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陽臺上的小提琴手

2021-02-06 GQ報導

···············

小提琴手Aldo站在陽臺上,準備開始一場十分鐘的音樂會。傍晚六點,約定的時間到了。隔著陽臺間不透明的玻璃牆,鄰居李佳靜的義大利語傳來:「我們準備好了!」琴聲從Aldo家陽臺飄出,播散到周圍的幾百個陽臺,那裡有正在扶著欄杆的老人、抱在一起的情侶,還有牽著小孩的媽媽。

 

每晚六點是義大利官方公布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時間。人們站在陽臺靜靜聽著Aldo的琴聲,仿佛這一刻,能從不斷上漲的數字中,稍作喘息和抽離。

義大利是歐洲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4月2日,義大利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已超11萬,死亡1.3萬餘例。從3月10日起,義大利政府決定限制全國6000萬民眾的出行,Aldo開始了在米蘭家裡漫長的隔離生活。

 

政府號召民眾,無法外出的時候去陽臺上曬曬太陽,唱歌拉琴。音樂廳、酒吧陷入沉寂,陽臺熱鬧起來。小提琴、豎琴、鋼琴輪番出現,唱歌劇的歌唱家也加入進來,陽臺變成了「舞臺」,公共生活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

 

短暫的風潮過後,陽臺恢復沉寂,只有Aldo的小提琴曲孤獨地每天持續著。義大利經歷了「最黑暗」的一個月,他的生活也徹底被這種「黑暗」改變了——遠離音樂廳,隔離在家裡,朋友因新冠肺炎離世。在幽深看不到盡頭的隧道裡,小提琴聲還在繼續,它串聯起被隔離成孤島的人們,也撫慰著小提琴手自己。

「為了鄰居,網上的人們,還有我自己,」Aldo說,「演出繼續。」

在日落中看小提琴手Aldo演出的人們

「我要去為他們表演一首曲子。」 Aldo對妻子說完,走到陽臺上。

這位經驗豐富的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此刻有些害羞,在自己家陽臺表演還是頭一回。陽臺半開放的空間是他的「舞臺」,上面擺著沙發、小桌、花盆,還有孩子的坐墊。

Aldo在陽臺站定,他對面是環形的白色樓房。米蘭沒有中國式小區的概念,民居通常是臨街的獨棟。Aldo居住的公寓與對面的樓正好圍起了一個環形空間,在一個個格子似的陽臺裡和樓下廣場的草坪上,一些人,零星地站著。

這一天是3月13日,白色情人節的前一天,也是米蘭因新冠疫情限制出行的第三天。封閉在家,他太想念可以演出的日子了,原本計劃晚上七點半在網上實驗一場直播音樂會,他甚至為此提前一天錄好了吉他伴奏的音軌。當天中午,Aldo突然收到同事的消息——義大利政府邀請所有的音樂家們晚上六點走上陽臺,為鄰居們做一場演出。

彼時的義大利正籠罩在日益嚴重的疫情陰影下。3月9日,全國確診人數增至9172人,死亡人數達463例,政府決定次日封城,如果不能證明是必要外出,如購買生活物資、就醫、遛狗等,居民不能出門,否則會被罰款。已經確診並且有明顯症狀的,不遵守隔離規定會被判21年以上徒刑。

不能出門的日子,陽臺成了為數不多連接戶外的地方。政府鼓勵音樂家們去陽臺上表演,「陽臺音樂會」風潮從義大利南部蔓延到北部,成為疫情陰影下少有的輕鬆時刻。

「做一點美好的事吧」,Aldo想著,將小提琴架在肩頭,《愛的禮讚》響起,演出開始了。

這首愛的頌歌誕生於一百多年前,也曾在Aldo和妻子的婚禮上響起——那是2015年的夏天,妻子挽著父親的手,一步步走向他。而此刻,妻子也在陽臺上,一手抱著孩子,另一隻手拍著視頻,中途孩子哭了起來,錄製不得不中斷——要先哄哄小姑娘。

初春的米蘭還有些冷,小提琴的弦是冰涼的,Aldo按琴弦的手有些僵硬,很難像正式演出一樣,自如地在琴弦上滑動,精準找到對應的音。對演奏者來說,這有些棘手,不過此刻「完美」不是最主要的,通過音樂傳達「愛、希望和團結」更有意義。

