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李氏——李氏文化

2021-02-16 李姓李氏宗親會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李姓宗親會」,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

常德李氏 

    始祖晟公,第十子憲公, 江西觀察使,長孫遊公繼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孫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顯旦公,生乘、燻、重、秉。元明之際,幹戈擾攘,四公後"必"字輩共二十五房先後遷居湖南常德、安化、漢壽、桃源、益陽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達字鳳翥,為常德六李灣始遷祖,必華字中華、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榮字中榮,同為東湖山始遷祖,必通為金雞坳始遷祖,必道字鳳鳴,為麻臘嘴始遷祖,必遠為益陽馬輪衝始遷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鳳,必陽字朝陽,為善卷村始遷祖,子孫分居鬥姆湖、赤塘湖、黃市港等地,必龍字龍壽,為長堰衝始遷祖。世允生必旺,遷齋公嘴元普庵。燻公生世鑾、世高、世和,世鑾生必賞,其裔散居半月障、黃金廟、團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寶、必宥同遷桃源南竹山,必實、必寬同遷益陽修山,必賃、必贄其裔蕃衍石灰山、黃土店、龍船灣,必真遷四川。世和生必賢,其裔居李伍灘、鹿角坪、鴻鶴衝、太極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貴遷黃壁坪,必貿遷花巖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賚,其裔居漢壽木山,世可生必貢,其裔居漢壽七星堆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譜,百字派語: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發祥定有喜,慧聰範愈規,科甲同濟向,錦樂昶瑞宜,誥典偉章貴,醇讓福祿綿,騰輝崇上兆,丕業創硯田,仁秀蘊穎悟,瓊瑤則愛親,言信昭康運,寬裕耀唐庭,高超繩俊傑,豐足道恆盈,協華參修若,楷模慶善成。

常德前後兩河李氏 

    始遷祖鈞鳴公,明洪武7年(1374)由江西吉水縣折桂鄉彭勝裡遷湖廣武陵前後兩河,1948年合修族譜。

常德上大村李氏 

    始祖憲,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觀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傳至應高、應成兄弟於元末由江西吉水縣谷村圳上遷湖南武陵縣前河上大村。清光緒間三修族譜。

常德、沅陵李氏 

    始祖泰和、富山、榮諸兄弟,元末隨朱元璋起兵,以軍功官江西,同落業於豐城縣拖船埠清泉鋪。三公之子或仕常德、或官沅陵,復自江西遷居常德、辰州。1924年四修族譜。

常德沙河街回族李氏 

    始祖宋時斌公,因徵西失敗,遂入贅回教於哈氏。歷四派至明初,化公生子五,長宗秩,遷安徽;次宗勳,世居北京順天府固安縣;三宗法,為湖北沔陽參將,遂落業鍋鐲灣;四宗文,遷江西南昌府;五宗燕,字開先,原居北京,明太祖時任雲南副將,永樂2年(1404)調遷湖南常德,落業府城東關外,居沙河街,生四子:身端、身貿、身方、身正。貿遷桃源鳳凰山;方遷武陵莊坪;正遷武陵梁山;端於明宣德間遷桃源剪旗營。

常德東關回族李氏 

    始祖象貴公,原居鳳陽府鳳陽縣之奔步街。明永樂徵剿有功,官遷常衛,遂落業東關。貴公子佳期,期生祥呈、祥吉,吉遷長沙,呈生雅能、雅有,有遷湖北施南府。能生挹枝、挹林。挹林公於明時遷居武陵西莊坪。

常德花巖溪李氏 

    始遷祖思敬、思賢、思聰、思明、思方等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南昌豐城縣遷此,散居皇極坪、港二口、李七橋、逆江坪、花巖溪等地。清光緒9年(1883)三修,1914年四修族譜。原派:思璽淑純姿,囗廷富春浯,大登尚鳳翔,洽作箴傳家。

常德六李灣李氏 

    始遷祖鳳鳴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折桂鄉拖船埠,因元明之際兵亂而於明洪武7年(1374)偕長子遜忠、三子遜吾遷居常德六李灣,後人分居於常德前鄉青泥湖、麻臘嘴、六李灣、白沙、蘆州障、河婆橋、實竹坪、東門巖橋及蘇家渡等處。麻臘嘴老派:鳳遜淵洪茂德(友)伏木大國朝(萬尚登啟)學水本元家傳樹聲榮華承。灣堤老派:鳳遜淵洪茂德伏木大國應勝世代宗祖承先啟後榮華恆。

