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廣州女子李俞氏守寡,村裡有人卻造謠說她跟人有一腿,家族長輩興師問罪,李俞氏百口莫辯,出示斷指給眾人看,眾人才曉得,她早就把自己的十根手指全弄斷了,不僅沒偷漢子,自己來都不行。她是怎麼過來的?難過。她要以斷指之痛,排解孤苦之難,於是大家紛紛表揚了她的節烈。
清乾隆年出版的《諧鐸》裡,記載了秀才趙蓉江和一個寡婦的故事。那時趙蓉江給人當私塾老師,在一家寡婦家裡給寡婦那個七歲的孩子當家教。一夜,趙蓉江正讀書,聽見有人敲門,卻是那二十來歲的寡婦。問她有事麼,但「含笑不言」,再問,她就說,今夜好風月,想做。趙蓉江請她快出去,她也不走,推出去,又回來。嚇得趙蓉江趕緊關門,把寡婦的兩根手指夾住了,大聲呼痛,趙蓉江微微開了一點,寡婦迅速逃走。
回到屋裡,寡婦覺得自己這是醜行,慚愧之極,遂拿刀砍斷了那兩根手指。血流了一地,暈厥復甦,她把手指藏了起來。
後趙蓉江身居顯要,當了高官,而寡婦的兒子也進京當了官。兒子為母親申請貞節牌坊,卻不料屢屢遭拒。兒子回家告訴了母親,他母親笑道:「我知道怎麼回事!」於是拿出了一個檀木盒子,封口,讓孩子把盒子交給趙蓉江。兒子回京,趙蓉江見到兩指駢臥其中,灰土上猶隱然有血斑也。
大悟。
即日請旌。
荊溪某氏,十七歲丈夫去世,活了八十多歲,守寡六十多年,臨終前召集子孫媳婦。
她講:
吾有一言,爾等敬聽。
眾曰:
諾。
氏曰:
你們當我家的媳婦,要都能和丈夫白頭偕老,自然是幸福。可如果不幸青年寡居,我勸你們儘早改嫁,告訴長輩你的想法,改嫁也並不是多麼難的事。(爾等作我家婦,盡得偕老百年,固屬家門之福。倘不幸青年居寡,自量可守則守之,否則上告尊長,竟行改醮,亦是大方便事。)
眾媳婦都愣了,哪有勸人丈夫死了改嫁的呀,均認為老太太老糊塗了,臨終腦子不清醒才這麼說的。
但老太太笑了,她繼續說:
你們以為我是開玩笑嗎?守寡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也!我是過來人,我同你們說說我的故事。我十八歲丈夫去世,從此就開始一個人生活了。我生於名門,住在深宅,因此不敢有什麼其他非分之想。然晨風夜雨,冷壁孤燈,頗難禁受。老人家有個表外甥,從姑蘇城來走親戚,下榻在外館,我在屏後瞧見他,真是很帥,不覺心動。我趁著老爺子和老太太睡著的時候,想偷偷摸過去,剛舉著燈臺出門,就又自慚了,回屋去,又真的很難受很難受,於是又出門去。最終還是覺得這件事可恥,長嘆而回。如此者再三,終於決定豁出去了,走到灶外忽然聽見有奴婢竊竊私語,嚇得我趕緊回房了。我睡著,夢見和他在燈下讀書,相互依偎。然後我們牽著手共赴雲雨,剛掀開帷帳,就看見一個人蓬首血面,拍著枕頭大哭,仔細一看才知道是我的先夫。我嚇得大叫一聲,就醒了。
朋友,之前有人問愛情和性對一個四十歲的女人重要麼?這顯然是孩子小不懂事導致問出這種問題,但如果看了這些血淋淋的記載,還質疑出「難道就不能忍一忍嗎」這種話的人,要麼是太年輕,如果並不年輕,那一定是壞到骨子裡去了。
古代的寡婦,為了排解無聊和寂寞,許多都會做女紅做到累暈,第二天繼續做,一輩子也就這麼過去了。
這也只是消磨人生的一種方式。
其他的方式,還有空守院落,傾聽蟲鳴。
當然,還有撿豆子。
傳說中撿豆子的故事是這樣的:
村裡有個寡婦,遠近聞名,因為她是當地貞潔的典範 和丈夫成親沒幾年男人一命嗚呼 也沒留下孩子,之後她不改嫁,就這麼一路守寡三十年,最後以其貞節成為了當地的名人,並上奏朝廷,由朝廷賜建了牌坊。寡婦後來病重,她的小姨子去看她。病榻前說起來:你這麼多年守寡不易,還好為本地爭光,也算留名後世。
寡婦苦笑,指了指放在床頭的一個小罐子,示意小姨子拿過來。小姨子掂在手裡,雖不大,但是很沉,打開就著光一看,裡面是黑乎乎的豆子,又幹又癟,看起來有年頭。
寡婦說:我這些年就是靠這罐豆子熬過來的。
看著小姨子困惑的表情,寡婦說,我好多晚上差點都熬不過去了,這些時候,我就打開罐子,把豆子往地上一撒,然後就著燈光,把地上一個個豆子都全部撿起來,最後豆子全部撿完了,也累得不行了,就這麼上床睡覺了。
小姨子恍然,寡婦就是用這罐豆子換到了那朝廷恩賜的牌坊。
順著這條線索,還是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故事框架,極有可能源自清·青城子的《誌異續編》:
一節母,年少矢志守節。每夜就寢,關戶後,即聞撒錢於地聲,明晨啟戶,地上並無一錢,後享上壽。疾大漸,枕畔出百錢,光明如鏡,以示子婦曰:此助我守節物也!我自失所天,孑身獨宿,輾轉不寐。因思魯敬姜勞則善,逸則淫一語,每於人靜後,即熄燈火,以百錢散拋地上,一一俯身撿拾,一錢不得,終不就枕,及撿齊後,神倦力乏,始就寢,則晏然矣。歷今六十餘年,無愧於心,故為爾等言之。
這位寡婦也守了六十多年的寡,每天煢煢孑立,輾轉難眠,於是熄了燈將銅錢撒到地上,抹黑撿起,少一文都不能睡,等全部撿完,就累得難受,這樣躺下一下就能睡著了。
如果是數,那就是少婦。
清·朱彝尊《暗香·詠紅豆》:
惆悵檀郎終遠,待寄與、 相思猶阻。
燭影下,開玉盒,背人偷數。
國學大師王國維也寫過一首《紅豆詞》:
勻圓萬顆爭相似,暗數千回不厭痴。
留取他年銀燭下,拈來細與話相思。
數紅豆這種事太常見了,所以詩人會把這種事寫進詩裡。情郎暫且離開了,於是少女數紅豆寄託相思,這可比寡婦撿銅錢幸福多了。
綜上。
少女數紅豆,寄託相思。
寡婦撿銅錢,消磨此生。
還是很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