聽到琴聲的那一刻,李佳靜正在房間裡照顧兩個孩子,「很好聽,一開始就把咱們院子的(音樂)水準拔得太高了」,她小時候學過小提琴,後來學了設計,從中國來到米蘭已經12年了,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米蘭的學校從2月20日開始停課,李佳靜兩歲的大兒子不能去幼兒園了,這讓她的生活愈發忙碌,需要見縫插針地完成工作。六點的小提琴音樂會是晚飯前溫馨的片刻,李佳靜全家人來到陽臺上,7個月大的寶寶在奶奶臂彎裡睡覺,大兒子伴著音樂拉她一起扭動。

鄰居們也紛紛出來,走上陽臺,或來到樓下廣場。平日裡,她曾在樓下和他們打過招呼,也聊過天。此刻站在陽臺上,熟悉的面孔和一個個的陽臺對應上了,李佳靜和他們招招手,交換一下眼神,「心理上感覺跟大家更親近了」。

兩棟樓加起來大概有兩百多戶家庭,這是小提琴手Aldo第一次見到其中的大多數人。一曲畢,他一手提著小提琴,另一隻手伸出陽臺和鄰居們打招呼,掌聲和歡呼傳來,「Bravo(太棒了)!」,「再來一曲」,「艱難的時候能聽音樂太好了」。

Aldo有些驚訝於他們的反應——「他們那時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他原本只準備了一次陽臺演出,而人們的回應留在心裡,成了他的責任感,「我們被一個無形的目標團結到了一起」。他決定延長演出,「沒有人要求我這樣做,但我決定繼續,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自己」。

「安可」一曲過後,他向鄰居們揮手致意:「我們明天這個時候再見!」

在樓下廣場聽「音樂會」的人們

院子裡的生機

每天的陽臺音樂會讓Aldo多了一些期待,「隔離的時光變得有意義了。」他積極準備每天的演出,客廳變成了音樂會的「後臺」——早上想好當天要表演的曲目,練習半小時以上,有時會提前錄好吉他或小提琴的伴奏。表演完他會把視頻傳到網上,這時,喜歡待在室內的大女兒Sol是他的忠實觀眾。

他樂於挑選偏爵士的、曲風自由的音樂,如探戈舞曲《一步之遙》,電影《天堂電影院》的配樂等。它們有些是義大利有代表性的音樂,有些是他從小就開始練習的。

鄰居李佳靜覺得,這大概和他出生在南美有關。Aldo是烏拉圭人,2007年,不到20歲的他來到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目前在義大利的RAI國家交響樂團(RAI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擔任小提琴首席。

伴著自由的音樂,鄰居們如約而至。原本安靜的空間多了些生機。陽臺上的孩子跟著音樂蹦起來,Aldo看到鄰居們臉上開心的神情,看到情侶抱在一起,看到許多家庭掛上了義大利國旗,他也給自己家陽臺插上一面小小的國旗,迎風飄著。某一天,鄰居李佳靜也拿出了一面中國國旗——這是她出國時爸爸給的——和義大利國旗一併掛在陽臺上弄了場「應援」,兩個先後遭受疫情重創的國家以這種方式相遇了。

最近多了一首常規的「安可曲」《生日快樂》。某天演出結束的時候,院子裡有人喊:今天有兩個小孩過生日。Aldo追加了一首《生日快樂》,鄰居們跟著一塊兒唱起來。兩棟樓的兩百多個家庭,幾乎每天都有孩子過生日,於是這成了固定環節——演出前,他先問今天有誰過生日?最後大家跟著小提琴伴奏合唱一曲生日快樂送給當天的壽星。「唱生日歌的時候,我們好像變成了一個大家庭。」Aldo說。

時間長了,院子裡另外一位先生加入進來,在Aldo的演出之後,電子琴聲從另一個陽臺傳出,音樂會也因此延長了一點。

李佳靜在陽臺上,看到樓下有媽媽在抱著小孩跳舞。溫情的畫面一度讓她覺得不真實,「好像遊戲模擬人生裡面的場景」,似乎隔離沒有真實發生過。因為國內的疫情,她在隔離前就減少出門,已經在家待了一個多月。以往每個周末,全家人都會去郊外,或逛公園。現在無法外出,陽臺代替了戶外空間,她把陽臺收拾出來,從網上買來月季花苗,頭髮軟軟的兩歲孩子在陽臺上跑來跑去,一點點澆水,花苗長大了。

