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陽臺上的那曲「啊朋友再見」背後,是一段怎樣的往事?

2021-01-12 騰訊網

本文轉載自|國家人文歷史

ID|gjrwls

作者|伊裡安

Bella Ciao「以下簡稱貝拉喬」是一個自帶bgm的詞,每當人們讀出「貝拉喬」時,「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的旋律就會立刻在腦中響起。

前陣子,由於義大利疫情不斷嚴重,義大利市民通過陽臺音樂會的形式進行交流,緩解彼此緊張的情緒。其中一位義大利音樂家,用薩克斯吹了一曲「貝拉喬」,引來周圍歡呼,也讓許多網友感動落淚。我們不妨先看看他的表演——

這一曲調為何能打動那麼多人?因為它跨越了時間與地域,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

對我們來說,「貝拉喬」最熟悉的版本則出現在二戰電影「橋」中。

「橋」讓這首歌進入我們的視野

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故事中,遊擊隊少校「老虎」接到命令:為阻止德軍匯合,必須在七天之內找到建橋工程師將橋炸毀。由此組成了一支行動小隊,先是工程師營救,再經過與德軍的激烈交火,最後排除萬難完成了任務。

電影的最後,貝拉喬的音樂響起,原來同一個曲調,在不同的情節下,可以烘託出不一樣的氛圍——

主題曲"} -->

電影「橋」片段,影片最後,貝拉喬恢復輕快的旋律,德軍與主角望向被炸掉的大橋,說了同樣一句話:「真是一座好橋啊」

導演克爾瓦瓦茨在電影裡刻畫了諸多生動的人物,也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厭惡,對勇氣的讚揚,對正義信念的堅持。值得一提的是,主角之一薩瓦託尼是義大利人。二戰時,義大利遊擊隊和南斯拉夫遊擊隊一直有著密切合作關係。

電影「橋」截圖,工程師親自炸掉了自己設計的橋,與橋同歸於盡

1977年,電影進入中國後,瞬間火遍全國。如果我們在街頭哼上一句「啊朋友再見」,不管是老一輩人還是90後,肯定都能把下句對上來。

所以,很多中國人可能會誤解,以為這是一首南斯拉夫電影的原創音樂。其實,「貝拉喬」出自二戰的義大利時期,是歌頌遊擊隊員在亞平寧山脈與德國法西斯鬥智鬥勇的民歌。

義大利人反法西斯鬥爭

1943年春天,由於義大利在軍事上接連失利,陸續失去了意屬利比亞和突尼西亞。義大利國王維託裡奧 埃馬努埃萊三世認為,貝尼託 墨索裡尼要為當時義大利的不利處境負責,在多次考慮後,維託裡奧 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決定開始訴求和平,並罷免墨索裡尼的首相職務。

義大利國王託裡奧 埃馬努埃萊三世

1943年7月23日,墨索裡尼被罷免首相職務,並被憲兵逮捕,押往薘扎島。巴多格裡奧被任命為首相併開始和盟軍秘密和談。

但是,與和談有關的電報被德軍截獲,納粹德國開始懷疑義大利,希特勒聯絡巴多格裡奧詢問此事,巴多格裡奧當然會說:我們是忠於德國的。

都到這時候了,他的保證無法作數。因此,納粹德國制訂了一份計劃,一旦義大利政府倒向盟國,德軍立即南下,佔領義大利。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正式向盟軍投降,納粹德國的軍隊迅速南下佔領羅馬,救出墨索裡尼,並建立了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傀儡政權。

這一事件,成為義大利抵抗運動的開端。

第一次重大抵抗行動是那不勒斯市的民眾起義。1943年9月底,市民為反抗納粹德國,揭竿而起。同時,在其他地方,新生的抵抗運動組織由先前被墨索裡尼取締的政黨,或義大利皇家陸軍的前軍官組織和領導。義大利遊擊隊員最初是由義大利皇家陸軍解散部隊的士兵組成,他們在德軍入侵中逃脫後,決定跟隨抵抗組織一起反抗納粹。

部分委員會成員在奧索拉「義大利北部山區小鎮」的合影

隨後,反法西斯主義者加入並重新組織了反抗力量,稱為「National Liberation Committee -民族解放委員會,簡稱NLC」,由義大利共產黨、義大利社會黨和其他小黨派一起創建的,主要由維託裡奧 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和盟軍控制。NLC的建立很快獲得義大利各區人民的支持,並開始發展自己的遊擊隊力量。

