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就愛當大孩子的「跟屁蟲」,卻常糟「冷眼」,義大利託班鼓勵娃這樣做!

2021-01-14 神奇麻麻在哪裡


瓜媽說:


昨天咱們點讀筆專場開團了,發文後我一直守在電腦前,回答媽媽們的各種問題,突然收到這樣的一條留言:「瓜媽,你信不信,你這3篇文章我看了第三遍,才弄明白可想而知你的工作量了。 


我愣了一下,然後是被深深理解的感動,這次點讀專場因為都是自己特別傾心的書,又想儘可能全面地介紹給大家,真的寫了好久!我們的媽媽真的好貼心!

 

不過,媽媽說看了第三遍才弄明白,所以我想是太多套餐選擇了,大家都看暈了是吧。那麼,我這裡簡單來幫大家重新捋一下,我們昨天總共有四套書開團:

 

1、   英國原版進口故事書《Child’s Play》,培養娃對英文的興趣

2、   我們返團過N次的《Hello 圖典1000》,提高娃的詞彙量

3、   《Look Look》找找遊戲書,幫助提高娃的英語聽力和理解力

4、   《My Talking Book(26冊)》,幫助娃掌握250個常用詞及句子,開口說英語

 

怎麼選呢?簡單來說看這張圖:


具體的大家可以去今天的二條看哦!


今天的文章是Cindy寫的土根義大利託班的混齡教育,對我們平時帶娃社交非常有借鑑意義。時間過得太快了,土根一轉眼過了3歲的生日,託班畢業了。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Cindy和土根正登上回國的飛機,一路平安,等你們回來喲!


文|Cindy


之前去參加土根託班的畢業典禮,1歲多2歲的寶寶在給3歲畢業的寶寶拍手鼓掌,場面甚是可愛。



義大利的幼兒園都是混齡的,土根的託班從6個月到3歲的娃都有,雖然小齡的寶寶(6個月-2歲)和大齡的寶寶(2歲以上)會有不同的課程安排,但是吃飯睡覺玩耍都是一起的,包括土根9月即將去上的幼兒園,也是3到6歲的混齡班。


土根的託班,後面坐在老師懷裡的寶寶才1歲左右


在國外,混齡教育很常見,蒙氏教育就強調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蒙臺梭利曾說過:「把人根據年齡分隔開來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對於兒童也是這樣。這樣也就會打斷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繫,使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學習。」


所以後臺有媽媽問,為啥我的孩子不喜歡跟自己同齡的寶寶玩,就喜歡在大哥哥大姐姐後面當「跟屁蟲」?因為大孩子更有趣也會更多技能啊!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我看到的義大利混齡教育,以及土根的混齡經驗。



1


土根和大孩子、小寶寶相處時,學到了不一樣的技能


土根曾經有一度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出現過推搡、打人的行為,所以我本來是會有點擔心土根在混齡班裡會不會欺負比他小的寶寶,或者受大孩子欺負。但是進入託班的這一年半,我是完全多心了。


土根還在託班小齡組的時候,有一次聖誕趴體,家長也一起參加了。當時土根1歲半,這個年齡的寶寶還不太會跟小朋友互動,他和班裡的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各玩各的。


但是趴體上也有託班的大齡組寶寶,就明顯活躍很多,有一個大寶寶對土根特別好,又給他拿薯片,又給他分享飲料,土根像個小跟班似的跟著他一起玩滑梯,跑來跑去,高興得不得了。



而這次的畢業典禮,土根已經算是大孩子了,我發現他在面對其他那些小寶寶的時候,竟然極有耐心。


有個寶寶走路剛走穩,搖搖晃晃走到土根面前去摸土根的臉和頭髮,如果是在以前,土根會不耐煩地走開或者把對方推開,可他就那麼站著讓他摸,還對他笑笑,就像個大哥哥對待小弟弟的寵溺。


那一瞬間我意識到,之前大孩子的互動和社交方式都被土根看在眼裡,所以土根也發展出了自己的行為模式。



在一次家長談話時,我還專門問過土根的老師,土根在託班期間有沒有出現過搶玩具打人的情況,老師的反饋是土根是個很「紳士」的孩子,和小朋友相處都不錯;當然班裡面肯定也有攻擊性比較強的孩子,但是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下,因為有老師的引導以及同伴的反饋和影響,基本能夠被約束的。(當然最終這個孩子是不是能改變,還是要看家庭教育)



2


鼓勵寶寶和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原來有那麼多好處!


