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印象於今已停留在消逝的七年前;一直以來,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房子、那裡樸實的民風總讓我魂牽夢繞。再次整裝待發,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腦海裡不斷在追憶、搜尋在石板巖闊別前的點滴,嘴嚼的卻是被時間稀釋後淡淡的味,因而在前行路上期盼滿懷。夢中的太行與之一別七年,如今將再次相遇,我暗自決心必定要好好把握、珍惜;傾我所學去描繪、去發現、去遇見更好的美。
《行程時間表》
出發前籌備了整個月份,每天與同學們探討、規划行程路線,過程中考慮到學員的健康、安全、家庭等多方因素;方案被一改再改,有人退出,又有人重新加入,在臨出發前一天才最終確認團員名單與行程,可謂好事多磨了。
《首發列車票》
2016年7月11日,大家依時在中午12:30分到廣州站集中,終於坐上了13:50分z90次列車向河南新鄉緩緩進發,首發地郭亮是我們第一次前往的寫生地,因而大家都按奈不住興奮呼喊:太行!我們來了!歡呼聲中那能看到這些是已過花甲之年的團員,分明就是一群孩提時的頑童哈!
《出發列車上》
從廣州站至河南新鄉約1577.8公裡,歷經17個小時在次日早上六點五十分到達新鄉市站,接駁點有專線班車在等待著我們的到來。此時河南河北部分地區卻在經歷暴雨及水災天氣,許多地方都有山路崩塌、積水成災的報導。我們前往的第一個目的地萬仙山郭亮村的國道線也被封閉,導遊通知我們只能繞道前往,行程約100公裡。一路雨天,長途拔涉,道路崎嶇,學員們卻沒有受之半點影響,在車上還歌聲四起、分享食物,甚是快樂!而我整個思緒早已隨風飛往太行的上空俯視神遊。
《行車大巴上》
汽車行使很緩慢,沿途車輛也非常多,偶爾會遇上塞車;各行車的司機也高度自覺起來,大家都很有秩序地避讓,總算是有驚無險再歷經約3小時到達萬仙山腳下。
《萬仙山腳下停車場》
汽車停下,從車頭處即傳來導遊如重釋負的呼喊聲,大家一陣歡呼,收拾行李有序下車。集合時學員們不約而同地大口大口呼吸,享受此刻身處太行懷抱的清新氣息,陣陣清涼舒懷撲面,心靈仿佛一下被淨化了。遠離都市的煩囂,來到此真山水的跟前,我們真正感受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化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境。都說太行在一千位畫家眼中當有一千種太行風貌,此刻我就置身這裡心情激動得無法言語。突想到緊湊的行程,還來不及細想就輾轉坐上上山頂的大巴車繼續前行,今晚開始我們就成為崖上人家了!
《絕壁長廊留影》
當汽車慢慢地在途經的絕壁長廊裡爬行,導遊在分享介紹長廊的歷史時,我徹底地被震憾了!郭亮村位於海拔1700米的懸崖上,這座山崖也被稱作郭亮崖。郭亮村三面
《偶遇絕壁長廊開鑿參與者88歲郭申凱老人》
第一個寫生景點我選了郭亮村村頭的那座紅石橋,在橋的不遠處,大家放置好寫生工具,擺好畫架,遠望著紅石橋便漸入景中。此橋建於民國初年,說是橋,其實那時僅僅是兩根碩大的樹幹。抗戰時,為保八路軍軍需,才拆木壘建。橋基,橋身,一色的紅砂石條;拱下是二十多米的深的溝澗。日出而作,山民們趕著牧畜從橋上經過;日落而息,山民們扛著犁鋤從橋上歸來。夏日乘涼,老人坐在橋頭,孩子們簇擁膝前,一嘟嚕一串的故事 ,續接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和憧憬。
《紅石橋寫生點》
《郭亮紅石橋》作者:李河鳴
從紅石橋回到旅宿地--崖上人家坐落在紅巖絕壁大峽谷之上,是我們此行的寫生重點之一。與村民攀談中了解到郭亮人已在崖上生活了八代之多.過去村民若要走出大山必須翻山經會逃站的天梯下山,稍不留意便墜崖身亡。誰料想,就是在這陡崖峻壁之上演繹出一段感天地泣鬼神、流傳千古之佳話,孕育出中華民族勇敢勤勞、堅韌頑強之愚公移山精神!今天的太行復地郭亮村,一道1250米的壯觀人工雕琢的掛壁公路蜿蜒在120餘米的紅巖崖壁上。郭亮村的13位漢子一琢一斧歷時5年完成這條偉大的山路--絕壁長廊。
