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正在成為疫情之下受益最大的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之一。
本周,美國加州宣布為首個完全由無人駕駛小車運營的商業快遞服務開綠燈。按照計劃,自動駕駛初創公司Nuro最早於明年啟動無人配送業務。
新許可證將首次允許該公司向消費者收取快遞服務費。車輛行駛速度將被限制在35英裡每小時,並將被限制在「良好的天氣」條件下運行。
在加州機動車輛部門主管史蒂夫·戈登看來,籤發首個部署許可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一、最後一公裡配送「啟動」商業化
與此前全球各地頒發的自動駕駛測試許可不同,此次加州率先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真正商業化落地。這意味著,無人駕駛首次被允許從測試進入營運狀態。
在美國,由於疫情仍然處於爆發周期,短途貨運的運量激增。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7至8月,卡車運輸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躍升了20.4%,受到從倉庫和配送中心到商店、用戶的短途配送需求推動。
按照計劃,Nuro的這項服務將首先部署豐田普銳斯改裝車隊,然後是定製設計製造的純電動R2無人小車。
今年4月,當時已經擁有600多名員工的Nuro公司獲得了加州機動車管理局的許可,可以在舊金山灣區部分地區的公共道路上測試無人駕駛送貨車輛。
此前,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經授予Nuro公司自動駕駛車輛豁免權,允許該公司在不使用乘用車所需特定設備的情況下,在道路上測試其定製設計的R2無人小車。
同時,Nuro已經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通過豐田普銳斯改裝車隊為多家商業合作的消費者送貨。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部署了超過75輛送貨車。
而在中國市場,區域性、地方性的商業化運營也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
今年10月,京東物流宣布,在技術應用上,未來5年使用機器人數量將超過10萬臺,與常熟合作打造全球首個無人配送城,今年內計劃投放超過百臺無人小車。
目前,首批30多臺無人配送車已在常熟市投入運營,共有5種車型可滿足不同場景的配送需求,其中最大的一款車箱載貨空間達2立方米,單次出發可以配送500單以上。
此外,京東物流還提出了無人配送車「領養計劃」。在無人配送城所在區域裡,JDL京東物流配送員通過申請,可「領養」一定數量的無人配送車配合自己的工作。
此前,Waymo則和物流配送巨頭UPS共同啟動了一個試點項目,使用自動駕駛改裝的克萊斯勒Pacifica小型貨車在鳳凰城運送包裹。這些車輛將在UPS收貨點提取包裹,並將它們送到當地的UPS分揀設施進行處理。
這個試點項目將於今年2月開始。「UPS和Waymo正在探索自動化和自動駕駛技術,以加強配送網絡的處理效率,」UPS首席戰略和轉型官表示。
一年前,美團與三家海外公司達成合作,其中法雷奧為美團的自動送貨車提供動力和傳感器等關鍵部件。英偉達為開發和測試提供技術支持。Icona是送貨機器人和車輛的設計合作夥伴。
按照美團的說法,自主配送不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價值鏈上下遊企業協同解決的挑戰。或許,2021年將是這個價值鏈打通的關鍵一年。
二、帶動城際公路自動駕駛配送
從最後一公裡配送開始,向前延伸就是城際規模化自動駕駛運輸。
在載貨領域,作為生產要素的特性,終端物流客戶對於自動駕駛物流運輸的積極性正在不斷高漲,降本是關鍵因素之一。
幾周前,沃爾瑪正式宣布,從2021年開始將在阿肯色州使用全自動駕駛貨車開始為客戶送貨。此外,該公司和合作夥伴也計劃明年開始嘗試將安全駕駛員從自動駕駛卡車上移除。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第一批自動駕駛送貨車隊已經在配備安全駕駛員的情況下,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行駛了7萬英裡。「下一個目標就是,將自動駕駛車隊逐步融入現有的物流生態系統。」
為了保證安全以及符合相關的量產車規範,上述車隊的自動駕駛系統將龐大的DNN神經網絡分解為數個微模型,其預期功能安全僅限於一個非常具體的可解釋任務,並構建了基於規則的回退和驗證系統。
終端需求的啟動,意味著自動駕駛行業整合潮將啟。
已經獲得無人小車配送商業化許可的Nuro公司,在近日宣布收購無人駕駛卡車公司Ike,後者此前就是授權使用該公司的定位、感知、預測和規劃軟體。
Ike是一家由前蘋果、谷歌和Uber工程師創建的自動駕駛卡車初創公司,此前該公司已經與DHL、Ryder和NFI達成協議,為車隊提供相關技術。
和很多公司不同,Ike採取的是真實數據+模擬仿真策略。這家公司的車輛並沒有在公共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測試,也沒有像其他同行那樣提供運輸商業貨物的測試服務。
眼下,自動駕駛卡車技術對物流巨頭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產業鏈上的大多數企業在2021年開始可能都會有所行動。
作為全球主要的卡車製造商之一,戴姆勒幾年來一直在投資自動駕駛卡車技術,包括在2019年3月收購自動駕駛軟體公司Torc Robotics,並持續部署相關的測試項目。
今年10月,戴姆勒更是宣布與Waymo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未來幾年搭載Waymo Driver系統的自動貨運卡車將投入量產。
本周,Waymo宣布將在加州新建一家卡車運輸研發機構(明年年初將部署全新的卡車自動駕駛新工廠),繼續深化在自動駕駛貨運方面的投資,同時為第五代Waymo Driver部署定製測試環境。
這是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在中國市場,類似的部署也已經開始加速。
近日,由一汽解放、解放摯途與智加科技(PlusAI)聯合開發的J7+智慧重卡正式通過中汽研(CATARC)認證,滿足所有關鍵的安全和性能指標,可以開始上路運營。
在此之前,去年9月份,一汽解放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宣布實現全球首款L2量產級車型投放,這也是解放摯途成立後聯合多家合作夥伴打造的首款L2級重卡。
解放摯途專注於自動駕駛卡車的開發,是國內首家由主機廠成立的面向自動駕駛的技術研發合資公司。按照計劃,J7+智慧卡車將於2021年上半年開始量產。
與此同時,智加科技宣布,將在滿幫集團(也是該公司的戰略投資方)平臺上正式開始銷售自動駕駛卡車,後者的平臺每年有超過100萬輛卡車的相關交易業務。
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許多人都在懷疑,疫情是否會減緩自動駕駛發展的步伐,但事實卻恰恰相反,載貨場景快速落地正在催生新一輪市場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