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號】開篇
李東翰是11月28日開始寫公眾號的,我先以為他是受了我的感染,後來才知道他是受了宋莊的刺激。七天之後的昨天,他拿到了原創保護,打破了我十天拿到原創保護的記錄。
一直特別想寫一個欄目叫【薦號】,陳嘉映老師說,現在的書和信息太多了,經常的狀態是,你一抬頭,什麼都不知道。深以為然。我們應該花時間在值得的人和物上,所以想緩慢地推薦一些,我喜歡的人和物。
之前有不少人給我提建議,說這個公眾號理應少po日常,多談攝影。歷經漫長而成熟的自省之後發現,不是我不想聊攝影,實乃才疏學淺無能為力。攝影和生活對於我來說,就像是現代主義攝影和現代攝影的關係啊。
還好,有李東翰。我們來看看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在這八天裡都寫了些什麼。
﹀
﹀
﹀
下方藍色標題均可點擊跳轉閱讀
1 | 自我介紹
影研所開號篇
2 | 佳作欣賞
小夥子說這是最初的部分:呂格爾《羌的山》
再回望,也許是中年的惆悵:支江《又見太湖》
3 | 大師剖析
吐槽有啥用?幹點實事兒吧:Matthias Koch<Normandy - Atlantic Wall>
這位大師不止改變了人們對于欣賞的關注點:Robert Adams
4 | 作品展示
你的意義對別人不重要,就像屬於你的鄉愁:《靜夜思》
5 | 小小情懷
你知道麼?我還保存著當年你拍的照片:李茜婷《小世界》
6 | 展覽訊息
沒想到這麼快就有展訊要發:釋藤 策展《空間·新風景》
﹀
﹀
﹀
攝影史上有個流派稱作「純粹攝影」,我也贊同有種寫作手法叫做「直接寫作」,當然還有配套的生活作風是「隨性率真」。李東翰滿足後兩點,如果我把他歸為純粹攝影,他可能會生氣。畢竟,藝術家不能被定性。
我和李東翰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截然不同,比如這孩子能在展廳守一整天興高採烈地迎賓接客,而我酷愛坐在展場外面吃餈粑看雲。我懼怕交談,他享受聊天。但我們莫名地適合一起看展。
通常我負責站在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攝影作品面前問,您好,請問攝影師本人在嗎?等到攝影師現身之後,我看一眼發現不太帥,就跑去玩了,把他丟在那裡侃侃而談影調構成、顆粒控制、編排邏輯、畫幅比例,等等等等。
每當我只能憑藉直覺說出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時候,他總能給出有理有據的學術支撐和有血有肉的實操意見。他有一種特異功能,不管別人樂不樂意聽他說,他都說。他的公眾號就很像他在絮絮叨叨和你說一些話,脫口而出時沒有咬文嚼字和遣詞造句,自自然然就來到了。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有樂趣。
作為一個在自媒體摸爬滾打了接近七個月的「前輩」,實則是沒有資格寫下這篇推薦的,因為通常我每篇的閱讀量還不及<影研所>八天以來積累的總關注人數。但三箱核桃的人情,需要儘早還清。特意找出前幾個月讀到的一段話,常在心裡跑,分享在這裡。
培恩博士說,透過大腦,我們可以創造出數字和文字、概念或比喻等符號。我們能夠透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如同排列物品一樣——來使用這些符號並創造令人驚嘆的結果。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必須記住:這些符號並不是具體的事物,如果不能分清現實與符號,那麼將會導致無盡的災禍。
所以我能給出的最好建議便是,別太在意所謂的見解和分析,比率和名氣,核桃和芒果乾才是貨真價實的東西。
我們常說做一件事情要恆持,可是比起日更,我更希望你保有寫作時蜂擁而至的快樂,閱讀中橫衝直撞的滿足和按快門裡排山倒海的心曠神怡。
我厲害吧,一口氣用了四個成語。
總之,我的推薦語是,李東翰的<影研所>有著對待影像極其熱切真摯而嚴肅的態度,又不失寶貴日常和人生哲思,通俗樸素,言簡意賅,圖文並茂,意趣盎然。適宜各國各類各地人群在一天中的各個時間段輕鬆閱讀。
請千萬歡快自在地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