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標誌

義大利遊擊隊可謂傳奇,它給德軍構成了巨大威脅。為了對付他們,德國人動用7個步兵師,1個黨衛軍裝甲師。除了正規軍以外,德國黨衛軍在義大利部署了3個警察團。到1944年底,德國及其僕從軍大概動用了15個師鎮壓義大利遊擊隊。除了德國軍隊以外,還有約4萬的義大利傀儡部隊為德國所驅使:德國人還在義大利的德國族裔中召集志願人員,組成18000人的所謂民防部隊。另外還組建了一些義大利輔助警察團,以及專門的反遊擊別動隊。

儘管德國人使用了龐大兵力、甚至採用了包括屠村在內的殘暴手段,始終未能消滅義大利遊擊隊,自己還遭受了巨大損失。

黨衛軍裝甲部隊普遍裝備了虎式坦克

當反法西斯盟軍還在義大利中部同納粹激戰時,遊擊隊就不斷發動起義和遊擊戰使兩個完整的德國師崩潰並投降,直接導致德軍在熱那亞、都靈、米蘭及其周圍地區的潰敗,義大利獨裁者墨索裡尼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正是這些遊擊隊員,熱那亞、都靈和米蘭等大城市得到了解放,要知道,盟軍那會離義大利北部還遠著呢。

這些行動不僅壓制住了德國軍隊,還瓦解了義大利北部德軍的防禦體系。在義大利北部,山區的遊擊隊和城市中的秘密行動小組在盟軍第十五集團軍作戰部隊到達之前,就解放了這裡的主要城市。

二戰時期義大利戰場局勢圖

其中,解放拉文納是義大利遊擊隊最赫赫有名的功勳。

解放拉文納

為了防禦這座以拜佔庭藝術寶藏而聞名的古城,德軍在其兩條河上構築了防線,由兩個步兵師配備大量坦克鎮守。這意味著,如果盟國複製之前進攻的進攻模式,攻擊前通過空軍和海軍的狂轟濫炸,毫無疑問,拉文納這座文明古城將會在炮火下被埋葬。

於是,遊擊隊的配合至關重要。為了協調遊擊隊行動,盟軍將幾名受過「OSS- 美國戰略勤務室,中情局的前身」特訓的遊擊隊員送至敵後,以建立聯絡點,為盟軍後續的進攻行動做好鋪墊。

OSS標誌

當地的義大利遊擊隊是著名的加裡波第旅,指揮官代號為「Bulow - 布洛」。

1944年11月的一天晚上,盟軍派出了一艘潛艇來接他,以便就進攻計劃展開進一步詳談。不過布洛可等不及什麼潛艇,他帶著2名美國飛行員,幾把手槍,一大桶紅酒,跳上一艘漁船就上路了。12名漁民奮力揮槳,在月色下將他送到了目的地。當第8集團軍司令部裡的蒂勒上校見到布洛時,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個瘦弱的年輕人就是加裡波第旅的領導者:一位二十多歲骨瘦如柴的年輕人。

不過,當這位農夫的兒子與行動負責人、陸軍參謀長「Sir Richard L. McCreery -理察 L麥克雷裡爵士」見面,在行軍地圖上熟練地指出自己的計劃之後,爵士立即同意執行這項計劃。

麥克雷裡爵士

11月29日,布洛把他的部隊分成3個部分,在夜色的掩護下開始朝拉文納北郊推進。那一晚,農民將他們的狗鎖起來以防突然驚擾到敵軍,並徹夜守在家中隨時準備為遊擊隊傷員提供庇護所。布洛的計劃要求在拉文納以北的山谷中集中650名遊擊隊員,在裡諾河附近再增加1250名遊擊隊員,並由OSS武裝的阿方西寧和拉文納的地方行動小隊在沿途的村莊裡提供支持。

12月3日,當遊擊隊按計劃部署到拉文納城北之後,布洛收到了來自盟軍的一條簡明電訊:「攻擊。祝好運!」

這場進攻確實充滿了好運氣。12月4日凌晨3點,加裡波第旅的823名遊擊隊員帶著他們的輕重武器——包括1門47mm反坦克炮、4門迫擊炮和一批重機槍,衝向敵軍陣地。他們面對的敵人有2500名之多,不僅手上有大炮和坦克,還有混凝土碉堡給予保護。

