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什麼混的很慘呢,核心原因就是他對很多事情缺乏認知,看不到表面背後的真相。
今天給大家揭秘三個心理學效應,非常的重要,你把這三個東西給吃透了,能夠幫助你看破生活中的更多陷阱。
一: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簡單說就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我一個表妹,前段時間就交了個男朋友,這個男孩子其實沒有什麼出色的地方,而且有點不學無術,家庭也一般,我就問我表妹,我說你為什麼會喜歡他呀?
表妹笑著對我說:他很了解我,跟我很同頻。
我繼續問:你怎麼覺得他很了解你。
表妹說:就是我內心的很多東西,我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他都能夠了解到,並且很理解。
比如他跟我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我知道你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人,有時候你也有活潑的一面,在特別熟的人面前,其實你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比如我。
而且,我還能看出來,你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就算是因為有些現實的原因,比如說你要保護自己,不得不表現出一些冷淡。但是朋友真正需要你幫忙的時候,你是會很熱情的。
其實聽到表妹這樣說,我瞬間就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很平庸的男孩子可以博得我表妹的歡心。
因為這個傢伙就一直在用這個巴納姆效應,讓我的表妹對他產生錯覺。
他說的那些話,其實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正確的。
人性是什麼?是要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的。而且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所以你對這個心理學效應沒有理解的話,很多時候你就可能被別人套路了。
有本書叫《冷讀術》,裡面建立信任感的一個關鍵技巧,其實就是以這個巴納姆效應為基礎的。
比如說我跟你剛認識,我們一起吃過飯,然後我想要跟你結交,那我就會抽個時機我跟你說:
唉,剛剛吃飯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你了,你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挺文靜的,不怎麼說話,其實我可以感覺到你的內心也是很活躍的,很開朗,特別是在熟人面前。所以我想跟你認識一下。
我告訴你話題很容易就打開了,而且這個人一旦覺得你很了解他,他對你的一個警戒心就會變弱。
所以這個東西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你把這個心理學效應搞透徹了,一方面你可以利用它,輕鬆的突破對方的心理防線,讓對方覺得你很了解他,跟他是一類人。另一方面,當別人對你用這種策略的時候,你要馬上警覺,省得掉入陷阱。
有一句老話叫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其實這也反面論述了一個道理,就是人想要客觀的認識自己其實是很難的,他就需要通過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而只要接收外界信息,那你就會有風險。
我有個同學的爸爸,他就進了傳銷,就是搞那種老年人保健品的,他現在把所有的錢全部都投在了上面,自己買這個藥吃,而且還向身邊人推銷,家人怎麼勸都勸不回來,為什麼呢?
我了解之後,我發現這些人就對他用了這個策略,他們會對他說:雖然你現在還很平凡,但我知道你內心有一種堅韌的品質,你想要做出點成就,即便其他人不理解你也沒有關係,你是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追求的。
天天給他這種洗腦,他就覺得對方對他這個評價非常的準確,很了解他,很同頻,所以每當有別人勸他的時候,他就把這句話拿出來自我鼓勵。
結果到現在,我同學他們費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去找這些醫院去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
二:路徑依賴
各位,一個人,他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從不會吃飯,不會穿衣服、不會做事到系統的掌握這些本領,他是怎麼做到的?你們有沒有想過?
我告訴你,答案只有兩個字:模仿。
我們在講模仿的時候講到過三種模仿形式,非常的關鍵,那麼其中一種呢,就叫做路徑依賴。
那什麼叫路徑依賴呢?非常好理解。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去學校有三條路,那麼你前兩次都走了第1條路,那麼第3次、第4次以及以後無數次,你可能都依然會選擇第1條路去走。
再比如說你樓下有很多餐館,你經常去其中的一家吃飯,那麼有一天你又沒有吃飯,然後跑到了這個樓下,你可能轉啊轉啊,最後還是去了這家餐館。
簡單說就是,即使影響你決策的情緒已經消失了,你日後的決策也會參考第1次的結果,從而持續受到最初那個情緒的影響。
我們經常說,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為什麼要三思而後行呢?因為很多時候你一次的決定並不只是影響這一次的結果,陸續的很多事情都可能會受到它的影響。
我再舉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