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扶貧劇《山海情》不僅賺足了口碑與好評,也讓那段脫貧往事再次走入公眾視野。該劇以福建對口扶貧寧夏的真實歷史為背景,講述戈壁上吊莊的移民脫貧故事。劇中場景真實展現了村民貧苦生活,從得寶哭喊著「我吃夠洋芋了」到村民通過「養菇」脫貧,可以說,幾處重要情節的發展都離不開食物。今天的胡博士說中醫,我們就來聊聊出現在村民餐桌上的寧夏「寶貝」吧。
「早上煮洋芋,中午蒸洋芋,晚上烤洋芋,我吃夠了!」這是電視劇《山海情》中,瞞著家人外出打工的得寶被得福抓回家後,父親馬喊水用鞭子執行家法,得寶忍痛喊出了憋在心底的話的場景,得寶的這番話不僅反映出了村民生活條件艱苦,從另一層面看,也說明了洋芋的重要性。
寧夏西吉縣有著「馬鈴薯之鄉」之稱,2020年11月,作為寧夏最後一個退出貧困序列的貧困縣,在脫貧攻堅戰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馬鈴薯產業功不可沒。
中醫理論認為,馬鈴薯性味甘,平。能和胃調中、健脾益氣,對治療胃潰瘍、習慣性便秘等疾病有裨益,兼有解毒、消炎的作用。
劇中張主任去黨校學習前,下血本請得福吃了一頓鹽池灘羊手抓。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有這一段關於灘羊肉的描述,「黃河衝出了賀蘭山,塑造了寧夏平原,幾乎所有的中國美食家都認為,這裡的羊肉質地最佳。」
寧夏灘羊肉是取自寧夏鹽池的綿羊肉,灘羊因其特殊的生長環境,羊肉色澤鮮紅,脂肪乳白,分布均勻,含脂率低。肌纖維清晰緻密,有韌性和彈性,外表有風乾膜,切面溼潤不沾手。肉質細嫩,不羶不腥,是公認的優質羊肉。
中醫認為,羊肉味甘而不膩,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長沙藥解》指出,羊肉淳濃溫厚,暖肝脾而助生長,緩迫急而止疼痛,大補溫氣之劑也。其諸主治,止帶下,斷崩中,療反胃,治腸滑,暖脾胃,起勞傷,消腳氣,生乳汁,補產後諸虛。
在《山海情》中,雙孢菇可是刷足了存在感。
作為村民謀生的重要工具,雙孢菇也代表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劇中村民也從一開始的遲疑,並對雙孢菇的營養價值和發展前景表示不解,到後來看到得寶的菇棚大豐收,種出了全村第一茬雙孢菇賣上了好價錢後,爭相開始「養菇」。雙孢菇的經濟價值源於其營養價值,劇中凌教授給村民的說法是福建人愛吃、營養價值也高,還能保持身材。
雙孢菇又叫白蘑菇,栽培歷史悠久,其蛋白質含量佔乾物質的44%,,並含有大量的胺基酸和維生素。中醫認為雙孢菇味甘性平有提神消化、兼有補脾,潤肺,理氣,化痰之功效,能防止惡性貧血,改善神經功能,降低血脂,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
關於枸杞,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所長問:泡枸杞不?得福回答說:我身體好著呢。
簡單的一問一答,也印證了今年前爆紅網絡的「保溫杯泡枸杞」的養生說法。實際上,「寧夏枸杞」一直聲名在外。
寧夏是枸杞原產地,以寧夏中寧縣出產的枸杞質量為最佳。中寧枸杞色豔、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這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當地適於枸杞生長的土壤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二是利用黃河水與含有各種礦物質的清水河苦水混灌。
《本草綱目》記述枸杞子「甘平而潤,性滋而補,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中醫理論認為枸杞性味甘,平。歸經歸肝、腎經。功能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
除了《山海情》裡的「寶貝」,素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同樣是西北地區的美食聖地。處於中國西北腹地的寧夏,聚居了回族、維吾爾族等諸多民族,其飲食呈現豐富多樣性,諸如羊雜湯、辣糊糊、蒿子面等,盡顯西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