義大利的春天,陽光充足,去年這個時候,Aldo夫妻倆帶著兩個女兒,開兩個小時車去了利古裡亞城的海邊。現在孩子們的活動被迫轉移到室內,變成了玩球,騎兒童自行車,還有聽爸爸拉琴。演奏完畢的時候,小女兒Victoria在陽臺上跟著鄰居一起鼓掌。

直到兩個孩子都熟睡後,Aldo才會拿出手機,查看當天義大利官方通報的確診和死亡病例人數。醫院缺乏物資、死亡和確診病例攀升、醫護人員處境艱難,都提醒著他陽臺之外那個殘酷的真實世界。他有時期待著數字能出現好轉的跡象,大多數時候是失望。

米蘭像是變成了「空城」,除了藥店、食品店、菸草店可以正常開門,人們在超市門口要間隔兩米排隊等候進入,其他所有的公共場所,包括義大利人最常聚會的酒吧都關閉了。

每晚六點公布的「數字」越來越高。看不到拐點的日子裡,Aldo變得沮喪,這甚至蓋過了他開始拉琴時的快樂。心理壓力太大的時候,他試著和孩子們待在一起,不看手機和電視,和現實世界短暫地斷開聯繫。

沒有人知道明天情況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唯一不變的只有每天傍晚六點響起的小提琴曲。Aldo的同事們在陽臺上表演過一兩次後就停止了,只有他還在繼續,「無論狀況如何,這是我唯一能幫人們做的」。

鄰居送給Aldo的酒,字條上寫著:「謝謝你每天為我們帶來那些美好的,得以逃離的時光」

陽臺音樂會的第十天,對Aldo是特殊的,這天他決定把演出獻給一位朋友。就在當天,他得知了這個朋友因為感染新冠肺炎離世,成為了義大利當時數千死亡病例中的一個。

他們是在Aldo常去的酒吧認識的,朋友在那兒幫忙。此前他的肺就不太好,生病之後Aldo只能從他女朋友那兒知道他每天的狀況,可惜的是,最終他沒能挺過這個春天。他並不是Aldo十分親近的朋友,在Aldo的印象中,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風趣而慷慨」。 

數字只是數字,沒有什麼比認識的人因為疫情生死相隔,更讓人有切身感受。義大利政府沒有公布病例的地址和行動軌跡,人們甚至不知道周圍是否有鄰居出現狀況。也有人自主開發了連結,人們可以自願在其中輸入個人信息,通過共享來查看每個區域是否有人確診或不適,但作用不大——義大利老年人多,很多人不會使用這種方式。

此前Aldo只知道米蘭的斯卡拉劇院(La Scala Theatre)出現了兩個感染的病例,但他並不認識。朋友離世大概是疫情離他「最近」的一次,他甚至覺得走向陽臺變成了一件艱難的事。但音樂會還是繼續了,他如往常一般在六點拿起小提琴,還有許多人在等待著。

德彪西的《月光》響起,悠長、沉鬱的樂聲中,Aldo的眼前浮現出朋友的臉,此刻他們好像離得很近。兩曲過後,掌聲響起,音樂會結束,鄰居的歡呼依舊,Aldo的心裡有什麼在變化,拉琴前的那種「艱難」似乎釋然了一些。

聽眾並不知道樂手心理的變化。對默默聆聽的陳清來說,六點的陽臺音樂會已經變成了每天的固定節目。她住在Aldo家左側後方的樓裡,從她的陽臺望去是Aldo樓下的廣場和草坪,她看不見小提琴手的模樣,卻能清晰地聽到小提琴的樂音。

隔離在家的日子裡,陳清的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吃飯就湊合一口,大多數時候坐在電腦前,咖啡擺在手邊,有時晚上11點還在忙碌。下午6點是難得的休息時間,小提琴聲響起,她從繁忙的工作中喘口氣,打開窗戶,十分鐘的音樂會成了生活中的一點慰藉。