心理學家發現,鼓勵孩子和不同年齡層的寶寶相處,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1.同伴間的認知衝突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需要與同伴和環境互動來促進學習。


孩子與各種不同認知水平的同伴進行互動,會增加認知衝突,而這種認知衝突會迫使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增加他體驗、認知、發展的機會,並促使孩子自我學習,獲得成就感。



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土根平時自己玩玩具都沒什麼章法,但只要跟最喜歡的小姐姐米亞(6歲)一起玩,就會變得有秩序很多,甚至可以跟她玩一些超過他認知能力的玩具,比如桌遊。(土根不一定明白桌遊的規則,但是他是一直在聽米亞姐姐的指令)這並沒有讓土根覺得受挫,反而是饒有興致地去嘗試;而米亞呢,則顯示出了很強的責任感和自控力。


為什麼孩子與大人就不能產生這種「火花」呢?因為同伴的關係不同於成人與孩子的關係。在成人與孩子的關係中,成人通常處於優勢地位,而孩子處於被動或劣勢地位,孩子可能屈從於成人的權威而接受自己並不理解的觀點;而孩子與同伴之間關係的建立通常是基於一定的合作,情感的共鳴,這使孩子更容易學習接受。



2.觀察、模仿是寶寶學習的主要方式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會的。孩子的主要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行為,榜樣越是多樣化,觀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反應。


我美國朋友前兩天發的朋友圈:


據我了解,在蒙氏幼兒園混齡班中,小的孩子每天在做手工, 主要完成感官區的一些相對簡單的工作,而大孩子在操作數學,語言教具,那麼對於小寶寶來說,即便他對數學不感興趣,也潛移默化地被滲透了,他將來會更容易接受數學、語言的教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去「社交」。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相處的過程中都發展了自己的能力,促進了彼此的認知發展。



3


沒有上混齡班,平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國內,除了部分的蒙氏園,大部分幼兒園還是分齡的,好處是便於管理,容易開展教學內容。


所以媽媽們平時可以多帶寶寶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接觸,早教班、小區裡,其實有很多機會。只是挑選玩伴的時候的確會遇到些問題比如有些大孩子的確不喜歡和小寶寶玩,覺得沒意思,讓「小跟班」寶寶很傷心。



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要有意識,但有時候也真的是種緣分,不能強來。


我們可以幫孩子稍微做一些挑選比如年齡不能相差太大,否則也真的玩不到一起去,相差兩三歲為宜;而如果遇到一些的確是很霸道脾氣急躁的孩子,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不卑不亢地避開。


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去解決。土根在小區遊樂場玩地時候,我嘗嘗觀察他怎樣融入環境、交到朋友,有時候是被人喜歡、接受,一起玩耍;也有時候是被人忽略、無視,他也就默默走開自己去玩其他東西,或者找其他玩伴了。



我沒有故意去安慰或者告訴他要怎麼做。被拒絕、被忽視都是社交裡的正常態如果孩子特別敏感或傷心,媽媽記得告訴寶寶,這並不是因為其他孩子不喜歡你,而只是他們有別的事要做,你可以繼續去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自己玩,你一定能遇到喜歡你、你也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呀!


