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星期看的小說,昨日偶然得知有電影版的,因為太喜歡漱石筆下的少爺了,所以也去看了電影。個人認為改編得很成功,兩個版本各有所長,都很喜歡。(以下評論離不開原著而談的)
一、電影版增強了喜劇和反諷效果。 幾乎從一開頭少爺出場,背景音樂、鏡頭、轉場等等都奠定了喜劇的基調。儘管鏡頭裡的少爺總是皺著眉頭一本正經的樣子,然而這很符合人物特點,少爺總是正視著大多數人敷衍而過的事情,他的較真與「裝睡」的現實形成諷刺效果,讓人或大跌眼鏡、或忍俊不禁。這都體現在少爺當上數學老師後對抗反派的不公對待上。對於反派,首先體現在,「紅襯衫」的掛畫剛上牆時,眾人滑稽的反應。 再者,就是電影刻意放大夏目漱石式幽默,幾次數學課上的學生寫的調侃少爺的黑板,以及增加了對「紅襯衫」的黑板嘲諷的情節,都能讓人發笑。對比之下,小說更注重於對少爺的描寫,而在電影裡原本將只集中在少爺身上的「喜感」擴大化了。
二、反派的聚焦 對比原著,電影裡對反派的刻畫主要都是集中在「紅襯衫」身上,我們幾乎只見他憑大學學士的身份弄權造勢,其他人都是附和、跟班。這樣的處理方法有個優點,便是讓觀眾的視線聚焦。而且我認為這個「紅襯衫」是這裡影視化最出彩的一個角色,鄉下學校的第一個鏡頭便是給了他,看過原著的人第一眼就能反映他是「紅襯衫」,即便沒看過原著,憑他那發音純正如演講般的講話方式和趾高氣揚的神情給人留下印象,也足夠深了。但也因此,電影裡的反派力量是較原著稍弱的。
三、個人比較喜歡的改編的地方
①古賀老師的表白 嗚哇此處有點甜!很喜歡扮演古賀老師的演員的表演了(有點眼熟?),眼神戲很好!啊發不了gif圖……雖然這個角色的定位就是軟弱、弱小、逆來順受、家境貧窮的英語老師,無錢無勢,你想「怒其不爭」,卻又會「嘆其無奈」。這個表白的橋段原著裡是沒有,我理解為古賀是受了少爺潛移默化的影響才做出來的,反過來也是與後面證明少爺「細雨潤如酥」的影響力收束成一條線
②少爺給同學們上了一節不是數學課的課 少爺抒發了對古賀遭受的壓迫的感慨,其實沒說許多人生大道理,並且沒頭沒腦地提起了大家都不認識的阿清,「沒接受過教育、沒有身份的阿清要高尚得多」。這裡的少爺心境已經有了明顯變化,失望無力慨憤的情緒直抒無遺。 同時,不得不提到,兩個版本對於少爺思念阿清的處理,電影裡是伴著失意愈發地在人前主動提起阿清,並且誇讚她的好品格,也是一處由少爺口中發出的對現實的嘲諷了。小說裡則是更多的細節描寫,寫信的時候、做夢的時候,總是有意無意地想到阿清,因此顯得更細膩而柔軟一些,我也是更喜歡原著裡這些細節。
③「圓的體積公式」的呼應 少爺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便被為難圓的體積公式的推導問題,他也坦率地回答自己的確不懂。而最後一節課,則又兜回來,少爺沒有食言,他還是給學生們解答留下來的問題。從始至終沒有變的是講臺上的人,而講臺下的學生卻早已受了影響,是好的影響。
④關於「歪斜的樹」的畫的隱喻 一開始並沒有覺得這是一個隱喻,以為只是重複、強調、襯託人物性格而特地增加的笑料。到了給古賀老師開歡送會過後才重新審視起畫的內容。這棵樹是斜的,而且斜的不只是樹,還有地面也是斜的。強迫症去看的話,應該會非常難受吧。 這幅畫整個畫面都是「不正」的。而「紅襯衫」以此作為自己高雅審美趣味的體現,真的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幅畫正看斜看都怪怪的。另一方面,每次經過的少爺則一定把畫「糾正」過來,整幅畫傾斜幾度,但又讓「紅襯衫」重新擺正過來了。其實按萬有引力來說,重力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即便在地上的樹長歪了,但地底裡的根的長向怎麼看也不協調?而且這個又不像是在傾斜坡面長成的樹,以至於曾經疑惑過該怎麼看才是正確…… 這個橋段重複了許多遍,「如何對待這幅畫」這個問題,在電影裡,正好暗喻兩人的不同價值觀:一個為了自己利益不惜歪曲事實,一個正直勇敢,直面人生不公。在最後,這幅畫隨著少爺對「紅襯衫」的一拳揮就而轟然落地,也是象徵著惡勢力註定落敗。(此處懷疑自己是不是過分解讀了……) 嘛,對於觀眾來說,怎麼看這幅畫的問題答案,就不必糾纏是否存在正確之說啦。
⑤兩場送別的一致 電影裡將少爺的告別和古賀老師的告別場景剪輯在一起,都表了同樣的寓意:對於現實的反抗,而且這種反抗是以成功告終的。少爺並不是沒有改變什麼而離開,古賀她們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種理想化主題的塑造下,作為女性的瑪利亞甚至有了自己的聲音——
這是不多見的。為何說是理想的表達?單從女性角色來分析,在明治時代,或者說在夏目漱石筆下的女性都是不能完全覺醒的,體現在她們身上的時代局限性仍然十分強,因此說原著更接近與真實的現實,這便是原因之一。再者就是,少爺的正直戰勝了「紅襯衫」的虛偽,並且對那個落後的鄉下地方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且還不是影響到某一個人,而是多個,學生、房東、古賀瑪利亞、豪豬等等。小說裡則是更多體現他的失意而歸,雖然也有予以「紅襯衫」的報復,但悲劇性意味仍深潛其中。
總的來說, 對小說做的刪減使得劇情更為流暢,而且緊湊。但少了一些更為柔軟的東西,就是在阿清的情感線上,真的非常喜歡小說裡描寫阿清的細節,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守護。 電影的改編更傾向於一種理想的圓滿,也是人人得以樂見的歡喜結局。縱使少爺與豪豬落敗而逃,但報應不爽,最後他們仍是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也給那個小鄉村留下革新的氣息,予人對未來新的寄望。而且看到最後,一個坐在河邊的現代女性合上書頁,再回去看開頭,那個如在朦朧夢境中出現的女子打開書頁,「少爺」精神在兩種時空的呼應,我理解為,可能寓意著小說家記錄下的少爺永不會磨滅在現實的歷史的長河中,而是始終勉勵著不同時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