米蘭作為義大利的經濟重鎮,外來人口不在少數。陳清是中國人,研究生畢業之後留在義大利工作,已是第九個年頭。她的隔壁住著一對年輕的本地夫妻,樂音響起時,他們站到通用的大陽臺上,禮貌地和鄰居們問好。樓上有一個來自南部西西里島的奶奶,嗓門兒大,一邊聽一邊熱情地和周圍人聊著,中午吃了些什麼,自己親戚有什麼症狀,「和中國老奶奶差不多」。

人們六點準時守在陽臺上等待著,當Aldo照例說出那句「我們明天見」的時候,陳清和鄰居們也互相打著招呼,說著明天見吧,對陳清來說,這是被迫待在家的日子裡溫暖的時刻。

在Aldo眼中,音樂讓人們短暫地脫離了現實生活。「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比以往更需要音樂,哪怕只有十分鐘的時間,每個人停下思考那些悲傷和糟糕的消息,任由思緒飛走,在音樂面前展露笑容。」這也來自義大利鄰居們給他的回饋,某天鄰居送來一瓶酒,瓶子上貼著義大利語的小紙條——「謝謝你每天為我們帶來的那些美好的,得以逃離的時光」。

「我藉此機會告訴您義大利人多麼深情,關在房子裡的人給我寫下這樣的消息:與您的音樂之約給了我繼續前進的力量」,Aldo說。

樂音不只在周邊的樓宇間迴響,它飄向了更遠的地方。義大利六點的陽臺音樂會,北京時間是凌晨一點,上百位觀眾通過網絡直播,和現場的人一同觀看了落日下的音樂會,屏幕上輪番滾動著中文、韓語、英語、西班牙語。這些國家陸續經歷和義大利同樣的命運,疫情爆發、死亡、隔離,人們變成一座座孤島,十分鐘的音樂會裡,某種連接得以發生。

Aldo也因此收到了義大利之外的人們的祝福和建議,「這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多了許多工作,每天要同時準備新的樂曲,回復採訪和留言,還要照顧兩個一歲和四歲的孩子真的很辛苦。但我感覺我所做的能給人們希望,幫助他們戰鬥。」

網絡上,中國的演奏者發起了與Aldo的合奏接力

「也許在隧道盡頭有光」

陽臺音樂會還在繼續,疫情仍看不到終點。

3月30日義大利衛生部聲明,原本截止4月3日的封城將延續到4月12日復活節之後。

Aldo每天望著戶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像往常一樣重新回到音樂廳。陽臺畢竟不是觀眾的坐席,漸漸地,他已經很難想像一場坐滿觀眾的音樂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不是疫情的緣故,這原本是他日常的生活——此刻他可能在印度或非洲的某座城市參與一場公益演出,「我喜歡盡我所能去幫助那些不如我幸運的人」,也有可能正在和不同的音樂家進行一場合作表演。

「合作」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實現。

微博上,Aldo演奏《一步之遙》的視頻被中國的網友們合奏接力,手風琴、吉他、古箏、鋼琴輪番出現,甚至還來了一位唱西語的歌手,獨奏的小提琴聲一下變得熱鬧起來。

合奏接力發起於深圳的手風琴手黃書恆。他在微博上看到Aldo演奏的《一步之遙》片段時,正好在陽臺上。這是為數不多Aldo沒有用其他樂器伴奏的曲子,聽到的一瞬間,黃書恆不由自主地想摸琴了。隔離在家的兩個多月不是沒有練琴,但人和人之間的分隔讓他感到被孤立,他嘗試線上直播,和觀眾交流的時候,才不覺得演奏孤單。

陽臺上的演奏、音樂裡不受拘束的「抵抗」打動了黃書恆,他曾在街頭藝術家的表演中感受過這樣的自由,還在澳洲讀書的時候,他在街頭遇見一位正在表演的手風琴手,他和琴手聊起音樂,借對方的琴拉了一首《巴黎天空下》。

黃書恆為Aldo的視頻添加了30秒配樂,兩個視頻——一個豎屏、一個橫屏拼在一起放在網上,他特地留了一個空白的橫條,「《一步之遙》適合豐富的樂器配置,小提琴加手風琴還是不夠,期待更多人能加入進來。」 網友們開始了滾雪球式的接力,其中有些是黃書恆的朋友,有些他也不認識。在每一條新合奏的微博下,他都會@Aldo。