《絕壁長廊》作者:李河鳴
郭亮印象就像懸崖上的太行明珠,當你站在二百米垂直懸崖絕壁跟前感受山風吹拂你的衣袖,撫摸你的臉龐,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那紅色的花崗巖形成延綿數公裡的絕壁峽谷,頁巖細膩而有層次,像一層層書頁一樣。密林石山中,山清水秀,峰巒疊嶂,樹木成林,潭深溪長。
《崖上人家》作者:李河鳴
郭亮村中房屋建築大部分還保持著明清時的風格,石砌的房屋,幽靜的小院,有的就建在懸崖邊上。房子錯落有致,石塊壘牆,白灰黏縫,木窗木門。這裡白天鳥語花香,層林疊嶂,炊煙渺渺,雞鳴狗吠,恍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夜間星光閃閃,蟬鳴蛙叫,水流潺潺,濤聲轟鳴,若查慎行的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逐浪,散作滿天星;陰天雲霧繚繞,墜雲拂面,隱隱綽綽,忽隱忽現,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崖上人家》之二 作者:李河鳴
《太行風骨》作者:李河鳴
郭亮五天的行程結束在那些絕處逢生、驚心動魄的奇特景觀,那山花飄蕩風中,萬丈奇石屹立眼前的驚嘆和震撼中,我所感悟到的一景一物都在筆下化作墨跡永存宣紙上。收拾行囊我們繼續往下 一個旅程出發。郭亮到石板巖鄉約100公裡,由於山路崎嶇,天氣惡劣,沿路幾處地方都有山泥崩塌現象,因而一路顛簸約3小時才到達位於林州市的石板巖鎮,導遊為我們在鎮上安排了旅宿。雖然旅途勞累,但大家經過前幾天郭亮寫生的收穫,心情更加高漲。恨不得此刻就身處太行山脈之中,在巍峨的太行山脈前面,一股對自然的敬畏之情,短途的疲累瞬間消逝!
《太行景區入口及石板巖寫生》
《雨後太行》作者:李河鳴
《鐵骨雲橫鎖心瀾 墨韻留於此情間》作者:李河鳴
石板巖的印象已是城市化進程,除了一條古樸的石板橋與古老的石板街外,其他的風景設施都已變得很現代。次日晨起早點,我們在旅宿的二樓進行,沒想到竟有一些驚喜。露臺餐吧處擺放著原木的餐檯,正對著餐吧的是一幅壯麗的峭崖陡壁高高崇立於眼前,正值盛夏,山下一片青山綠水,林樹青蔥,葉茂蔭深;大家的寫生激情一下子又被點燃了,享受不一樣的風情早點後即背上工具向高家臺寫上基地駛去。
《石板巖旅館用餐》
《霧鎖山居》作者:李河鳴
《太行人家》作者:李河鳴
《山居之晨》作者:李河鳴
《山谷溪聲》作者:李河鳴
太行大峽谷地處河南省最北部,南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西側,南北長100華裡,東西寬2.5華裡,海拔800——1739米,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舊志曰:「青崖如點黛,赤壁若朝霞,樹翳文禽,潭泓綠水,景物奇秀,為世所稱」。境內斷崖高起,群峰崢嶸,陽剛勁露,臺壁交錯,蒼溪水湍,流瀑四掛,峰、巒、臺、壁、峽、瀑、嶂、泉姿態萬千,是「北雄風光」的典型代表。 這裡群山拱翠,流泉碧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車佛溝是我在此次行程當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這裡特別淳樸厚道,村民真誠善良。民宅建築,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牆、石柱、石梯、石樓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古色古香,令人尋味。
《車佛溝景區圖》
《石磨記》作者:李河鳴
