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華夏衣冠——漢服之殤

2021-01-11 天涯何處是華夏

紅樓一夢醉春秋按:作為一位中國普通女性,在操心家庭的同時,持續寫作和編輯相關同道的興漢文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作為自強獨立的女性,本人不求任何同胞打賞支持,因為每一位同胞生活中都不容易。只懇請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文章期間,可以順手點擊下文章中的廣告和頁面底下的廣告,謝謝所有中國同胞的支持!

時光隨流水,模糊了先人的容顏。有位先哲說過: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事物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美德。這兩樣值得珍視的事物遠在天涯自然也近在咫尺……比如說,在東方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叫做「漢」,她的前身叫做「華夏」。若說頭頂的星空,有銀漢迢迢;若說心中的美德,有「華」的章紋曜曜和「夏」的德音孔昭。

華而美,夏而大,這故事說起來就很長了,而我今天只說華夏衣冠,只說維天有漢,維漢有衣。

衣冠的根在這裡——《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自此,衣冠於華夏,從來就不是一件小事。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秦漢以降,「衣冠」即用來指稱華夏之服。衣冠很早便成為華夏民族難以釋懷的情結;「布帛可衣」 很早列為生民之本,《春秋左傳》載,鄭國民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我其與之」。子產變法初期,民眾不慣,只覺得被奪了衣與田,便要去拼命。衣冠與田疇,一同被列為民生頭等大事;服飾在華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增美飾」等一系列人類通行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著「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義。衣冠儀禮漸漸升華成為一個文明的象徵——《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在強調「名正言順」的華夏文化中,歷代帝王問鼎天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幾千年的華夷大防,見證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金人天會間下令「薙髮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堅決不從而殉身。明太祖朱元璋逐蒙古人回漠北、定鼎南京後,隨即下令易回華夏之服——「壬子,詔衣冠如唐制」。後金入主漢室江山,依然打了衣冠的主意,屠刀砍斷了漢人最後的堅守,衣冠從此斷絕……

模糊的容顏似乎已經湮沒在時光的流水中。這個傷痕累累的古老民族走過時光的鋒刃、歷史的劫火,竟然萌出了鵝黃的新枝。那模糊了的記憶也如疏雨,淅淅瀝瀝地落在荒蕪斑駁的大地。

衣冠於華夏,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 明月何時照歸期?人間丹霞華彩衣。衣冠歸來,同時也帶回了那幾乎被漠視的美麗的字眼——星空中的銀漢,美德昭彰的華夏。如今,華夏衣冠又正其名,響亮而震撼地叫做「漢服」。

為漢民族量身度造的衣裳,非漢服莫屬。它的形態無不流露出華夏民族和諧端莊、天地人和、飄逸流暢,以及精巧細緻的審美傾向。

論和諧端莊,漢服的剪裁和配色頗有講究,玄黑與纁紅是漢服中最隆重端莊的搭配,玄,黑中揚赤,象徵天的顏色;纁,黃裡並赤,其意表徵大地。這二色是華夏文化中最神聖和高貴的色彩,天地間的和諧映照在服章上,寫在華夏先民的心裡。那時候的婚禮,和我們現在想像的很有些出入。先秦直到兩漢,婚禮都稱作「昏禮」,在靜謐的黃昏舉行。禮服也不是後人們臆想的大紅一片,而是玄色為主,纁色輔之。穿著玄色禮服的新人在月光下輕輕攜手,在《詩經》的雅樂中合巹同牢……漢服尤其注意衣裳與鞋履、發冠的協調。比如「皮弁素積服」為白色系,那麼鞋履則要求白色。穿纁紅色下裳的玄端禮服,鞋履也一定為紅色的舄。

