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年飛到西雙版納,拍了許多照片,對於美食的點滴卻輸出很少。主因是手上沒有資料,又不喜胡編亂造,故等待時機,得來今日一敘。
近來,淘到一本八幾年的雲南美食書籍,記錄了不少的雲南菜譜,少數民族風味,其中有一篇講「香竹飯」的做法,夜裡看來還能憶起,江邊夜市品味香竹飯的情景與滋味,趁思緒清晰,邊回憶往事,邊分享做法。
在西雙版納的時間,有時會逛星光夜市,有時會到江邊夜市,星光夜市適合打卡拍照,江邊夜市更適合我這種探味之人。
西雙版納的江邊夜市,燒烤多,烤豆腐多,榨果汁多……售香竹飯的攤位只遇到一家。如果沒看過老資料,我會稱其為「竹筒飯」,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分不清竹子的種類。其入口有竹之清香,做法與資料記載近似,我在這裡就統稱為「香竹飯」,懂行的朋友多指正,莫怪。
江邊夜市,售香竹飯的攤位是兩個小夥子,一節節鮮竹裡灌滿米,然後放在明火炭中烤熟。這與活躍在大江南北小吃街上的竹筒飯截然不同,想想那些重複利用的竹筒就食慾全無。
我要了一根香竹飯,小夥子從炭火中挑了一根,接著將上面的竹皮用刀劈開,露出被竹膜緊緊包裹的米粒,接過手中,陣陣竹之清香撲鼻,一口下去,伴隨著一聲如絲般的清脆,竹膜破裂,與米在口中纏綿。
吃竹膜的感覺很奇妙,也許來源於對竹膜的第一印象,小時候自己買過一支笛子,有一個孔需要貼竹膜,才會發出悅耳的音色。當時賣笛膜的地方是百貨大樓,樂器類的商品被歸到一個角落,笛膜跟口琴、哨子、吉他弦擺在一個玻璃櫃裡,被一張白紙包著,當時感覺這種薄薄的東西好貴,生怕吹笛子的時候,把它吹破……如今,兒時貴重的樂器用品,與米混合在口中大嚼,這種感覺,妙不妙?
一根吃畢,問擺攤的小夥子,這麼純粹的食物,是否可以賣到北方,比如冷鏈運輸?他說竹子要用鮮竹,一旦凍過口感肯定沒有現在的好,再想想這一次性的竹筒便打消了生財的念頭。
夜來翻書,見老資料中在傣族風味裡記錄了「香竹飯」的做法,有鮮竹資源的朋友,可以一試。原料需要嫩香竹、花生米、糯米或紫米。花生米與米1:5。製作方法為:將花生炒香,去皮,搗碎。糯米淘洗乾淨,與花生米拌勻,裝入竹筒內,清水浸泡4-5小時,用芭蕉葉塞緊。
生炭火,把竹筒斜放在火上燒熱,至竹筒表面燒焦,砰的一聲,芭蕉葉彈出,取出竹筒,沿著竹筒四周用錘均勻敲裂,剝去竹皮,取出被竹膜緊緊包裹的飯柱,切片裝盤。特點為:清香濃鬱、軟糯潔白,是傣族名點。
我在江邊夜市嘗到的飯柱,口感與之不同,米的糯性不高,更加清爽一些,有清香卻不濃鬱,個人感覺清香為淡,濃鬱為厚。
在西雙版納期間,還去寨子裡品嘗過一次傣味,芭蕉葉上的飯,糯性也不是很高,油潤微糯,同去的朋友告訴我,這飯在手中,越攥越好吃。
在江邊夜市遇到的香竹飯,竹皮燒後也不是很焦,只是褪去了鮮竹那層惹眼的綠,實地探尋與書中記錄有所不同,不知是否為一物。
尋味的過程有時與探秘很類似,樂趣與奧秘都在其中,不僅書中有顏如玉、黃金屋,食的過程也一樣。探店尋味,不是到處免費吃喝發小廣告,而是挖掘更深度的東西,選材、知味、識廚,借「吃」為「道」。我是騫味,懂媒體,懂美食,懂餐飲。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