孩子的世界,其實就像一個真實的社會,我們早一點放手,他們也會早一些適應這個世界,並被這個世界認可。



cindy最後說:


昨天是土根在託班的最後一天,我還記得他託班的前兩個禮拜,各種哭鬧,晚上夜腥n次,還有他那些懵懵懂懂的小夥伴,看到土根哭,也都哭起來,可是都轉眼長大了,看他們每天在託班玩得高高興興的,真的變化都太大了。


老師說這些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土根在他最好的小夥伴Max轉園後,和一個叫伊莎貝拉的女孩又建立了友誼,當時Max離開的時候,我還擔心過土根一下子適應不了,因為他曾經傷心了幾天,可是真的要相信孩子,他們的心是向世界展開的,每天的經驗都是嶄新的,他們隨時都在接受新的友情和體驗,甚至是學會被拒絕和變強大。


我們唯一要做的,是提供環境,稍作引導,但千萬別逼迫孩子去交朋友、與誰交朋友,想想我們自己,也不總是「享受」社交的,不是嗎?


相關閱讀:

2歲兒子從託班回來像丟了魂,知道原因後我心碎了……

國外寶寶6個月就送託班,為啥沒影響安全感?

「有什麼好怕的?」引導娃大膽,千萬別說這句話!

了解娃的4種氣質類型,育兒真的省一半力氣!