Aldo看到了黃書恆和網友們的合奏,這也成了最感動他的部分,這些遙遠國家樂手的加入,讓Aldo感到從情感上和中國的人們更親近了,「我覺得我們連接在一起戰鬥」。黃書恆把微博置頂換成了Aldo轉發的合奏視頻——「中國的陽臺和義大利的陽臺只有一步之遙」。

隔著屏幕,在距離中國網友「一步之遙」的義大利陽臺上,Aldo給中國網友們來了場一個多小時的直播,其間拉了一曲《梁祝》。當李佳靜十多天前給他講述這個中國愛情故事的時候,Aldo表示需要一些時間準備。《梁祝》響起的時候,屏幕上閃現出白色花瓣和粉色蝴蝶特效,把李佳靜看樂了。

陌生的中文直播軟體上,Aldo看著人們談論起外出,談論著聞到花香,還有逐漸變綠的樹木……「對我而言,這是完美的禮物,春天是充滿愛的季節。」Aldo說。

回到他現實中的傍晚六點,雖然新增的感染和死亡數字開始放緩,但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大區超過16%的病亡率依舊讓人揪心,像壓在城市上空久久不散的陰霾。陳清因為眼睛緊急出血,去了趟私人診所,她發現這些非一線的醫護狀況也不樂觀。她熟悉的眼科醫生在醫院拿不到高級別的防護口罩,只能自帶,一個口罩已經用了一個月。而診所裡,做基礎檢查的部門有一半的工作人員確診了輕症,正在家隔離。

看不到盡頭的日子裡,人們不敢想像未來。Aldo只能專注當天的生活和表演,他從未想像過這座城市「解封」那天會是怎樣的場景。他試著讓陽臺音樂會豐富起來,並為此學了新的曲子——電影《郵差》的配樂,一個講述「藝術之美改變世界」的故事。

李佳靜給鄰居們建了個群,群裡有人提議——我們唱歌吧。伴著Aldo的琴聲,鄰居們合唱了義大利國歌,以及《你眼裡的藍》(Nel blu dipinto di blu)。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怎樣,Aldo想,「也許在隧道的盡頭會有光」。

李佳靜在微博上記錄著這些狀況或糟糕或好轉的日子,有時她注意到,狀況不好時,站在陽臺上的鄰居會變少,狀況好一些的時候,周圍的氣氛也變得輕鬆。Aldo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在小提琴手的眼中,每天的觀眾幾乎都是一樣的,變化的只是他的心情——日漸沉重,偶爾被鼓舞。他想著把音樂會延續到解除隔離那天,「即使只有一個人在等著,我也會為他演奏」。

《梁祝》響起的時候,Aldo妻子和李佳靜聊起天,讓她幫忙錄一段視頻,說要發給Aldo在烏拉圭的家人們。因為音樂會的緣故,李佳靜和Aldo兩家人隔著玻璃和手機的日常交流多了起來。一旁的小提琴手Aldo正沉浸在音樂中,對著安靜的、空蕩的城市,獨自演奏著。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佳靜、陳清為化名

北青深一度(ID:bqshenyidu)——守望變革中國的縱深閱讀

看完小提琴手的故事

你有什麼想說的?