論天地人和,再次提到玄纁。天子冕服為此色配,玄端朝服亦然。那時候,我們穿在身上的不止是衣服,而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禮地的虔意。服章剪裁也常常取意天地日月。所謂「上衣下裳」,上衣取象乾,下裳取象坤。深衣制度規定下裳十二幅,取意一年十二個月。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成矩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衣帶垂至腳踝,代表正直。下襟齊地,代表權衡公平。章飾紋樣,亦取自天地萬物,寓德其間。這衣服並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華夏最質樸厚重的思想。

論流暢飄逸,漢服的裙裾及袖袂是特色。漢服袖一般都比手臂長,定製的深衣制度規定要回挽至肘,袖徑可達四尺,舉手間,翩翩大袖行雲流水;行動處,長風盈袖,衣袂飄展。

漢服的精巧在於它恰到好處的配飾。腰佩、蔽膝、紳綬、容刀……「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是最常用的配飾了,成佩玉、組佩於腰間,行走有動感之美,「君子至止,鸞聲將將。」那清脆的玉鳴輕輕迴蕩在清冷的未央之夜。

漫漫幾千年,但華夏衣冠的基本特徵卻很容易勾勒出。「交領右衽——也兼有盤領,直領;無扣結纓——幾乎不用紐扣,而於腋下結纓系帶;褒衣大袖——窄衣小袖在漢服中多為勞作服裝,要不就是當時的時尚衣著。常服中小袖並不少,但真正嚴肅端莊的場合必是大袖的禮服;線條流暢,飄逸瀟灑——這就涉及了漢服的審美風格,是華夏文化審美意識的反映,也是與同為華夏衣冠體系的日韓民族服飾相區分的較為鮮明的特徵。

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本身就蘊藏有「華夏」二字的內涵。禮樂相和,寓教於美,衣冠之美納入了儀禮之大,從此,「衣冠上國」與「禮儀之邦」便相伴流傳。

與衣冠、儀禮相伴流傳的自然還有漢家文明。漢服影響極為深遠,洋洋三千年,一直到明朝末,它承載了一個龐大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不論是先秦氣魄、魏晉風骨還是漢唐神韻,縱使樣式花色略有變異,但衣冠特徵一脈相承;漫漫幾萬裡,衣冠傳播周邊的民族,並構築起了東亞的華夏文明圈。值得傷感的是,這種文明的原生地卻比四野更加凋敝和荒蕪。立領小袖堂而皇之地代表著中華,交領右衽被唏噓成為異邦。有人說,「中國沒有華夏,華夏不在中國」,雖是憤慨之語,而對於華夏文明原生地的住民們,又有何言語辯駁呢?在漢服的原創國度,漢服竟然被指斥為「復古」和落後,而目前能看到的華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遺,竟是我們曾經的兩位學生日本和韓國了。

實際,「中華文化圈」裡的國家無不採用漢服以為自己民族服裝的基礎,如朝鮮、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特別是近些年來風頭正勁的韓服、和服都淵源自漢服,日本的民族傳統服裝和服,在日語中稱為「吳服」,「唐衣」,蓋因為唐代時從中國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而且和服承接漢唐服制,多為深衣制;韓服服制幾乎脫胎於明代衣冠,尤其是女服,則為襦裙制。

其實不光服制,建築、家具、節俗、審美風格……亦然。有人勾勒了這樣一幅圖景:大唐在日本,大明在韓國,中國是滿清……中國的五千年文明裡,以漢服為載體的漢家歌舞、華夏禮儀、乃至民族思維,都發生了扭曲。

辛亥革命之後,立即下令剪辮,然彼時剪辮僅出於對西方文明的看齊,並非直接出自對失去的衣冠、髮式的追尋;三百年的陰霾風雨,衣冠斷絕了,冠禮、笄禮消失了,花朝節、上巳節消失了,而留下的是什麼呢?男尊女卑、裹腳、奴性文化……那時,變異而沒落的傳統文化在生機勃勃的西方的強勢文化前相形見絀,開始被棄如敝履。

