚下、心碎斷腸。
這份感天動地的悲壯、奮不顧身的浪漫,成為了每個影迷心中永遠的追憶。午夜夢回時,我們也總難免會想起某個瞬間、某個片段,就好像在馬路上赤足狂奔的jojo,明知留不住生命中的那份美好,但還是拼命地向前跑……
天若有情天亦老,夢回1990,也正是我出生的那年,我好懷念它。
謹以此文緬懷導演陳木勝
(文中圖片素材均來自於網絡)
(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