常德五家嘴李氏 

    始遷祖殿公,明洪武間宦湘,卜居常德東關外城頭村五家嘴沿江保。

常德東湖山三渡港李氏 

    始祖澤梁公,明永樂間自江西泰和宦遊常德,子三:承詩居鬥姥湖;承書居洞頭衝;承易落業三渡港下李家灣。老派:盛澤承東漢國家之維廷方正光先德人。

常德維新八鬥灣李氏 

    始祖碧公,明永樂年間攜子仕華、仕榮及六李灣一世祖鳳翥公之子漢遜公昆季等先後自江西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遷來湖南常德,八世祖均世居維新鄉八鬥灣。九世祖芳道、芳眉、芳迎、芳遠四公起因人丁日繁而徙居石門橋龍潭庵、韓家吉、伍家嘴、楓樹崗、德山街、巖灘寺、桃樹崗王家咀、三湖鄉蘆湖裡、皇木關。龍潭庵老派:鼻仕允貞元應祚長方登灼先維新世澤作述振家聲榮。

常德長堰衝李氏 

    始遷祖龍壽公,原籍江西吉水谷村,明永樂間遷湖南常德府武陵縣前河中淰村(今唐家鋪陳家衝腦)。歷二世省週公,再徙長堰衝。老派語:龍省清欽桓春正學子功名遠文人德澤長有謀貽萬。

常德青泥湖李氏 

    始遷祖鳳翥公,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吉水縣十二都拖船埠遷此。

常德李古子崗李氏 

    始遷祖仁公,明永樂間因經商自江西吉水縣十二都拖船埠大樟樹遷居常德東門外八官障李古子崗。原派:宗正家興可知先應啟文朝大學士萬代永隆昌。

常德石門橋竹子嶺李氏 

    始祖順晁公,明永樂2年(1404)因經商自江西南昌來湖南長沙,卜居常德。裔孫清初徙居此地。原派:國經廷顯文宗如大紹有。

常德花巖溪黃土店李氏 

    始遷祖楚勝公,明時自江西南昌樂平縣遷湖廣黃岡,明末復徙居武陵黃土店北岸。

常德滄浪鄉胡家高橋李氏 

    始祖自元公,明時自江西遷湖南常德,始居三渡港,復徙長堰坪,再徙雞子山。後人散居慄崗嶺爐頭衝、宣恩、桑植等地。老派:自文應興汝儒為席上珍明和清與後必有。

常德櫧木山李氏 

    始祖鳳鳴公,傳五世至德鵬公,於明嘉靖年間遷蘆州障白沙灣堤,德鵬公之孫樽公因水災於明萬曆年間遷居後河漸安鄉崗市櫧木山。

常德七耳湖李氏 

    始祖鳳鳴公,傳八世至楷公,遷居常德蘇家渡萬民崗,旋遷後河七耳湖。

常德藍田廟李氏 

    始祖德惠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朝人,官北京苑平縣太守,五世啟貴公官益陽,卜居三塘街,啟榮公攜弟啟富公卜居常德藍田廟毛公港。老派:啟正仕春明端方永宏庭花開如兆遠木子遇長青。

常德稻羅嶺李氏 

    始祖曾明公,明末自江西吉水縣大樟樹經商至北京苑平,旋遷湖南龍陽大圍堤丁家吉,後因水災再遷白沙堤。其裔孫先麒、先麟、先虎、先龍四公於清初遷居常德文甲鄉之稻羅嶺。老派:曾應朝尚正先試春治經週代長永聚慶。

常德紫山李氏 

    始遷祖畢敬公,明代自江西吉水縣谷村胡芒裡遷湖南武陵縣紫山。清同治間纂有族譜。

常德李氏 

    始祖泰書公,原名崇緒,原居江西吉水縣查灘,生二子:法鏡、法明,明洪武時調鎮辰溪,永樂間移屯常德,法鏡居下新村氈帽湖,法明居上新村高堰岡。法鏡十世孫世官公又遷漢壽護國障白蓮湖。與漢壽李氏合譜。

