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播出的電視劇《太行之脊》以八路軍129師在太行山區的發展歷程為主線,對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在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作用做出了生動的詮釋。作品藝術地回答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太行之脊、中華民族的精神之脊,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出,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能幹成別人幹不成的事。本劇主創有一種從現實出發的自覺意識,強烈的現實觀照使作品獲得了一種歷史縱深感。《太行之脊》在以往抗戰題材作品的基礎上有所拓展、有所創新,沒有止步於歷史事件本身,而將筆觸深入到歷史之根、民族之魂。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本質上是一個歷史觀問題。《太行之脊》將宏大敘事與個性化敘事相結合,在歷史事件的真實描繪中注入歷史理性,用主人公的個人選擇體現歷史發展趨勢。作品將129師的成長曆程置於全民抗戰的大背景之下,其中既有共產黨領袖對根據地的總體謀劃、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判斷,又有劉伯承、陳賡等前線將領決策中的審時度勢,還有普通八路軍官兵的浴血奮戰,同時用相當多的筆墨來寫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生產自救,通過八路軍與老百姓的血肉聯繫,勾畫出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群眾基礎。值得肯定的是,作品對歷史的呈現沒有簡單化、概念化,而是通過或大或小的矛盾、糾葛,真實地還原出歷史本身的複雜性,比如如何處理與國民黨內部不同派系的關係,如何對待其他抗日武裝,如何打擊反動組織,由此寫出了以劉伯承、陳賡為代表的八路軍領導人怎樣在當時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形勢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及他們的謀略、膽識和定力。
在敘事策略方面,《太行之脊》充分調動了愛情、諜戰等觀賞性較強的故事元素,將嚴肅的歷史思維轉化為生氣盎然而又具有史詩性的情節結構,既注重表現歷史進程的完整性,又注重人性、人情的豐富、飽滿。劇中的愛情故事不是點綴,而是歷史景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我方的武大存、楊四貞,敵方的井上靖、方兵宏等人物貫穿始終,活躍在敵我之間,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諜戰元素推動情節線索的跌宕起伏,使整個敘事呈現出厚重而又靈動的特點。
不同於以往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太行之脊》巧妙地將虛構的情節融入歷史事件,革命領袖與普通人並重,歷史人物與虛構人物彼此依存,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真實與虛構的關係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重要歷史事件是大事,普通人的行動也不是陪襯,兩者都不能虛化,這就給創作帶來了相當的難度,需要大膽展開想像。這部劇最為成功之處,就在於塑造了裴勇、武大存、歐陽春、楊子這樣一些虛構人物,寫出了普通人如何參與歷史、創造歷史,歷史又如何塑造他們。主創對於歷史的獨特理解,就存在於這種虛構和想像之中。
此外,主創善於運用鮮活的細節來體現歷史的質感。劇中的戰爭場面扣人心弦而層次分明,生活場景細膩動人而富有意味。比如夜襲陽明堡、血戰關家堖等戰鬥場面,比如毛澤東從一把紅棗說到天下大事,還比如鄧小平用給羊餵草來表達對延安的惜別之情,這些細節都非常富有感染力。特別是裴勇這個形象的塑造,與大量傳神的細節是分不開的。他在巡視戰場時逐個掰開犧牲戰士握槍手指時的悲愴,審問日本俘虜時堅持到底的執拗,還有把撥浪鼓交給小冀南時的柔情,體現出人物性格的不同側面,讓人物形象顯得豐盈、立體,從而讓觀眾感到歷史是有觸感、有溫度的。
雖然《太行之脊》在敘事技巧上還有一些尚可提升之處,比如戰略反攻階段的敘事比較匆忙,幾個重要歷史人物的後續情況缺乏必要的交代,個別地方感情的渲染還顯得有些粗略,但總體上仍不失為一部歷史意識與美學追求高度統一的優秀作品,在帶領觀眾重溫那段艱苦卓絕歷史的同時,給人以精神的振奮,也給人以思想的啟迪。
(作者:李躍森,系《中國電視》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