《老山溝》作者:李河鳴
從車佛溝再次回到旅宿地,才驚覺時間飛逝般過去;有的學員聽到回程的消息竟如意會我心思一樣期待我回復是否延續行程。我心百般糾結,難忘這一路經歷的別景與風土人情;還有學員們表露的勤奮、專注、不畏艱辛精神所帶給我的感動,以及對大山大水而引發的深深思考。太行山寫生帶給我的絕非僅僅是難忘的風景;更是對時代筆墨的理解和山體的重新認識與解構。中國山水畫家以「遊記」來表達中國山水的意象,是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種表達,是在「遊動」中去觀看自然,中國山水畫表現的就是一種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理想。寫生是手、腦、靈的結合,既記又悟,才能實現藝術的升華。寫生的深刻意義就是直面真切自然、細緻觀察與表達,提高我們對物體的準確有效把握和畫面關係處理能力。荊浩《筆法記》裡面有言「忘筆墨而有真景」,不就是提倡除卻筆墨表達的思維慣性而推陳出新麼!寫生的意義在於「以一煉十」,我們要以時代的歷史情境感悟求通達變,感受老一代藝術家像荊浩、關仝、範寬、李成、郭熙等入古出新,脫化而出的藝術造詣。
太行之旅學員寫生感言及作品展示
李河鳴師生太行山寫生之旅,一行16人於2016年7月11日--7月27日為期17日,在李河鳴老師的帶領下到太衡山郭亮村、石板巖、高家臺、王相巖、桃花谷等地進行了寫生考察。領略了太行山的人文風貌,太行山有天然氧吧之美譽,群峰崢嶸,臺壁交錯,山崖高起,絕壁長廊,蒼溪水湍,石街、石院、石牆、石柱、石梯、石樓、石瓦,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是寫生繪畫的好地方!幾天來,在老師的悉心指導,通過一筆、一紙、一山、一水,帶領我們了解大自然,讓師生貼近時代,感悟了生活,熱愛自然,追求審美理念,在寫生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們都畫出了既有大氣磅礴、又有充滿詩意和濃鬱生活氣息的作品,並相互交流,老師辛勤為我們改畫、指點、教導同學們努力寫生並創作,可說是筆轉爛漫、墨灑風流,對生活的熱愛!謝謝老師,您辛苦了,祝願大家永遠保持快樂的心,健康,幸福!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區小玲
走進太行山,感悟山水,靈感頓開;通過筆墨構出美麗古樸的山脊、川流、石屋;寫出感覺的符號像是山,水、屋樹🌲🌳…
《太行印像》作者:黃仕軍
太行寫生,獲益良多。一筆一紙,靜心修養。一景一鏡,享受自然。感謝師友,感恩河山。
《太行山石板鄉》作者:郭燕芳
太行山,遠山徐徐飄雲、近水滿目皚皚,靜默成一幅山水畫。峰迴、水轉,潑墨、留白,一筆一墨的勾勒看似簡單,點點滴滴卻均是巧妙的構思。構思、布局,是在山水間、更是在腦海裡,滿滿的遊歷化作筆尖寥寥數筆,去繁從簡、祛雜求精,因為簡約而大氣、更因為釋然而灑脫。沒有山水的人生,蒼白得無語;沒有經歷的山水,蒼白得寡情;但這大千世界豈是一人用一生可以窮盡,邊走邊畫的人生裡,每一幅作品便是一段新的歷奇。國畫是在寫景、更是寫意,看似簡單的起起落落,承載的卻是繪畫滿滿的情懷。國畫是在畫景、更是畫心,遠山是踏踏實實的存在,是真真切切的承擔,近水是一面鏡子,透亮地照出本心。以最單純的墨色畫山水,是為了將這看似簡單實則紛繁的世界帶來與他人分享,更是為了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讓自己如墨滴,在一片潔白上靜靜地暈開、純粹地舒展、無所羈絆地釋放,尋一位知音、覓一聲共鳴。
《太行山溪》作者:黃玉萍
感謝李河鳴老師太行山寫生對我們細心指導,感謝老師給我們如此生動的學習課堂體驗之旅,感謝同學和畫友們!我們在老師指導下互相學習,不斷進步,我們共同渡過十七天太行山歡樂寫生旅,了解太行山山水樹木的結構,真是大開眼界,本次旅程讓我獲益良多,收穫豐富啊!