相關焦點

  • 兩歲娃第一次上託班竟然是在泰國?小小星清邁幼兒園插班記
    普遍原因上,想必近幾年大家聽到的關於帶孩子去泰國讀國際學校(包括各年齡長期就讀/短期插班/夏令營等)的耳聞都特別多,甚至真的很多媽媽全職在泰國陪讀(僅僅我這次在清邁就認識了七八位)。這麼多人做出這樣的選擇,普遍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1、泰國的國際學校更為專業,選擇也多。
  • 定製班車接娃、配送兒童晚餐、專人輔導作業,這樣的單位還招工嗎?
    定製班車接娃、配送兒童晚餐、專人輔導作業,這樣的單位還招工嗎?定製班車接娃、配送兒童晚餐,還有專人輔導作業~這樣的單位,小嘉只想問一句,你們還招工嗎?
  • 如廁訓練反反覆覆快1年,娃終於在高速上憋尿成功,我有這些經驗和彎路要分享
    瓜媽曾跟大家聊天時引用過李開復的一句話,我覺得說得特別好: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應該構建新的文化,比以往更加珍視人類的愛、共情和服務他人的態度。所以當伺服器傳來媽媽的這條留言,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媽媽濃濃的愛,我們必須回饋的是更多的愛和責任。祝米粒媽生產順利啊!
  • 看了袁弘的「帶娃日記」,才知爸爸帶娃,可以做到這麼細緻
    但是,還是有很多寶爸帶娃是很講究的,很有技巧的,他們的細膩程度並不比寶媽媽差,而且寶爸帶娃雖然不靠譜,但也有不靠譜的優點。看了袁弘的「帶娃日記」,才知爸爸帶娃,可以做到這麼細緻。那麼,爸爸帶娃都有哪些優點呢?首先,爸爸帶娃會比較放得開,孩子的性格會比較獨立。
  • 媽媽和奶奶誰適合帶娃?家裡這個人帶娃更合適,帶出來的娃更聰明
    但是父親帶娃的時候就比較隨心意了,父親帶娃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爸爸帶娃的時候,孩子能夠受到更多的磨鍊,其實很多孩子很喜歡和爸爸接觸。 因為爸爸帶娃的時候會願意帶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爸爸帶娃不會顧忌太多。
  • 陶虹女兒寫作業,一小時寫仨字:有娃如此,何愁爸媽氣不死?
    ,還是送孩子去晚託班?王櫟鑫聞言立馬倒戈:「你說得也對,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眾所周知,有一種「歷劫」叫陪娃寫作業。「我還是決定讓孩子去上午晚託,你呢?」這是閨蜜發來的信息。疫情之前,我家和她家的娃在上同一個午晚託班,這讓我們都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安排工作和生活。疫情之後,上學期複課時學校要求家長務必親自接送,避免孩子在外逗留,更嚴令禁止孩子上託管班,此舉令一部分職場媽媽不得不回歸家庭,我倆都在其列。
  • 從小這樣做害娃「變笨」!坑了娃一生!
    感覺自家娃還挺聰明的,但是上了幼兒園卻發現,別的小朋友都拼好一座城堡了,自家的娃還拿著積木壘高牆;別的小朋友都學會數字排列了,自家的娃還在一臉迷茫。 家長就納悶了:難道自家孩子智商有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同一天出生的嬰兒分成兩組:一組放在一間牆壁雪白,什麼東西也沒有的靜室內;另一組放在天花板和被子上都有花紋的房間裡,嬰兒隔窗可以看見醫生護士在工作,還可以聽到音樂,充滿了良好的環境刺激。
  • 有兩件事≠沒教養,父母鼓勵孩子勇敢做,娃長大後可能會給你驚喜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看見婆婆一把從女兒懷裡搶走玩具的那一刻,楠感覺怒火中燒……孩子不懂分享,是沒教養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女兒有一件很寶貴的兔子玩偶,她十分喜歡。而這天,有親戚帶著一個跟女兒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孩子來看望婆婆,結果一來就相中了女兒手裡的玩偶,因此哭著鬧著要,而女兒卻依舊緊緊地護著自己的玩偶。見狀,婆婆一把拽走女兒手中的玩具,並說道:「小孩要學會分享。」
  • 育兒丨奶奶帶娃常說的5句話,不是哄娃而是毀娃!尤其最後一句
    2「xx比你還小,xx都會,你怎麼這麼笨」奶奶帶娃最愛的一件事恐怕就是互相聊天了,從以前的東家長,西家短,變成了炫娃大會。只要孩子看到好吃好玩的,只要一吵一鬧,奶奶都會立馬投降,一邊給孩子拿,一邊念叨孩子「媽媽不給的,奶奶偷偷給你買,別告訴媽媽哦。」奶奶也許只是一時的心軟哄孩子,卻不知會養成孩子有什麼事情都不會告訴父母的習慣,影響母子之間的感情,甚至會造成孩子「兩面派」,以及造成孩子價值觀的紊亂,不知道有些事情做起來究竟是對還是錯。
