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因為時間近,明朝是擁有漢服資料最多,出土的漢服文物最為豐富的朝代。明制漢服往往又是還原度最高的。
近日,一組由可愛萌娃身著明朝皇太子(親王)常服的圖片迅速在網絡爆紅,真是樂翻眾人。有細心的網友把這組圖片和《大明衣冠》中的圖片進行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製作精細靠譜。其實各種靠譜服飾還是很多的,本人簡單為大家整理一下(各類漢服與Q版《大明衣冠》的對比圖)。
1.皇太子(親王)常服
《大明會典》記載皇太子常服:「永樂三年定,冠: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親、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蟠龍一;帶:用玉;靴:皮為之。」親王常服「冠、袍、帶、靴俱與東宮同」,世子和郡王的常服也和皇太子、親王相同。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2.百官朝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爵冠八梁,侯爵、伯爵七梁。一品官員七梁,二品官員六梁,三品官員五梁,四品官員四梁,五品官員三梁,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官員二梁,八、九品官員一梁,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3.道袍
又稱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後期男子最常見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為襯袍使用。《酌中志》記載:「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領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墨書標籤題作「大袖襯道袍」。
道袍通常的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帶一對、大襟用系帶兩對作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出一幅內擺,打褶後縫於後襟裡側。內擺的作用主要是遮蔽開裾的部位,使得穿在裡面的衣、褲不會在行動時露出來,保持了著裝的端整、嚴肅。同時,擺上作褶又形成了一定的擴展空間,不會因為內擺連接前後襟而使活動受限。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4.皇帝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範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如同1.皇太子常服)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左圖為電影《大明劫》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5.皇帝曳撒
也寫作一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曳撒的形制較為獨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為上下分裁,腰部以上為直領、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形似馬面裙,正中為光面,兩側作褶,左右接雙擺。後身部分(後襟)則通裁,不斷開。明代前期皇帝日常多穿曳撒。尹直在《謇齋瑣綴錄》中說:「昔叨侍憲宗皇帝,觀解於後苑,伏覩所御青花紵絲窄簷大帽、大紅織金龍紗曳撒、寶裝鉤絛。又侍孝宗皇帝講讀於青宮,早則翼善冠、袞繡圓領,食後則服曳撒、玉鉤絛。而予家賜衣內,亦有曳撒一件,此時王之制,所宜遵也。」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6.皇帝直身
也稱直領。《酌中志》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綴本等補。聖上有大紅直身袍。」直身形似道袍,直領、大襟、右衽,衣襟用系帶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兩側開裾,大、小襟及後襟兩側各接一片擺在外(共四片),有些會在雙擺內再各加兩片襯擺。雙擺的結構是區分道袍和直身的標誌。從明代的一些繪畫來看,綴有補子的直身應具有常服的功能,可用在出行或一些較為正式的政治活動中。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7.皇帝吉服
吉服是指在時令節日及壽誕、筵宴等各類吉慶場合所穿的服裝。明代皇帝吉服尚未正式進入制度,因此在具體形制上也沒有嚴格的標準。一般來說,皇帝吉服的款式與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圓領、直身、曳撒、貼裡、道袍等),顏色多用紅色、黃色等喜慶色彩,紋飾則較常服、便服更為華麗精美,大多使用應景題材或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南京御史孟一脈給明神宗的上疏中提到:「遇聖節則有壽服,元宵則有燈服,端陽則有五毒吉服,年例則有歲進龍服。」壽服為帝後壽誕日所穿,多飾有「萬壽」等與祝壽有關的紋樣;燈服為元宵節所穿,使用燈籠紋樣的衣料或補子;五毒吉服為端陽節所穿,飾有「五毒」紋樣;龍服即飾有龍紋的各式龍袍。這些服飾均屬於「吉服」。而明代皇帝畫像上所穿的「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也應是皇帝吉服的一種,但具體功能與穿著場合尚不清楚。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8.皇帝戎服
明代皇帝在狩獵、騎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動中穿著戎服。但明代服飾制度中並未專門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體的種類、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詳細的記載。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實物。此外,像《出警圖》、《宣宗出獵圖軸》、《明宣宗射獵圖》等明代繪畫中也記錄了皇帝身著戎服的形象。通過這些形象與實物,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對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左圖為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劇照,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9.深衣
深衣,被認為是古代聖賢的法服,歷來備受儒家推崇,明代深衣繼承前人所定樣式,與幅巾、大帶一同穿著。在明代深衣主要用於冠禮、祭祀等場合,並不作為日常服飾。有些文人也在燕居時穿著,以示推崇古禮、不同俗流。但也有些人不以為然,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曳撒、貼裡等上下分裁的服飾受了深衣制度的影響。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0.襖裙
襖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裝,音 ǎo qún這裡說的「襖裙」是漢族傳統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
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裡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
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很多人認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實這種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畫中就很常見。無論是衣在內還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兩截樣式,都是漢族女裝區別北方少數民族女裝的一大特點。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1.明制婚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青綠色,文官補子為鵪鶉,武官補子為海馬。婦則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如同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一樣。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2.飛魚服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朝日、夕月、耕耤、視牲所穿官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佩繡春刀,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賜服。如正德十三年曾賜一品官鬥牛,二品官飛魚服色。據《明史》記載,飛魚服在弘治年間時一般官民都不準穿著。即使公、侯、伯等違例奏請,也要"治以重罪"。後來明朝規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著飛魚服。景泰、正德年以後,在品官制服之外賞賜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鬥牛服等級高於飛魚服。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3.文官常服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薑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
14.蟒袍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隻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龍袍是」五爪龍」,只有皇帝,太后,皇后,皇貴妃這4人穿的朝服才能叫"龍袍",而皇帝的龍袍以明黃,杏黃,正黃為主.親貴皇親的朝服只能叫」蟒袍」.最高的品級是」五爪蟒」.但是這裡的蟒和龍在形態上完全沒有任何區別,就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而已。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左圖為現實漢服圖,右圖為Q版《大明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