《太行石板巖鄉》作者:郭瑋
太行山高深莫測,夷險交織,雄奇壯美,綿亙千裡。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它濃縮了滄海桑田的變遷,古樸的民風,原始的農舍,吸引著我們的感觀,激發著求知與探索的欲望,喚起我們寫畫的衝動,是個創作的好地方。用眼晴和心靈去感受,把自然風景進行美的提煉。只要起步了,總會有收穫。累了可以休息,但不要卻步。也不要指望一步登頂。不經一番努力不會到達目標,如果止步則半途而廢。把真實與創意結合,提高自己的審美,使每幅畫都充滿生命力。
《太行山郭亮掛壁路》作者:鄭惠媚
笨鳥先飛幾春秋、甲午喜遇良師與益友、今年仲夏太行寫生遊、悅目!郭亮、人物天舒、楚長壽、無奈蠢雀鈍筆難表達、適逢惠師賜教、授、及師兄姐妹傍指點、吾輩茅塞頓開竅,善哉!看師一席畫事半而功倍、有畫為證!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李浩熙
太行山寫生是一次提高專業創作與藝術修養水平的好機會,豐富了我們的審美趣味,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用眼睛去發現美,用我們的觀察力和感受力去對自然風景進行美的提煉。李河鳴老師白天帶隊指導我們風景寫生創作,晚上不辭勞苦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和修改,培養我們對自然界、風景、民居等建築造型、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現力,喚起強烈的畫畫衝動。令人留戀忘返!陶醉於此!謝謝李老師!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吳雪顏
古人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們十幾天太行山之行,得益良多,畫技進步不少,感謝太行山,更感謝李老師的悉心指導。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佟文森
我第一次隨李老師到河南寫生,就被南太行雄偉壯麗的山水景色所吸引,被郭亮村老一輩人用雙手一釺一錘修建起的掛壁天路所深深震撼!我不由自主的拿起畫筆要把眼前的美景記錄下來,無論日曬雨淋都改變不了我寫生的熱情。因為是第一次外出寫生,我有許多不熟悉,李老師隨時指點耐心幫教使我很快進入寫生角色中。雖然每天早出晚歸繪畫十餘小時,但我感到很愉快,從中我學到了許多,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與老師交談中,我知道了老師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他的勤奮執著,他是我學習的榜樣。感謝老師對我的幫教,我會努力堅持不懈地學習,期待下次再與老師外出寫生。
《太行絕壁長廊》作者:劉岱
為了不斷提高學習中國山水畫技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為了能夠更好的描繪出祖國的壯麗山河及人文精神,我們一行16人在李河鳴老師的帶領下,於16年7月中上旬從廣州向新鄉輝縣抗曰革命根據地--太行山挺進;我們此次走出課堂,除了平時的師造化,師古人,還要去感受、認識大自然中的山石樹木及雲煙中的變化,增強審美意識,寫生是一次向大自然及太行人文學習的好機會。在太行山寫生期間,不管是烈日炎炎、蚊蟲叮咬,還是在風雨中,在李老師的帶領下,每天都堅持收集寫生素材及畫出新的寫生作品。特別是在寫生現場老師的不斷指教及每晚畫稿的點評、修改,使我的畫技不斷得到提高。雖然寫生比較艱辛,但在團隊大家庭裡感受到了兄弟姐妹般的關愛、幫助及包溶。今後要努力學習老師的認真、克苦及勤奮繪畫精神,使自己的國畫水平更上一層樓!衷心感謝李老師每天的辛勞及指教。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楊敏