在評論區裡分享一下吧~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彩蛋,送你一個彩蛋




相關焦點

  • 義大利陽臺上的小提琴手:「即使只有一個人在等著,我也會為他演奏」
    六點的小提琴音樂會是晚飯前溫馨的片刻,李佳靜全家人來到陽臺上,7個月大的寶寶在奶奶臂彎裡睡覺,大兒子伴著音樂拉她一起扭動。 鄰居們也紛紛出來,走上陽臺,或來到樓下廣場。平日裡,她曾在樓下和他們打過招呼,也聊過天。此刻站在陽臺上,熟悉的面孔和一個個的陽臺對應上了,李佳靜和他們招招手,交換一下眼神,「心理上感覺跟大家更親近了」。
  • 義大利的傍晚,他們在陽臺上開起了音樂會
    奶黃色的霞光打在對面的樓頂上,氣氛安靜而空曠。現在是義大利人一天工作結束後的閒暇時間,大多數人在屋裡張羅晚飯。奧爾多住在4樓,風迎面而來,輕刮他的臉。他套著黑色的休閒連帽衫和一件單薄的牛仔褲,肩上架一把小提琴,右手攥著琴弓。 他準備在這個不到5平米的陽臺上舉辦一場音樂會。左手邊的小桌子上,立著一臺平板電腦,頁面停留在他提前錄製好的吉他伴奏曲上。
  •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電影裡有個片段是這樣的—— 安娜借住在威廉家,望著牆壁上的一幅畫,對威廉說:「我不敢相信你有這張圖片。」 威廉反問:「你喜歡夏加爾?」 「對,我感覺愛情就該像那樣,飄浮在湛藍的天空。」 「還有山羊拉小提琴」,威廉補充道。
  • 電影《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大愛完全律法
    迄今為止,好萊塢製作的較為成功的音樂喜劇片《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再掀熱潮,這部電影令人深省,電影情節的展開給人們提出了很多問題和啟示,父親的大愛打破了律法的框架。該劇於1964年在紐約首演,並多次獲得殊榮。
  • 疫情時期的浪漫:義大利不能沒有音樂,陽臺音樂會一樣high起來
    商鋪歇業,路上無人,義大利街上的巡警已經無事可做到阻止海鷗打架...真 · 打架鬥「鷗」當全世界都在為義大利水深火熱的疫情憂心的時候,熱愛音樂、生性浪漫的義大利人,在這個艱難的時期發起了一項特別的抗疫活動,那就是陽臺音樂會。
  • 馬克·夏卡爾的《小提琴手》
    馬克·夏卡爾的《小提琴手》是他從聖彼得堡搬到巴黎後不久完成的。作品很好地表現了這位藝術家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小提琴手作為一個主題經常出現在夏卡爾的作品中。畫中巨大的音樂家形象把畫面展平,他一隻腳站在一個建築物的屋頂上,另一隻腳站在一個小山頂上。
  • 義大利華人陽臺曬醃製雞翅,被人當成「蝙蝠」舉報了!民眾恐慌…
    在義大利新冠疫情急劇惡化的當下,竟然還有人敢吃蝙蝠?近日,義大利普利亞大區特拉尼市的一戶華人家庭引發了附近民眾強烈恐慌,他們在自家的露天陽臺上公然曬起了「蝙蝠幹」,數量還不少!警方和衛生部門迅速出動,一查之下才發現鬧了個大烏龍:人家只是在醃雞翅……
  • 義大利陽臺上的那曲「啊朋友再見」背後,是一段怎樣的往事?
    前陣子,由於義大利疫情不斷嚴重,義大利市民通過陽臺音樂會的形式進行交流,緩解彼此緊張的情緒。其中一位義大利音樂家,用薩克斯吹了一曲「貝拉喬」,引來周圍歡呼,也讓許多網友感動落淚。我們不妨先看看他的表演—— 這一曲調為何能打動那麼多人?因為它跨越了時間與地域,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
  • ...致埃文·漢森|&朱麗葉|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奧利弗|歡樂滿人間|...
    2020奧利弗獎已在英國當地時間10月25日揭曉,音樂劇類獎項悉數被《致埃文·漢森》《&朱麗葉》《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和《歡樂滿人間》瓜分。在託尼獎中斬獲六項大獎包括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音樂的《致埃文·漢森》在奧利弗獎中依然表現搶眼。
  • 英國確診破千,下周或禁大型集會,義大利人陽臺唱愛國歌曲重現武漢...