戰鬥只持續了2個多小時,5點30分,布洛的部下就將主要陣地上的德軍分割包圍。

失去聯繫的德軍很快潰敗,撤離了拉文納,這座歷史名城因此避免了炮火的摧殘。

當天下午4:30,OSS廣播發出消息:「英國人在Ravenna。向所有人致意。」

加拿大軍的風笛手進入拉文納

解放拉文納是義大利遊擊戰中經典戰役,敵後敵前一起聯動,讓德軍自顧不暇,充分發揮了遊擊戰的精髓。

當然,這只是整個義大利遊擊戰場的一部分,二戰期間,義大利遊擊隊為盟軍取得義大利戰役的全面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盟軍抵達義大利北部地區前,遊擊隊就解放了125個城鎮。據統計,1944年6月-1945年3月,義大利各遊擊隊共進行大小戰鬥6400餘次,破壞活動5500餘次,毀壞機車230輛、車廂760節,炸毀橋梁276座、飛機237架。自由志願軍參戰兵力達25.6萬人,犧牲7萬餘人。

回顧這段歷史,正如Bella ciao的歌詞中唱到:

...

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你一定要把我埋葬。

把我葬在高高的山崗。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把我葬在高高的山崗,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

每當人們從這裡走過。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每當人們從這裡走過,都說:「多麼美麗的花!」

歌詞裡充滿了「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壯,也展現了遊擊隊員在面對法西斯侵略時的無畏。

「Bella Ciao」的背後,是義大利遊擊隊員的鮮血與勇氣,更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獨特的歷史記憶。在人類共同面對疫情挑戰的今天,這熟悉的旋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唯有團結,才能勝利。

參考資料:

Peter Tompkins,The OSS and Italian Partisans in World War II,https://www.cia.gov/library/center-for-the-study-of-intelligence/csi-publications/csi-studies/studies/spring98/OSS.html

Steven,1943-1945: Anarchist partisans in the Italian Resistance,https://libcom.org/history/anarchist-partisans-in-italian-resistance

Italian resistance fighters persevere, History,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0234742/http://www.history.com/this-day-in-history/italian-resistance-fighters-persevere