太行山山體雄偉,奇特。寫生要寫出太行風骨,魂。對我來說是無從下筆。山石橫豎交錯,要畫出他的質感實在不易。我迷茫數天,在老師,啊媚,啊芳,班長,六叔,班長的指導,經十多天的磨鍊總算有小感覺。收穫多多。完滿地完成了這次李河鳴師生寫生團前往太行山寫生的快樂之旅。在此謝謝李老師,各位同行的團友,各位指點迷津的畫友。笨笨學業不精,革命繼續。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曹淑敏
太行山寫生感悟到什麼叫太行風骨。太行山體雄偉,山石橫豎交錯,要畫出他的質感實在不易。十多天的磨鍊總算有小感覺。收穫得三十二幅掘作。完滿地完成了這次李河鳴師生寫生團前往太行山寫生的快樂之旅。
《太行山林州市車佛溝農家院》作者:李佩雲
這次寫生之旅程是我首次登上太行山,山石橫豎交錯,山體雄偉,大氣。由其當地民風艱苦,樸實的精神,給我一次深刻的教育。與李老師和師兄、師姐們的短短十一天的相處,看到他們對畫畫的熱情,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慚愧。
《太行寫生作品》作者:騰菲菲
太行風光,石板山屋,枯而不死的核桃樹,對於作為寫生輔導員的我並不陌生。每次帶隊到太行山寫生我只會看著別人把無限風光收入畫中,而自己會感受大山帶給我的寧靜。這次是特別的一次,因為我帶的是李河鳴師生寫生團,退休老人,原以為他們寫生並旅遊,但沒想到他們的寫生毅力會這麼強大,為了寫生放棄可口的飯菜,午休時間,我被他們的精神所感染,所以我也拿起筆、墨加入了這個大家庭裡,經過十幾天老師學員的指點和教導對太行山有另外的一種領悟!在此感謝李河鳴師生寫生團對我的工作和寫生的支持。
《太行山寫生作品》作者:梁蘇妹
我這次是重上太行山了,了結我多年的心願。心情澎湃,感慨良多。崇山峻岭,清澈溪流,風土人情,仝仁們的努力,老師諄諄的教誨無不收入畫中。汗入丹青永留香了。我寫下幾首詩作為這次太行感言。
題:《太行寫生遊記有感 一》
平生夙願今始嘗,結伴抱團太行忙。瞬間萬物呼嘯過,心已飛騰到新鄉。
《二》
峻岭巍峨入太行,憑欄幽徑聽泉嗚。丹青紙上留香韻,畫盡人間真性情。
《三》
抱團結伴太行來,深感熱情快活哉。尚若有緣重返日,定與聚福同乾杯。
《四》
聞鳮起舞已恆心,學藝甘作苦行憎。他日蟾宮拆丹桂,願將熱血獻西賓。
《太行遊記》作者:陸鵬光
《李河鳴師生快樂的太行寫生之旅》花絮剪影
《與石板巖鎮書記留影於崖上人家》
《風雨不變改,此行為你來》
《全體師生在石板崖上寫生留影》
《絕壁長廊前學員認真寫生》
《車佛溝寫生偶遇高中美術學子圍觀》
《學員們在車佛溝徒步採風》
《採風前遇山泥崩塌,改期到來全體表態排除萬難向前衝》
《師生在高家臺寫生一角,陽光與心情一樣熱》
《桃花谷小休片刻享受大山之美》
《低頭彎腰是為了膜拜更美麗的風景》
《高瞻遠矚,我在那裡那裡就是入畫的風景》
《5時晨起去尋寶,30斤啊!只能留個不舍的吻別!》
《每天都要保持健康體魄》
《食糧是能量當比酒水更重要》
《每個夜晚都必須珍惜老師的點評非常重要》
《不能推卻的熱情-墨跡留店家》
《滿載而歸,興奮到飛起!》
藝道修行有人說像一個苦行僧,赤腳踩著大地、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著象徵溼婆神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鍊忍耐力和離欲。在我的世界裡,藝行卻是大益,我享受這種行修過程甚至感到無比歡愉。筆墨紙就是我的三叉杖,邊走邊寫的風景就是我的經文,我渴望吟誦這世上的一切景物,並將其融入我的血脈裡,與我的靈魂交匯並不斷得道升華, 在那裡沒有別人,只有我的水墨魂!
--願此行與君共勉,同修同行。
世界再嘈雜,這裡很安靜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藝行之路
不喧譁,自有聲
長按二維碼 一鍵加關注
在這裡 有一幅幅醉美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