    2昨日重現:義大利人陽臺上唱愛國歌曲1月27日,武漢很多小區居民相約站在自家的陽臺上齊唱《義勇軍進行曲》和《我和我的祖國》,為武漢加油,為抗擊疫情加油。兩個月後,這熟悉的一幕在義大利再次上演。據《衛報》今天報導,居家隔離的義大利民眾在自家陽臺集體唱起了愛國歌曲,鼓舞士氣。義大利是迄今為止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歐洲國家。該國衛生部當地時間3月13日18時公布最新數據顯示,義大利境內有17660例確診,1266例死亡。3月10日,義大利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封城」禁令。
  •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生活艱難,還要拉小提琴
    ­  諾曼·傑威森《屋頂上的小提琴手》,1971
  • 米高梅公司提名託馬斯·凱爾為電影版《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的導演
    據外媒報導:米高梅公司將把舞臺音樂劇《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改編成電影,由炙手可熱的導演託馬斯·凱爾執導,他將與丹·金克斯和亞倫·哈尼克合作。史蒂文·利文森將根據1964年在百老匯上映並獲得九項託尼獎的音樂劇改編。
  • 高杉真宙首部主演電影出爐 新片扮天才小提琴手
    高杉真宙首部主演電影出爐 新片扮天才小提琴手 除此之外,田中美裡、東幹久、上條恆彥等新老明星都將有精彩出演。    影片曾在今年3月開機,外景地選在千葉縣的浦安,但就在殺青之際,日本突然遭受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和海嘯,將近86%的拍攝地都被海嘯破壞,令影片拍攝計劃被迫延期,經過各方努力,劇組在3月29日復工。影片拍攝得到了災區民眾的大力協作,共有近700名災區市民參與出演。
  • 寂靜的義大利,琴聲流向三月的米蘭|百家故事
    奧爾多搬來這個小區已經兩年,住在附近的鄰居卻渾然不知他的另一個身份——義大利RAI國家交響樂團一提聲部的小提琴手。他在都靈工作。每天上午搭乘火車前往都靈,演奏完畢,晚上再坐同樣的班次回到米蘭。他原本打算,3月13日晚上7點半在線上舉辦半小時的音樂會直播。他從前一天就著手練習直播的3首曲目。
  • 義大利經典歌曲《真正的義大利人》安德烈·裡約 0585
    義大利經典歌曲《真正的義大利人》安德烈·裡約(也有譯為「安德魯·瑞歐
  • 陽臺,歐洲人的生活小舞臺
    德國洪堡大學文化學者斯朵克爾表示,這種陽臺為封閉式平臺,只是從牆壁稍微延伸而出。色彩豔麗的傳統木製陽臺成為馬爾他的一道風景。17世紀時,受巴洛克式風潮的影響,歐洲的建築物開始設置現代意義上的陽臺。當時的陽臺附有鐵製或石制欄杆,成為「看得見風景的地方」。到18世紀,陽臺成了身份象徵,上流社會人士必置陽臺,貴族更會把宮殿陽臺裝飾得美輪美奐。陽臺還具有宗教意義,往往教區的主教堂都有陽臺。
  • 連線007邦女郎:中國是第一個支援義大利的國家
    在後續我們捐助義大利的物資上,附有詩句:「雲海蕩朝日,春色任天涯」。這句話出自明朝文學家李日華贈送給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詩。用在當下,則是期盼疫情早日過去,真正春天早日來臨。,義大利決定關閉850家電影院,共1830塊銀幕,分別佔義大利影院數和銀幕數的45%和48%。
  • 經典音樂片《屋頂上的小提琴手》插曲《日出日落》,感動人心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是一部美國音樂家庭類電影,由諾曼·傑威森( Norman Jewison)執導,於1971年11月3日上映。影片獲得了1971年奧斯卡最佳歌曲配樂、最佳攝影和最佳音響獎,而同年,還有一部影片大放異彩,完全蓋過了它的風頭,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教父》。
  • 義大利現狀如何?義大利民眾對中國印象的轉變
    自3月10日起,義大利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紅區」。在漫天的媒體報導中,我們看到的是被搬空的超市貨架、空蕩蕩的羅馬許願池,以及各地層出不迭的「全民陽臺音樂會」。從義大利疫情爆發到現在,義大利華人的現狀如何?
  • 陽臺上.
    因為她家就住在桃園巷,我甚至知道是哪幢樓哪個單元哪個窗戶,她家那個臨街的陽臺在六層,陽臺上擺滿了各種花花草草,我在樓下都能看見那盆開得像血一樣紅的天竺葵,我知道一定是她種的,因為她就喜歡這些花花草草,尤其喜歡天竺葵,永遠像個小姑娘一樣。我記得有一次我們下班後一起走路回家,她手裡拿著一枝同事送給她的天竺葵,說好養得很,回家自己插在花盆裡就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