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菊豆》介紹
《菊豆》是張藝謀、楊鳳良執導的劇情片,由鞏俐、李保田、李緯主演,該片改編自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青年女子菊豆在嫁給染坊主楊金山後,因不堪忍受性無能的丈夫虐待而愛上丈夫的侄子天青並生下一子天白,最終釀成人倫悲劇的故事。
楊天青(李保田飾)的叔叔楊金山(李緯飾),是一個有生理缺陷的染房主,為了續香火,在他娶的兩個女人被折騰死後,又花大價錢買了個年輕漂亮的女人——菊豆(鞏俐飾)。菊豆白天在染房是楊金山的長工,晚上是楊金山發洩淫慾的工具。年近四十而尚未娶親的楊天青,對因叔叔每夜濫施淫威而痛苦哀叫的菊豆產生了同情和對異性的好奇,他時常偷看年輕的嬸嬸洗澡。
天青懾於禮教,對叔叔的暴行不敢有所動作,只能強壓下憤恨。乘楊金山外出,天青和菊豆情不自禁地擁抱在一起,二人方知人間的真情。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天白出世了,楊金山不明真相,認為天白是自己的後代而欣喜若狂。
一天,楊金山突然中風而下身癱瘓,他終於知道了菊豆與天青的私情,想要報復,卻力不從心。後來,在和天白玩耍時,不幸掉進染池淹死了,按家族的規矩,天青要搬出染房,他和菊豆只得偷偷到野外幽會。不久村裡傳出閒言碎語,被長大的天白聽見,儘管知道了天青是自己的生父,他還是懷著敵視和仇恨將天青趕出了染房。
菊豆和天青在地窖裡重溫舊夢時,因缺少空氣而窒息,天白把昏迷的生父扔進了染池淹死。絕望的菊豆一把火點著了染房,十多年的恩恩怨怨在烈火中化為灰燼。
故事沉重且耐人尋味。張藝謀這部電影不愧是獲得了加拿大《溫尼伯自由報》評選出的十大華語片之一,觀賞力十足,亦像一股青灰色的霧氣,壓抑著我的心,使我難以釋懷。可電影又運用了大量的紅色,黃色等暖色為基調,顯得熱烈、活力,似乎想要與這黑暗的封建勢力相抗衡,但實際卻怎麼也衝不破這一片令人手足無措的霧氣。並且更深刻地讓觀眾體會到封建時代對女性的剝削何其殘忍,對人性的壓抑多麼令人恐懼。
演員鞏俐將菊豆這個角色演繹得深入人心,她深邃的大眼睛好似能說話,向觀眾傾訴著:對自由的嚮往;對愛情的渴望;對封建專制者的鄙夷;對舊時代的無盡怨恨……我之所以欣賞菊豆,是因為她的身上帶著新時代女性的特質:敢愛敢恨。她愛著楊天青,肯為其付出自己的一切,她的幸福感來自於楊天青給予她的平淡正常的夫妻生活。她恨著楊金山,這個年紀大得可以做她爹的男人,用盡一切辦法打破她平靜安寧的生活,讓她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任憑痛苦絕望相伴她一生。儘管如此,她仍然無法從封建禮教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每天清晨,一夜未眠的她,雙手顫抖的拿著虐待她的工具:馬鞍,從房內走出來,滿臉淚痕。可無論如何,敢愛敢恨的菊豆,對於當時同樣遭受迫害的女性同胞來說,就像是破曉,讓她們看到了未來新生活的一絲希望。
李緯飾演的楊金山亦使人難以忘懷。年紀已大,卻仍舊心狠手辣,令人身心顫慄。可謂應了那句俗語:「人在做,天在看。」設法殺死天白未果,終於惡人有惡報,誤墜染池。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以及暖色調在這個情節上,楊金山不停地在染池裡撲騰,急切地表明對生命的渴望,然而半身不遂又阻礙著他遊回池邊。充滿窒息感的紅色浪花,布滿了整個鏡頭,再加上從未笑過的楊天白,第一次在池邊發出銀鈴般的笑聲,更深層次的挖掘出吃人的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極端扭曲。一時間,恐怖氣氛滲透進觀眾們的骨髓,為之膽戰心驚。楊金山不把女性當回事:而在之後對菊豆的多加照顧是因為菊豆生下了天白;對於楊天青更是毫無親情的利用,只為賺取更多的錢財。這個毫無人性的地主角色,為其悲劇結局做了鋪墊。楊天青與菊豆之間的愛情,像是禁止自由戀愛的傳統封建思想的一道破曉,充滿了曙光,帶給人們對愛情的無限憧憬。可惜雖然他們相愛,卻仍舊不敢突破封建禮教對人的禁錮,這片可怕的青灰色的霧氣又籠罩著人心。天青對楊金山的收養充滿了感激之情,即使內心痛恨著他,也不忍心對其下手。報答楊金山成了他的信仰和心靈的枷鎖,亦使得悲劇不斷延續。
漠然地將生父推入鮮血般紅色染池中,並將其殺死。這,還是個孩子麼?當看到楊天白毫無表情的樣子使人為之震懾。影片中他一句話也不說,僅僅一聲「爹」和一串笑聲,其餘留在我腦海中的總是一臉的憤怒和快要爆發的大喘氣聲,詭異得令人惴惴不安。在封建歷史的長河中,抑制人性的封建禮教讓多少原本天真浪漫的孩子心靈變得畸形和扭曲!
