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亞裔歧視不過是——
越自卑的種族才越敏感
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一個白人男性坐在公交車上,這時候一個黑人上了車坐到白人男子旁邊的空坐上。他剛坐下,白人男子就站起身離開了。黑人覺得自己被歧視被侮辱了,就打了那個白人男子。而事實上,那個白人男子只是正好想站起來準備下車,因為他的目的地馬上要到了。
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裡看是完全不同的意義。
不管羅琳個人或她的HP團隊有沒有歧視亞洲人,我們都能看見HP官方現在在極力討好擁有巨大市場的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以前是日本人。
早在《哈利波特與密室》電影上映的時候,以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為代表的演員都在日本首映式上出現。那個年代,中國哈迷的存在感相當低。亞洲的哈利波特主題公園也是建在日本。
秋·張的設定,很多人認為她是中國人。只是我從來沒把她當中國人,我一直覺得她是日本人(日本人也姓張,謝絕抬槓),蝴蝶·張的名字本身就有濃厚的日式風格。秋·張首次出場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出版已經很早了,隨著後來中國市場越來越被好萊塢大片重視,原本國籍就很模糊的秋·張越來越偏中國設定。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電影中,華裔女演員梁佩詩穿上了旗袍。
《神奇動物在哪裡》崛起後,無論是高考、教師節還是中秋節FB劇組都要跳出來在中國節日前刷存在感。更明顯的是,中國上古神作《山海經》中的怪獸騶牾也在《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中客串。HP系列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可見一斑了。
《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品,但由於其受眾面向世界,它的涉及面必須延伸到大不列顛島以外。起先是英格蘭歷史上的老冤家法國,然後是保加利亞、德姆斯特朗所在的東歐北歐。《北美魔法史》出品後,美利堅合眾國的市場被打開更大。而《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瞄準的目標是法蘭西,對中國市場的討好其實就是擦邊球。
這其實是現在好萊塢大片常用的招式,比如《變形金剛》系列後來就把中國當成拍攝地了。為的就是討好中國觀眾,打開中國市場。
其實從我個人來看,我最不想願意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看到的就是中國元素。因為我在讀英國女作家的作品,渴望看的是純粹的英倫風貌而不是萬國來朝。而且非本國的文化訴諸筆端,很容易露怯。比如《北美魔法史》的設定就引起北美當地文化的不滿。
再說說納吉尼的情況。
納吉尼的名字來自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亞神話,所以我們可以斷定納吉尼的國籍是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國徽就是納吉尼蛇的天敵。但是她的演員選的是韓國人,估計考慮的就是金秀賢的亞洲面孔,沒有對她的國籍大做文章。
納吉尼和秋·張一樣,亞裔是確定的,真正的國籍被模糊化了。在西方人眼裡,分清亞洲人的國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謂納吉尼引出的種族歧視,無非是不滿於亞洲人在歐洲片裡扮演反面角色。但是這種情況在好萊塢大片裡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現在還好一點,以前黑人演員是不能演主角的,要麼就是演反面角色。
這種區別對待在很多情況下都被曲解和利用了。
好萊塢巨片《亂世佳人》因為規避種族歧視,把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頒給了黑人女演員而不是扮演經典女配角的白人女星奧利維亞·德哈維蘭。但是黑媽媽真的比玫蘭妮更配得上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麼?根本不是這樣,僅僅因為當時必須給黑人演員頒一個獎項以免陷入種族歧視漩渦。
在《倒黴孩子》舞臺劇中,黑人扮演赫敏引起了很高的質疑。羅琳本人和HP演員們都站在黑人女演員這邊,即便粉絲們不買帳。
但是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必須也只能這麼做!
赫敏究竟是什麼膚色,所有人心裡都跟明鏡一樣。但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場鬧劇?就是因為要避免鬧出種族歧視糾紛。《倒黴孩子》必須讓黑人擔任女主角的角色,否則完全沒有黑人做主角的劇恐怕會在西方鬧出更大的「種族歧視」波瀾來。
亞裔面孔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只有兩個,都是女性,一個是反派,一個是沒有特別積極形象的炮灰配角。但《哈利波特》畢竟還是英倫小說,無論它討好哪國觀眾,英國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哈利波特》中非英國土生土長的角色中,法國人、印度人、保加利亞人和亞洲人,都是為故事情節服務的功能性角色,他們也不是著力刻畫的主線。如果因為獨有國籍扮演反面角色而大加撻伐,我想請問——
《神奇動物在哪裡》是不是高度歧視德國人或匈牙利人?
蓋勒特·格林德沃目前國籍不明,但他的名字來自德語姓氏、古德語單詞和匈牙利地名的混合體。他的國籍無外乎這兩個,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沒有德國或匈牙利的已知角色,他是唯一的一個。
可這個唯一的「德國人」卻扮演了《神獸系列》的第一反派!
這時候為什麼沒有人說HP歧視德國人??
所以對應了開頭那句:越自卑的種族才越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