  • 孩子經常說謊怎麼辦?家長掌握這「3招」,避免娃成為「匹諾曹」
    我表姐近日來我家做客,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大寶今年7歲,常說謊話騙人,教導他時他就扯東扯西胡亂回答,轉移話題。他要是喜歡什麼玩具,你不讓他玩,他就扔掉。在學校的表現也一般,有一次拿回來的試卷90多分,但是掃了一眼試卷上紅色的錯題有很多,不可能得這麼高的分數,果不其然在一番檢查之後,實際上總共扣了28分,沒想到孩子竟然學會在試卷上做手腳對我撒謊了,簡直快成為愛撒謊的「匹諾曹」了!
  • 不讓娃背繪本,你就虧大了
    昨天我們剛通過一本繪本《me on the map》做了一個世界地圖,讓芊理清了家、街道、城市、國家、大洲和地球的關係。上個周末,我們還根據《晚安,大猩猩》這本繪本,用樂高搭建了動物園。為什麼這樣使用繪本,我們就不會反對,難道這裡沒有我們想讓娃長本事的功利心嗎。我想是因為讓娃長本事的這個方式,是讓娃舒服和喜歡的。
  • 常吃魚的娃更聰明?但這6種魚,寶媽一口也別給娃吃
    很多人認為想要讓孩子更聰明的話,要讓孩子多吃核桃多吃魚。尤其是魚類,更是家長們的最愛,從小到大,父母最喜歡給孩子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魚類。但是吃魚也要注意。本期話題:常吃魚的娃更聰明?但這6種魚,寶媽一口也別給娃吃!常吃魚類,的確對大腦發育有益。
  • 媽媽和奶奶誰更適合帶娃?以上兩人不是最佳人選,這個人帶娃更好
    奶媽帶娃的時候容易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孩子。但是父親帶娃的時候就比較隨心意了,父親帶娃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爸爸帶娃的時候,孩子能夠受到更多的磨鍊,其實很多孩子很喜歡和爸爸接觸。因為爸爸帶娃的時候會願意帶孩子去嘗試新鮮事物,爸爸帶娃不會顧忌太多。
  • 嗯哼愛媽媽讓人羨慕,養兒更費心,常說三句話娃將來更有出息
    我家倆孩子,是爸爸帶的比較多。男孩子更需要陽剛之氣。男孩子也需要有責任、有擔當、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些在男性身上更明顯。哈佛心理教育學家史蒂芬·科維奇認為,父親的言行舉止,對兒子的影響特別大。父親常說三句話,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根據哈佛教育家史蒂芬·科維奇的教育理念,以及娃爹帶兩個孩子的經驗,和一些媽媽們的分享,我總結下面三句話,如果你經常跟孩子說,他長大會更有出息。
  • 千萬別讓爸爸帶娃!媽媽帶娃是讓孩子開心,爸爸帶娃是讓自己開心
    「女性帶孩子」,這似乎是一個不可破滅的定律。這是怎麼回事?大部分是因為女性更加細心、體貼,知道孩子需要什麼。而爸爸們神經大條違背了照顧孩子的原則。如果有一天,孩子被交到了爸爸手裡,將會發生一些列啼笑皆非的事情,老爸帶娃,開心的永遠是爸爸!很多網友都在網絡上分享帶娃的日常。
  • 看月入5萬和1萬的家庭支出,才知道中年夫妻不拆夥就是為了養娃
    哪怕對方愛喝酒,不做家務,懶得要命,能湊合就湊合吧,只要一看娃的興趣班收費單,就會覺得,「豬隊友」也是隊友啊!上海月入5萬的家庭開銷:說老實話,別看東北芃芃媽媽吐槽吐得挺歡快,跟上海這位博士媽比起來,就覺得其實她幸福指數還挺高。
  • 帶娃旅行=孩子髒亂吵?辣媽帶娃旅行寶典大公開,教你輕鬆帶娃不費力!
    (圖片來自網絡)帶娃旅行除了奶瓶水壺尿布溼巾玩具零食, 孩子的東西一大堆,一不小心就遺漏了,造成孩子使用時的不方便,對此,辣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收拾秘訣,只要對著清單收拾,那就萬無一失了。(圖片來自網絡)帶娃旅行最怕的就是跟孩子講不通了,比如他賴在人家糖葫蘆攤面前不肯走的時候,只能給他買咯。
  • 爸爸帶娃有多野?孩子:淚,從眼角滑落……
    媽媽帶娃到底有多辛苦,那還得看爸爸帶娃有多野,這屆爸爸帶娃到底有多不靠譜呢?
  • 又來一個把娃送錯的!今天這位杭州老爸被老婆「罵」了10分鐘:我不...
    女兒3歲半,今天是幼兒園小班開學,終於從託班升到小班了,一家人很開心。 他們家孩子的幼兒園叫京都實驗幼兒園,就在下城區文暉街道。 從家裡出發,騎到會安壩弄時,張爸爸準備拐彎,突然發現前方的老婆和女兒已經往前騎了,他連忙叫住:「你們去哪裡啊?幼兒園是右轉。」 張媽媽停下車很詫異地問:「你確定?我好像記得報名通知上說是在艮山上的。」
  • 1歲半前讓娃脫掉紙尿褲?不是幫娃,而是害娃
    科大大前些天看到了一條有意思的新聞,瞬間戳中了萌點!來源:梨視頻別說,寶寶尿床這事兒,還真成了不少寶爸媽的難題:娃晚上老尿床咋回事兒?紙尿褲到底脫不脫?啥時候進行如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