漢壽李氏 

    始遷祖子義、子壽、子凝三公,明洪武31年(1398)由江西吉水縣查灘遷居漢壽小塘總康家山。子義生二子:崇旭為磚牆開派祖,崇蘊為彭華衝開派祖。子壽生崇科、崇範,其後徙居益陽長田坊。子凝生崇緒、崇經,其後分徙常德及漢壽白蓮湖。清順治11年(1654)始修族譜,乾隆5年(1740)、道光7年(1827)、鹹豐10年(1860)、光緒22年(1896)、1927年續修。名派:子崇永紹正,懋育協資生,本固枝彌遠,花繁實益盈,厚培恆毓秀,廣植定敷榮,佳致清風釀,高標曉露凝,蔭垂依峻極,慶錫自天成。

漢壽李氏 

    始祖信生公,原籍江西永豐縣,明永樂初率二子閣達、閣迪奉命南遷,卜居漢壽縣毓德總石人坳。因賦稅繁重,迪公隱居植木山,後裔不詳;達公鑿塘得石,石有"彭"字,遂改姓彭,四世衍為宗文、宗紹、宗明三大房。清道光21年(1841)續修族譜方改彭復李,光緒22年(1896)三修,1924年四修。

漢壽明月障李氏 

    始祖泰和公之子乾一公,明朝人,宦湖廣辰州,鎮守五溪蠻,傳四世至達顯公遷居漢壽,後人分布於明月障、永興障、堤邊灣、六房坪、廟德河、六景山、吳家橋、毛家衝、王家港、港二山等地。老派:乾第應鴻達朝賡浩克彰循貽斌贊建惕尚定延祥守列昭。

漢壽牌樓嘴李氏 

    始遷祖拱、挹兄弟,明正德間自江西餘干縣遷此。

桃源鐵山溪李氏 

    始遷祖均用公,明洪武間自吉水遷桃源縣南白石村之鐵山溪。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1000餘人,分布於江裡溪、寺坪、廬家坪、沙坪、澄溪等地。宗祠在鐵山溪。族譜創修於清道光28年(1848),1915年、1944年續修。李世松,清乾隆7年(1742)一甲第二名武進士。

桃源李家坪李氏 

    始遷祖應舉公,明洪武間由江西遷居湖南澧州,旋遷桃源縣北上七裡村之湯家坪東嶽官。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700餘人,分布於溫泉、高東、獅子頭等處,及慈利、石門、漢壽、桑植各縣。清同治10年(1871)建宗祠,與萬福橋,仙娘、棠梨岡、天會山各處李氏聯宗。1943年創修族譜。

桃源畲田介子岡李氏 

    始遷祖順兆公,明永樂2年(1404)自吉水遷於桃源縣東之介子岡。至1948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600餘,分布於延溪口等處。宗祠建於介子岡。1932年創修族譜。
桃源關山灣李氏 始遷祖永倫公,明永樂2年(1404)自江西豐城徙居桃源縣東水田關山灣,族人分布於畲田、大田及常德等地。至1948年,已傳19代,族人約500人。宗祠在關山灣。

桃源浯溪李氏 

    始遷祖盤銘、盤鉞,明永樂年間自江西饒州餘干縣遷湖南桃源縣東浯溪之道塘橋。至1948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300餘,分布於白麟州、八王坪、剪家溪等處。1931年建宗祠於道塘橋。1931年創修族譜。

桃源木塘雷湖李氏 

    始遷祖鑑魁公,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吉水遷桃源縣東木塘之雷湖李家坪。至1949年,已傳21代,全族人口約3000餘,分布於白麟州、裴家碼頭等處。同治年間建宗祠於李家坪野貓港。1927年創修族譜。

桃源觀國山蛇市橋李氏 

    始祖國柱公,明永樂間因經商自江西吉水縣李家園大樟樹來湘而卜居此地。其裔孫又於清初遷居常德東門外蘇家渡。

桃源木塘李家灣李氏 

    始遷祖曾宗公,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吉安遷於桃源縣東杜青村之李家灣。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300餘人,分布於橋頭等處。清光緒31年(1905)建宗祠於李家灣。1928年始修族譜。

桃源畲田溪西李氏 

    遷湘始祖鳳翥公,明永樂2年(1404)自吉安遷常德青泥湖。至玉公再遷於陬市王家灘(即畲田鄉李家坪溪西坪)。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140餘人,分布於水田、常德善卷村等處。宗祠在常德青泥湖。1936年創修族譜。