衣冠斷代已六個甲子,然而伴隨的文明荒漠化卻不知始於何時。華夏復興,衣冠先行。不僅因為衣冠上國的古老情結,更因為衣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生活組成,民眾對它有著直觀親切的感受——它可以成為抽象的文化精神與具體的民生之間的紐帶。漢服非古裝,漢服復興亦非古典小資情調,也非嚴肅的學術考古,簡單說,它是一個失憶民族不斷在尋找的民族歸屬感和文明標誌符號。希望有那麼一天:在公祭軒轅黃帝這等莊重神聖的場合不再充斥著突兀暴露抑或不倫不類的「奇裝異服」,炎黃子孫們可以衣袂飄飄、儀表堂堂地邁進華夏民族的聖靈之地,步履端莊、行止有禮地舉觴酹酒,自信而虔誠地告慰人文先祖和先師聖賢,乃至古老而滄桑的華夏文明。

相關焦點

  • 興華夏衣冠,昭漢服華韻,展青春風採,立文化自信
    興華夏衣冠,昭漢服華韻,展青春風採,立文化自信!七律 賀子真漢服社成立 河南 王春法薇笑榴明雨浥塵,樹繁花豔葉清新。像前漢服溫儒客,臺上風流逐日人。泌陽自古就素有」韓風楚韻「文化之遺風,這些年青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了泌陽在弘揚漢服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等方面豐富的資源,讓更多人對漢服文化有個較深了解,喚起大家對漢服的興趣,同時讓大家感受漢服的獨特魅力,以點帶面,推動泌陽人文化自信的形成。讓泌陽璀璨的歷史人文融入到城市發展中,繼而增添城市文化的新元素。巍巍華夏,泱泱大國。
  • 南京棲霞山端漢服禮儀大餐 數百人著「華夏衣冠」
    數百人著漢服展示「華夏衣冠」之美棲霞山端出漢服禮儀系列文化大餐本報記者 李子俊 攝 南報網訊(記者 李子俊  通訊員  趙駿)在蔥蘢的青山、古樸的寺廟背景映襯下,漢服男女衣袂翩然、款款走來,恍如穿越到漢唐盛世……4月13日,2019棲霞山「山、寺、桃花」節的重頭大戲——「
  • 華夏衣冠炫動長城之巔
    原標題:華夏衣冠炫動長城之巔—— 記第二屆北京「慕田峪古風文化節」一身「峨冠博帶、廣袖飄飄」漢服著裝的主持人——漢衣坊易叡先生,威儀傲立於長城之上、山巒環抱之間,蒼穹之下放眼望去,與編鐘、古闕所構建的古風場景相得益彰,充分詮釋了「文化節」的內意。千百年來華夏文明素以「炫美服章」 「優雅儀禮」張鳴於世!
  •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首屆紅邦漢服出行日活動精彩回顧
    服飾華採之美為華,豔麗而不媚俗,樸素而不暗淡。漢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這四千多年來,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而形成的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身穿漢服,我們傳播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漢族最美好的文化,通過實際行動薪火相傳。興我禮儀之邦——華夏復興,始於衣冠。
  • 弘揚華夏衣冠文明 穿越千年時空的漢文化在四川廣元精彩演繹
    中國晨報四川8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王諸德)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其文化傳統,淵源流長;其知識積澱,博大精深;漢服和漢文化就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衣冠文明。近年來,全國一些地方相繼組建了漢服、漢文化社團組織。
  • 華夏魂,漢服情:漢服承載千年的華夏情,即古時服飾中的旖旎風光
    2、由來漢服一詞最早是出現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其指的是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還包含儒家思想的層面,春秋左傳公義中也提到華夏一詞也是由禮樂禮儀和衣冠制度而來,二十四史中也有對於漢衣冠的描述,所以漢服源頭在此,歷史悠久,「易-繫辭傳」中有黃帝,堯,舜垂衣冠而天下治的描述