導演功力的厲害在於,僅僅以一個家庭作為故事內容,便能濃墨重彩的渲染出其獨到的悲壯美,並引領觀眾深入領悟蛇蠍般侵蝕人心的封建禮教的殘忍,有如無形的殺手,未見其影,卻刀刀致命。往往人們懷念過去是為了發洩對現時的不滿。但是卻忽略了種種浪漫的追思恰恰是建立在現代化之上。這種借古諷今的情懷在《菊豆》中同樣被張藝謀徹底的撕掉了偽裝。影片的背景設定在20年代,那個現代人熱衷於討論和追憶的年代。儘管天下大亂,但仿佛英才輩出,濟世救國的英雄們仿佛使整個天空都和幾千年來的陰霾來的不同。那個時代的動蕩也仿佛給幾千年來遲緩笨拙的中國抹上了一層迴光返照般的紅暈。但事實並不那麼簡單。壓抑的中國沒有變,壓抑中國的禮教沒有變,被壓抑的中國人也沒有變。李保田和鞏俐飾演的男女主角仿佛集合了千百年來人們的痛苦和壓抑,而當兩人在馬廄的木孔中互相剖白時,兩團激烈的仿佛已經熄滅了數千年的火便再也無法控制的燃燒起來。而燃燒起來的不單是他們彼此的身體,更是他們的靈魂和命運。兩人再也無法離開彼此,但無奈的是,兩人更離不開那座染坊。他們只能壓抑自己,就算鞏俐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李保田帶她逃離,最後也只能選擇放棄。毫無疑問,他們都是健全的人,但卻早已經被吃人的禮教砍去了四肢,只能擠在橋下又或者是地窖中釋放彼此的愛與怨。無數次,在面對來臨的機會時,他們始終沒能賣出自己的步伐,而他們唯一所做的,只是在也許是他們曾經幽會過的橋上,一邊再一遍的演戲,在葬禮中為自己,為當家人,為家族,也為整個中國的禮教維護僅有的臉面,一直到頭破血流,抱頭痛哭。
在最後的結局中,死亡的來臨只不過是為兩個壓抑已久的身體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這種死亡不是控訴,也不悽涼,仿佛祖宗們真的聽到了他人的呼喚,用這樣一種方式讓一切循環,讓水與火將一切一遍遍的摧毀和掩埋。我猜想,在事後鄉鄰們的議論中,因果報應會被不斷的提及,但無論如何,兩個壓抑和痛苦的靈魂終於可以安息。
此部影片可以稱得上是張藝謀的代表作之一,28歲的鞏俐和48歲的李保田恰如其分的詮釋了年長的侄子和年幼的嬸子之間的情與愛。以染坊作為故事的背景令人印象深刻。木孔,葬禮,地窖,每一幕場景都無處不在的詮釋著被深深壓抑著的人性。影片發生在20年代,拍攝於90年代。兩個同樣被認為是大變革,大躍進,大顛覆與大解放的時代。其中所展現出的壓抑和不變的束縛也許能讓現代人在慨嘆的同時也若有所思。現代化改變中國了嗎?改變了什麼?又有什麼是亙古未變,並將繼續唱奏著自己的旋律,主宰著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每個時代都會在後世被打上若干獨特的烙印,仿佛那個時代是那樣的新鮮,又或者腐朽,但生活在大時代中的人們,卻也許會覺得這個世界的確是變了,又其實什麼都沒有變。
看完這部影片的觀眾,也會不禁渴望破曉的到來,讓這被青灰色霧氣充盈的世界,趕緊變得明亮起來。《菊豆》作為中國第一部被提名的奧斯卡影片,我認為不為過。這部影片從開頭到結尾運用了大量寫意,大片大片的紅色與青灰色形成鮮明對比,有如中國水墨畫,帶著濃鬱的東方神韻。
影片是沉重的,看得出導演意圖抨擊罪惡的封建時代,和根植心靈的禮教思想。聯想到菊豆最後那把火燃盡染坊;燃盡罪孽;燃盡生命,也許導演正是想告訴觀眾:即使破曉未到,黎明的曙光也降臨了,一切都將結束。這樣樂觀的遐想也使人釋然了。
無障礙影視 官方APP 簡單下載 一步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