桃源陬市水田坪普山咀李氏 

    始祖鳳翥公,六派祖知忠公落業漢壽大圍堤獠牙咀,數十年後復徙於此地卜居。

桃源祝庚潭李氏 

    始遷祖仁忠公,明永樂9年(1411)攜弟仁惠、仁恕自江西豐城湖茫裡遷湘,仁惠居沅陵紅土坪,仁恕居龍陽(今漢壽)康家山,仁忠居桃源九莊峪,生景昌,景昌生鸞,明成化間分遷祝庚潭。清光緒30年(1904)始修族譜,1930年、1997年、2004年續修。字派:萬國恩明玉之春,珍如學德必自新,有志永昌際盛世,觀光宏振耀宗庭,象賢濟美紹祖業,孔澤顯遠裕來人,誠信為本傳家風,毓秀文章潤斯民。

桃源畲田興隆李氏 

    始遷祖三星公,明中葉自江西吉水遷於桃源縣北畲田之興隆。至1948年,已傳19代,全族人口約300餘人,分布於黃龍觀、神仙橋等處。清光緒28年(1902)建宗祠於灰山口。清同治12年(1873)創修族譜。

桃源巖壩灣李氏 

    始遷祖錦公,明中葉由江西遷桃源縣北莫林村之巖壩灣。至1948年,已傳18代,全族人口約200餘人,分布於莫溪及慈利等地。清光緒30年(1904)建宗祠於巖壩灣。1944年創修族譜。

桃源陬市李氏 

    始遷祖必超公,明嘉靖間自江西豐城遷於桃源縣東陬市之涼傘柳。至1948年,已傳20代,全族人口約6000餘人,分布於八湖坪、陬市、盤龍橋等處及常德、慈利等縣。清道光6年(1826)建宗祠於陬市土地崗。同治3年(1864)創修族譜,1916年續修。

桃源畲田溪東李氏 

    始祖玉佩公,字振鵬,原籍昆明。清康熙時贊助吳三桂反正,由雲南鎮衡州,敗死。其長子宏德扶櫬葬於桃源縣東新洞寺之團溪灣,其後落業於溪東坪。至1948年,已傳13代,全族人口500餘人,分布於陬市、浯溪及衡陽等地。清光緒18年(1892)建宗祠於溪東坪。1935年創修族譜。

桃源潯陽坪李氏 

    始遷祖華公,清順治末年自安徽始遷湖南安鄉縣,數傳遷桃源浯溪河,後遷潯陽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不足百人,分布於中卷河、車溪衝、戚家衝等地。

澧縣李氏 

    始遷祖吉安公,原籍內江,明時官華王府教授,遂落籍澧州。其子李充嗣,明成化23年(1487)進士,以功晉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其孫李槃,明嘉靖17年(1538)進士,工科給事中,出為臨安知府。

臨澧黃家棚李氏 

    一世祖伏棋公,生於明萬曆年間,卜居臨澧縣新安鄉黃家棚。

臨澧棗木橋李氏 

    一世祖顯正公,字正士,明朝人,自澧縣清塘堰轉徙臨澧縣北鄉棗木橋。

臨澧檀樹籠李氏 

    一世祖自蘭公,卜居臨澧縣合口鄉檀樹籠。

臨澧黃陵橋李氏 

    一世祖必盛公,字世葵,清乾隆年間由湖北監利縣程家集遷居湖南臨澧縣合口鄉上黃陵橋。

臨澧黃陵橋李氏 

    一世祖大成公,因避明末之亂而自九溪衛遷居此。

臨澧黃陵橋李氏 

    一世祖伏科公,字百魁,世居此。

臨澧許家橋李氏 

    一世祖正公,字爾玉,初由江西大樟樹遷湖北潛江縣,清初又轉徙臨澧縣北合口鄉許家橋,生有三子:宗榮、宗元、宗先。

臨澧範家岡李氏 

    一世祖相奇公,清康熙30年(1691)由湖北石首遷居此。生有四子:尚有、尚利、尚贏、尚郡。

臨澧、石門李氏 

    始遷祖濱陽公,原籍江西,歷任四川省川東道及左都御史等職,致仕過澧,卜居合口,生子八,剖玉為符,明季兵燹,子孫四散,散處於今臨澧縣合口鄉龍池堰上下及對河遊家洲等地。