James Holland,Italy's Sorrow: A Year of War, 1944-1945

Carlo Pestelli, Bella ciao: la canzone della libertà

Mamalisa,Bella Ciao,https://www.mamalisa.com/?t=es&p=5071

相關焦點

  • 義大利陽臺上的小提琴手
    六點的小提琴音樂會是晚飯前溫馨的片刻,李佳靜全家人來到陽臺上,7個月大的寶寶在奶奶臂彎裡睡覺,大兒子伴著音樂拉她一起扭動。鄰居們也紛紛出來,走上陽臺,或來到樓下廣場。平日裡,她曾在樓下和他們打過招呼,也聊過天。此刻站在陽臺上,熟悉的面孔和一個個的陽臺對應上了,李佳靜和他們招招手,交換一下眼神,「心理上感覺跟大家更親近了」。
  • 疫情期間義大利為何奏響《啊朋友再見》,原來它不是南斯拉夫歌曲
    然而,令許多人不知的是,這首歌曲的名字在義大利可不叫《啊朋友再見》,而叫《貝拉喬》,而且它根本不是前南斯拉夫歌曲,而是正宗的義大利遊擊隊歌曲。肯定有人要問,不可能吧?《啊朋友再見》是前南斯拉夫電影《橋》裡的插曲,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記憶,在電影的最後,旋律響起,「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都已經成為那個年代網紅之歌了,怎麼可能是義大利遊擊隊的歌曲呢?實際上,《啊朋友再見》確實是義大利的,其義大利文也可被譯為《姑娘再見》,原唱為伊夫·蒙當,伴隨著義大利遊擊隊南徵北戰,流傳極為廣泛。
  • ①義大利遊擊隊歌曲《啊!朋友!再見!》(南斯拉夫電影《橋》插曲)
    義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見!》,義大利文曲名為 Bella ciao(《再見了,姑娘》) ,原唱為伊夫·蒙當(Yves Montand)。此歌曲是義大利遊擊隊歌曲,流傳甚廣,後被引用為前南斯拉夫電影《橋》電影的插曲。
  • 每周一曲 ‖ 義大利《Bella ciao》(啊朋友再見)
    「推動人類進步的技術,留下來的卻是藝術」(義大利街頭藝人隔離在家吹薩克斯01這首Bella ciao(姑娘,再見),原唱為伊夫·蒙當,是義大利遊擊隊歌曲,在全世界流傳。重複的曲調,簡單的歌詞,並不影響這首歌的偉大。
  • 義大利的傍晚,他們在陽臺上開起了音樂會
    之後,奧爾多接連演奏了兩首曲子,這天傍晚的陽臺音樂會持續了一刻鐘的時間,直到晚霞繞到了大樓的背後,所見之物都浸泡在傍晚的微黃光線之中。陽臺上鄰居們在提琴聲的伴奏下,輕輕搖擺著身子,樓下嬉鬧的孩子也停止了遊戲,仰著頭,聽他的演奏。 嚴格意義上,這個社區稱不上是個「小區」。
  • 義大利陽臺上的小提琴手:「即使只有一個人在等著,我也會為他演奏」
    小提琴、豎琴、鋼琴輪番出現,唱歌劇的歌唱家也加入進來,陽臺變成了「舞臺」,公共生活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 短暫的風潮過後,陽臺恢復沉寂,只有Aldo的小提琴曲孤獨地每天持續著。義大利經歷了「最黑暗」的一個月,他的生活也徹底被這種「黑暗」改變了——遠離音樂廳,隔離在家裡,朋友因新冠肺炎離世。
  • 名曲《啊朋友再見》,你不知道的秘密
    事實上,以《啊朋友再見》的故鄉義大利為例,二戰期間和之後幾年裡,出版了大量關於該國遊擊隊歌曲的著作,但都沒發現《啊朋友再見》的蹤跡。無論是1945年在巴勒莫出版的遊擊隊歌曲雜誌《潘菲洛》,還是1946年《法羅克洛》雜誌用兩期介紹的遊擊隊歌曲專題,都不曾提及這首歌。
  • 《啊,朋友再見》——手風琴輕快版
    今天為朋友們帶來一首經典的義大利民歌——《啊,朋友再見》(《Bella Ciao》),祝大家周末愉快!【歌詞】 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侵略者闖進我家鄉 啊遊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 朱新開:《啊,朋友再見》為何再次飄紅全球?
    這首歌曲——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曾一度被標註為「南斯夫遊擊隊之歌」,實為義大利遊擊隊歌曲,當年隨著《橋》在國內上映可謂是風靡一時,四五十歲以上的國人肯定耳熟能詳。如今,這首歌曲又傳唱開來乃至飄紅全球,並再現音樂及至文藝的那股神秘力量。
  • 南斯拉夫電影《橋》主題曲《啊朋友再見》,懷舊控必聽
    你還記得,《啊朋友再見》這首歌嗎?在當時可謂風靡全國,不知道有多少學口哨,吹著這首歌。直到今日,在朋友離別或聚會的時候,這首歌還總會被人唱起。這部電影最早在中國放映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生於那個年代的人對這部電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僅電影《橋》很受我國觀眾喜愛,插曲《啊!朋友再見》也在我國廣泛傳唱。每次歌聲響起,心中依然可以浮現那些畫面!有人誤認為《啊!朋友再見》是南斯拉夫民歌,實際上它是一首義大利民歌。
  • 【時光留聲機】重溫經典電影《橋》主題曲《啊,朋友再見》伊夫·蒙當
    音樂風格:電影音樂 電影《橋》海報 義大利歌曲《啊,朋友再見》 外文曲名為 Bella ciao(《姑娘,再見》) ,原唱為伊夫·蒙當(Yves Montand)。
