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昨天咱們點讀筆專場開團了,發文後我一直守在電腦前,回答媽媽們的各種問題,突然收到這樣的一條留言:「瓜媽,你信不信,你這3篇文章我看了第三遍,才弄明白可想而知你的工作量了。
我愣了一下,然後是被深深理解的感動,這次點讀專場因為都是自己特別傾心的書,又想儘可能全面地介紹給大家,真的寫了好久!我們的媽媽真的好貼心!
不過,媽媽說看了第三遍才弄明白,所以我想是太多套餐選擇了,大家都看暈了是吧。那麼,我這裡簡單來幫大家重新捋一下,我們昨天總共有四套書開團:
1、 英國原版進口故事書《Child’s Play》,培養娃對英文的興趣
2、 我們返團過N次的《Hello 圖典1000》,提高娃的詞彙量
3、 《Look Look》找找遊戲書,幫助提高娃的英語聽力和理解力
4、 《My Talking Book(26冊)》,幫助娃掌握250個常用詞及句子,開口說英語
怎麼選呢?簡單來說看這張圖:
具體的大家可以去今天的二條看哦!
今天的文章是Cindy寫的土根義大利託班的混齡教育,對我們平時帶娃社交非常有借鑑意義。時間過得太快了,土根一轉眼過了3歲的生日,託班畢業了。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Cindy和土根正登上回國的飛機,一路平安,等你們回來喲!
文|Cindy
之前去參加土根託班的畢業典禮,1歲多2歲的寶寶在給3歲畢業的寶寶拍手鼓掌,場面甚是可愛。
義大利的幼兒園都是混齡的,土根的託班從6個月到3歲的娃都有,雖然小齡的寶寶(6個月-2歲)和大齡的寶寶(2歲以上)會有不同的課程安排,但是吃飯睡覺玩耍都是一起的,包括土根9月即將去上的幼兒園,也是3到6歲的混齡班。
土根的託班,後面坐在老師懷裡的寶寶才1歲左右
在國外,混齡教育很常見,蒙氏教育就強調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蒙臺梭利曾說過:「把人根據年齡分隔開來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對於兒童也是這樣。這樣也就會打斷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繫,使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學習。」
所以後臺有媽媽問,為啥我的孩子不喜歡跟自己同齡的寶寶玩,就喜歡在大哥哥大姐姐後面當「跟屁蟲」?因為大孩子更有趣也會更多技能啊!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我看到的義大利混齡教育,以及土根的混齡經驗。
1
土根和大孩子、小寶寶相處時,學到了不一樣的技能
土根曾經有一度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出現過推搡、打人的行為,所以我本來是會有點擔心土根在混齡班裡會不會欺負比他小的寶寶,或者受大孩子欺負。但是進入託班的這一年半,我是完全多心了。
土根還在託班小齡組的時候,有一次聖誕趴體,家長也一起參加了。當時土根1歲半,這個年齡的寶寶還不太會跟小朋友互動,他和班裡的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各玩各的。
但是趴體上也有託班的大齡組寶寶,就明顯活躍很多,有一個大寶寶對土根特別好,又給他拿薯片,又給他分享飲料,土根像個小跟班似的跟著他一起玩滑梯,跑來跑去,高興得不得了。
而這次的畢業典禮,土根已經算是大孩子了,我發現他在面對其他那些小寶寶的時候,竟然極有耐心。
有個寶寶走路剛走穩,搖搖晃晃走到土根面前去摸土根的臉和頭髮,如果是在以前,土根會不耐煩地走開或者把對方推開,可他就那麼站著讓他摸,還對他笑笑,就像個大哥哥對待小弟弟的寵溺。
那一瞬間我意識到,之前大孩子的互動和社交方式都被土根看在眼裡,所以土根也發展出了自己的行為模式。
在一次家長談話時,我還專門問過土根的老師,土根在託班期間有沒有出現過搶玩具打人的情況,老師的反饋是土根是個很「紳士」的孩子,和小朋友相處都不錯;當然班裡面肯定也有攻擊性比較強的孩子,但是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下,因為有老師的引導以及同伴的反饋和影響,基本能夠被約束的。(當然最終這個孩子是不是能改變,還是要看家庭教育)
2
鼓勵寶寶和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原來有那麼多好處!