石門沿市李氏 

    元末自江西遷湖北當陽,後轉遷澧州石門。

石門白洋湖李氏 

    明天順間自江西徙此。

石門花橋峪李氏 

    明弘治時自江西吉水遷此。

石門南圻李氏 

    清康熙時自湖北荊州遷此。

石門陽泉李氏 

    清康熙時自瀘溪遷此。

石門磨市李氏 

    清乾隆時自瀘溪遷此。

石門洞子坪李氏 

    一世祖懷玉公,清朝人,卜居石門縣易市鄉洞子坪。

張家界李氏 

    遷湘始祖祿久公,元末家辰州沅陵巖磯頭。至必華公乃遷永定。

張家界李氏 

    始遷祖文震公,江西人,明洪武時以指揮使官永定衛,遂著族焉。子孫分析四坪、四溪。

相關焦點

  • 李氏家譜文化——李氏文化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正因為家譜文化的記錄,才形成了今天中華文化百舸爭流的繁華。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李氏家族文化記錄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五帝」時皋陶的氏族聯盟時代。傳至理徵時,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今河南苦縣)。其後利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為「李」氏。
  • 鄧李姓——李氏文化
    鄧李氏,本姓李氏,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從母弟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   李煜,公元937~978年,字重光,初名李從嘉,自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徐州人(今江蘇徐州),一說湖州人(今浙江湖州),公元961~975年在位,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亦為五代時最為出色的詞人。
  • 官田李氏大宗祠——李氏文化
    >,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宗親官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李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李氏宗親交流。 天地一李、李氏一家親、李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李氏文化,傳播李氏正能量,打造李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李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 《鄧李氏》
    鄧李氏,南唐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
  • 李氏火德翁傳——李氏文化
    點上面「李氏李姓一家親」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李;請點擊上面「李氏李姓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李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李氏文化。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寧化人。翁綽綽然為李氏始祖。予掌教有年,頗知邑世家之故。竊念翁所以修諸躬、施諸人,鹹可以追配古人之風,迨其老而天報之以嗣,而昌其後也。宜夫!    餘教上杭,與其十世孫嗣英交既八稔。先嗣英隱居梅洞,相距一日程,不克數會,嘗為題其《杭川風雅》簡首。癸未兵寇擾攘,攜家居餘旁,可旦夕相語。
  • 李氏字輩(1-500)——李氏文化
    14、 嵩浦李氏:安然定立,發達明尚;世從卿良,士民文崇;幫家丕治,允伯叔宗;聖君有慶,萬國時雍。15、 江蘇李氏:安、永、懷、瑞、興、啟。16、 某地李氏:保長朝承存,定東福公冠;廣國翰弘華,嘉建錦康鍾;明興強青全,江瑞潤尚韶;首天維文祥,賀學周彥應。17、 某地李氏:保、公、同、維。
  • 全國部分李氏字輩匯總——李氏文化
    」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李;請點擊上面「李氏李姓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李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李氏文化。1、 連雲港李:愛國家宜,世 德 懷 忠 ,作 善 興 宗。150、 吉林李氏:長萬慶繁祥,永振福德昌,春雲起俊英。151、 某地李氏:長、維、曰、英、尚。152、 貴州李氏:長文興庭,志有發光。 153、 某地李氏:長、五、明、得。154、 安徽李氏:長、希、法、憲、昭、嘉。155、 湖北廣水:長學有自,從本 ?仁。156、 江蘇徐州:長、元、廣、大。157、 某地李氏:長、永、新、文、月。