  • 曾紅遍全球的經典電影老歌——Bella Ciao(啊 朋友再見)
    電影主題歌《啊朋友再見》曲調在影片中反覆出現更是讓本片充滿了悲涼無奈的感覺。當年演電影的人不會想到,幾十年後,他們國家的名字會不復存在,那群因為電影拍攝而成為朋友的人,因為國家的分裂而不再來往。只剩下那曲《啊朋友再見》,永遠在歷史中迴響。
  • 電影《橋》插曲《啊,朋友再見》太激動人心了!
    ◇《啊朋友再見》( 外文曲名:Bella ciao,譯名:《再見了,姑娘》) ,是義大利遊擊隊歌曲,流傳甚廣,後被引用為前南斯拉夫電影《橋》電影的主題曲◇▼漢語版《啊朋友再見》▼原唱版《啊 朋友再見》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侵略者闖進我家鄉;啊遊擊隊呀,快帶我走吧,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 道一聲朋友再見——重溫前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
    2020年三月初,義大利開始居家隔離。  經過幾天的居家隔離,充滿藝術細胞的義大利人紛紛走入自家陽臺,在這個不能出門的特殊時期,人們開始在自家陽臺裡通過演奏音樂來相互鼓勵。  這首歌義大利語叫《Bella Ciao》,直譯過來是《姑娘,再見》。  聽名字不覺得熟悉是嗎?如果你當時在新聞裡仔細聽過演奏,這旋律一定讓你覺得:呀,原來是這首歌呀。  是不是好多人都會隨著音樂,情不自禁的唱起來:  「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請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
  • 被指抄襲《啊朋友再見》
    而最近,一段惡搞視頻在網上被瘋傳,以詼諧搞笑的方式,揶揄《五號2》的片尾曲《天亮之前》涉嫌抄襲南斯拉夫電影《橋》的主題歌《啊朋友再見》。在網上隨處可以搜索到的這段視頻裡,記者看到了姜文的電影「神作」《讓子彈飛》這回「躺著中槍」,被拿來作為惡搞的原材料。與當年《潛伏》的主題歌《深海》涉嫌抄襲《神聖的戰爭》一樣,《天亮之前》與《啊朋友再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 林芝赴那曲、阿里跟班鍛鍊幹部談心得(三)
    在那曲跟班學習的時間已接近尾聲,這「苦中作樂」的三個月光景儼然已成為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經歷。千言萬語難訴清,在此,特別感謝林芝市委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平臺給年輕幹部鍛鍊學習機會,感謝班戈縣領導們的關懷和同事們的幫助。 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心,不知所往,而一如既往。人的情感有多種,澎湃豪邁的愛國情,惦念牽掛的思鄉情,肝膽相照的交友情。對我來說,更有跟班鍛鍊的「那曲」情。
  • 那曲籍學者合著新書《走近那曲》發布 領略藏北風情
    班覺和頓珠拉傑曾長期在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飽含對家鄉的熱愛,他們歷時數月、走遍那曲市所轄11個縣(區)考察調研後,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涵蓋那曲過去和現在、人文歷史與自然風貌,最終濃縮成這部《走近那曲》。發布:承載對故鄉的厚重情感在發布會上,班覺和頓珠拉傑與在座嘉賓、讀者朋友進行了深入交流與分享。班覺介紹,創作《走近那曲》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醞釀和積累。
  • 【啊朋友再見】南斯拉夫經典電影《橋》插曲
    那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一天早晨,從夢中醒來,  侵略者闖進我家鄉;啊遊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遊擊隊呀,快帶我走吧,  我實在不能再忍受;
  • 我是怎樣拍出《美國往事》的? | 李洋導讀
    最終促使我選擇萊昂內做博士論文的原因,是我感覺他在義大利人代表的歐洲精英主義之外,有一種反諷和自嘲的幽默感。由於我對他太熟悉了,所以我上課從不講萊昂內,寫從未發表過一篇關於萊昂內的學術論文。萊昂內很了不起,一個義大利人,師法日本導演,拍的是美國,在風格上自成一家,擁有無數分數和觀眾,他的電影至今仍能位列IMDB Top10。
  • 啊朋友再見!
    2011年5月9日,請記住,這是湖人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天,連魔術師詹森也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我見過的最差勁的一支湖人!」哨響之後,禪師傑克遜宣布退休、頤養天年,湖人下賽季將進入重建,而科比,也宣告了試圖超越喬丹的努力失敗。不管紫金軍團曾經讓多少球迷熱血沸騰,現在,都到了說再見的時刻。隨著「禪師」傑克遜的離開,一個時代畫下了句點。再見,小飛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