心理學家發現,鼓勵孩子和不同年齡層的寶寶相處,對兒童的認知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1.同伴間的認知衝突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需要與同伴和環境互動來促進學習。
孩子與各種不同認知水平的同伴進行互動,會增加認知衝突,而這種認知衝突會迫使孩子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增加他體驗、認知、發展的機會,並促使孩子自我學習,獲得成就感。
我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土根平時自己玩玩具都沒什麼章法,但只要跟最喜歡的小姐姐米亞(6歲)一起玩,就會變得有秩序很多,甚至可以跟她玩一些超過他認知能力的玩具,比如桌遊。(土根不一定明白桌遊的規則,但是他是一直在聽米亞姐姐的指令)這並沒有讓土根覺得受挫,反而是饒有興致地去嘗試;而米亞呢,則顯示出了很強的責任感和自控力。
那為什麼孩子與大人就不能產生這種「火花」呢?因為同伴的關係不同於成人與孩子的關係。在成人與孩子的關係中,成人通常處於優勢地位,而孩子處於被動或劣勢地位,孩子可能屈從於成人的權威而接受自己並不理解的觀點;而孩子與同伴之間關係的建立通常是基於一定的合作,情感的共鳴,這使孩子更容易學習接受。
2.觀察、模仿是寶寶學習的主要方式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會的。孩子的主要方式就是觀察和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行為,榜樣越是多樣化,觀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創造性的反應。
我美國朋友前兩天發的朋友圈:
據我了解,在蒙氏幼兒園混齡班中,小的孩子每天在做手工, 主要完成感官區的一些相對簡單的工作,而大孩子在操作數學,語言教具,那麼對於小寶寶來說,即便他對數學不感興趣,也潛移默化地被滲透了,他將來會更容易接受數學、語言的教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去「社交」。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相處的過程中都發展了自己的能力,促進了彼此的認知發展。
3
沒有上混齡班,平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國內,除了部分的蒙氏園,大部分幼兒園還是分齡的,好處是便於管理,容易開展教學內容。
所以媽媽們平時可以多帶寶寶跟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接觸,早教班、小區裡,其實有很多機會。只是挑選玩伴的時候的確會遇到些問題,比如有些大孩子的確不喜歡和小寶寶玩,覺得沒意思,讓「小跟班」寶寶很傷心。
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要有意識,但有時候也真的是種緣分,不能強來。
我們可以幫孩子稍微做一些挑選,比如年齡不能相差太大,否則也真的玩不到一起去,相差兩三歲為宜;而如果遇到一些的確是很霸道脾氣急躁的孩子,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不卑不亢地避開。
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去解決。土根在小區遊樂場玩地時候,我嘗嘗觀察他怎樣融入環境、交到朋友,有時候是被人喜歡、接受,一起玩耍;也有時候是被人忽略、無視,他也就默默走開自己去玩其他東西,或者找其他玩伴了。
我沒有故意去安慰或者告訴他要怎麼做。被拒絕、被忽視都是社交裡的正常態;如果孩子特別敏感或傷心,媽媽記得告訴寶寶,這並不是因為其他孩子不喜歡你,而只是他們有別的事要做,你可以繼續去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自己玩,你一定能遇到喜歡你、你也喜歡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呀!
孩子的世界,其實就像一個真實的社會,我們早一點放手,他們也會早一些適應這個世界,並被這個世界認可。
cindy最後說:
昨天是土根在託班的最後一天,我還記得他託班的前兩個禮拜,各種哭鬧,晚上夜腥n次,還有他那些懵懵懂懂的小夥伴,看到土根哭,也都哭起來,可是都轉眼長大了,看他們每天在託班玩得高高興興的,真的變化都太大了。
老師說這些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比如土根在他最好的小夥伴Max轉園後,和一個叫伊莎貝拉的女孩又建立了友誼,當時Max離開的時候,我還擔心過土根一下子適應不了,因為他曾經傷心了幾天,可是真的要相信孩子,他們的心是向世界展開的,每天的經驗都是嶄新的,他們隨時都在接受新的友情和體驗,甚至是學會被拒絕和變強大。
我們唯一要做的,是提供環境,稍作引導,但千萬別逼迫孩子去交朋友、與誰交朋友,想想我們自己,也不總是「享受」社交的,不是嗎?
相關閱讀:
2歲兒子從託班回來像丟了魂,知道原因後我心碎了……
國外寶寶6個月就送託班,為啥沒影響安全感?
「有什麼好怕的?」引導娃大膽,千萬別說這句話!
了解娃的4種氣質類型,育兒真的省一半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