  • 福建省李氏字輩匯總——李氏文化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
  • 李氏字輩【粵、桂】——李氏文化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只要您姓李:請您先點擊上面字「李氏李姓群」,再點擊「
  • 湖南李氏字輩來了,請擴散收藏
    ;nbsp;、港、澳、臺】中華李氏家譜字輩【安徽】中華李氏家譜字輩【安徽】李氏字輩匯總【江西】中華李氏家譜字輩【四川】最新!!11、長沙李氏:德樹心培福,人開運鼎昌;鴻猷恢世澤,先緒耀南湘。12、長沙李氏:榮恢芳遠世,孝友振家聲。13、長沙李氏:壽、錫、懷、建。14、長沙清泰:業恢忠孝美,佾薦必芬香,矩遵先哲,家庭集百祥。15、常德滄浪:自文應興汝,儒為席上珍,明和清與後必有。
  • 李氏字輩譜100例——李氏文化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
  • 海內望族——「隴西李」——李氏文化
    其中尤以丹陽房枝繁葉茂,英才輩出,如盛唐時期以衛國公李靖為人望的京兆李氏和以西平王李晟為始祖的西平李氏,均為丹陽房後裔,也是五代、宋元之際,李氏南遷的主要衍派。以北地太守李柔為宗主的李氏集團,則承襲了「隴西李氏」在地域、歷史和宗法上的地位。逐步發展為一個強盛的軍事、政治集團。
  • 【文化商丘】商丘古城有處「李氏祠堂」
    「李花園」這裡還有李氏祠堂,亦稱李氏先祠、李家花園祠堂。商丘古城的李家雖然不在「八大家七大戶之列」,但也是豪門大戶。解放前,李家在城裡有大片房屋,城外有千頃良田。  商丘古城「李氏祠堂」和李家的歷史,還要從明朝說起。
  • 李氏遠古、遠祖世系譜錄——李氏文化
    李氏血緣始祖皋陶:又名咎繇,字庭堅。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今山東省費縣南),古以居地偃為姓。
  • 甘肅隴西獨特的李氏姓氏文化,你姓李嗎?
    在歷史上,曾經有趙州李氏和隴西李李氏之分,而甘肅正式隴西李氏的故鄉。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李氏文化真正興盛於隋唐,李淵和他的兒孫們為李氏增添了耀眼的光輝。到唐貞觀十二年(638),唐太宗在編纂《氏族志》的基礎上詔令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
  • 隴西 李氏文化發源地 千年藥鄉養生地
    隴西,天下李氏發祥地,四大郡望居其首!隴西,曾因一度是隴右政治、文化、軍事中心而聲聞四達! 威遠樓 近年來,隴西縣委、縣政府圍繞「一都兩中心」(即中國藥都、隴中現代物流中心、世界李氏文化中心),積極打造以隴西李氏文化為龍頭的旅遊業
  • 廣東李氏字輩大全 李氏家譜族譜
    " 加入李氏大家庭!潮州李氏:秉、忠、乃、漢、澤。4. 廣東仁化:才華治國,威武剛強;家聲丕振,祖毓蔭祥。5. 南海李氏:昌超邦安,定國太平。6. 廣東花都:崇禮貽謀遠,棠開日永昌;嘉笙釗偉學,庭訓昭詩香。7. 廣東河源:成、才、建、拔、大。8. 廣東李氏:成、開、子、德、啟。9. 廣東湛江:承時啟,太永裕,振家乓。10.
  • 靜寧縣成紀李氏文化研究會一屆三次會議召開
    12月25日,靜寧縣成紀李氏文化研究會一屆三次會議召開,回顧總結2020年李氏文化研究成果,部署今後研究工作。縣政協主席李新學、副主席潘玉出席會議。會上,李氏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做2020年工作報告,縣政協文化歷史資料委員會負責人代表縣政協「河西」移民調研組就《拜謁西涼王陵》的視察情況做了詳細說明,我縣歷史文化研究學者、靜寧三中教師馬奔就成紀李氏的發源地等相關歷史知識做了詳細闡述。與會代表就成紀李氏文化精神內涵實質進行探討交流。
  • 【李氏天下】李氏始祖公祭氣派非凡,震驚全球華人!姓李的必轉!
    自此,李氏在這裡繁衍生息40代,歷經800春秋,至目前人口達80萬之眾,人們稱其後裔為三柏李氏。李穆則為之三柏李之開基祖。華山李氏大宗祠就坐落在這裡。宗祠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是一座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祠堂建築,對於研究粵西客家民居生活、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實物。古祠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灰雕屋脊,穿鬥式,梁架結構,佔地面積達2900多平方米,保留了明清建築風格。李氏大宗祠歷經明、清兩代及民國期間多次修葺,是李氏子弟進修的家塾學堂。
  • 【李氏】李氏家譜大全!李家人一定要看看!
    今山東棗莊嶧陽李氏準備第四次續修族譜、(系出隴西、譜冠《復興堂》)。有同宗、同族、同譜的,還有二修、三修時漏續的族人。互相轉告。2016*12*22日...請聯繫15588228870...共商修譜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