  • [漢 · 服]最完整的漢服介紹大全,沒有之二!了解下華夏漢服風採吧!
    漢服是一件衣服?一件民族服裝?一個文化符號?……問題一:為什麼我們經常在路上會看到穿漢服的人?他們在演戲嗎?答曰:不是!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因一些原因,在歷史中曾消失過,但有部分元素被保留下來。
  • 漢服之美謂之華|漢衣如水 一夢千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尋失落的漢服之美服章之美 - 漢服-一夢千年漢衣如水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了解漢服之後,才發現"清風吹我襟",不正是褒衣博帶\解衣當風的魏晉士人風範嗎?這種灑脫和飄逸,以及不經意的風雅不正是後世人們所望塵莫及的人生境界嗎?
  • 中國年輕人掀起「漢服熱」,但漢服能流行起來嗎?其實很難
    他們呼籲漢服復興並期望以之為載體重現我華夏文明、禮儀之邦的風範,漢服熱因此興起。漢服,漢代的服飾?不盡然,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即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漢服被稱作衣冠上國的中華正統!
    要理解復興漢服的必要性,我們得先走進先民的精神世界,看看他們對衣冠的執著追求。據《論語》記載,顏淵曾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孔子同效詳,「行有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即:實行夏朝的曆法採用商朝的交通工具,穿著西周的衣冠)。夏朝曆法貼近農時,孔子重民事,所以主張用夏曆我們今天使用的農曆在規定正月孔子聖跡圖》(局部)時就參考了夏曆。殷商的車子簡單、質樸,孔子尚質,所以主張乘殷車。
  • 從當代人的職場禮儀回溯華夏-漢文化:漢服復興易,文化推廣難
    今天我們就從當代人的職場禮儀回溯華夏-漢文化,當現代職場禮儀VS華夏漢禮儀時不知道能碰撞出多少火花呢?華夏文化是以諸子百家文化為主流,兼收並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正所謂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而時代雖在進步,但禮儀之態不變。特別是在公眾場合和職場上更需要注重禮儀,不然行差錯步就會「貽笑大方」。
  • CAU思想客工作室聯合堇秀華服社舉辦首屆「華夏衣冠」體驗活動
    學工部 供圖  本網訊  近日,CAU思想客工作室與堇秀華服社合作開展首屆「華夏衣冠」漢服體驗活動,讓同學們感受鮮活的「傳統文化」。該活動分為線上、線下兩大部分,線上環節包括漢服知識宣傳與在線報名,線下環節包括漢服試穿體驗和漢服文化講解。在線下體驗活動中,堇秀華服社的成員為同學講解漢服結構、紋飾配件、形制類型等漢服知識,讓同學在體驗文化樂趣的同時,也深入地了解漢服歷史與服飾文化。參加活動體驗的同學拍攝了活動照片,以作紀念。  食品學院吳元浩參加體驗活動後表示:「這次漢服活動,讓我過了一把古裝癮。
  • 看漢服文化蘊意,談漢服該何去何從?
    人們每每提到華夏,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巍峨不倒的萬裡長城,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可是,別忘了,還有一種,它是中華文明的象徵,禮儀之邦的代表,文明之巔的驕傲,它就是華夏衣冠——漢服。
  • 漢服別稱「華夏服飾」意境唯美!年少不讀紅樓夢,長大已是樓中人
    漢服的歷史悠久!從周代禮儀制度的確立到明朝滅亡,每個時代都的漢服都有其時代特色。漢朝第一位皇帝,劉邦,在漢朝,即便是男人也會穿著漢服的長袍,這是具有民族色彩的服裝。而沿襲至今,男人們已經不再穿漢服了,替代的是西裝和休閒裝。
  • 超好看的白菜價漢服,仙氣滿滿,感受華夏衣冠之美
    在外面看到穿漢服的小姐妹們都覺得美得心曠神怡,著我漢家衣,興我漢家邦。但是,漢服真的很貴!(此處流蘇流下了貧窮又卑微的淚水)所以這裡給大家介紹幾套白菜價的超棒漢服,適合廣大想買漢服又不想吃土的袍子小姐姐。
  • 漢服到底是什麼?你是否還會疑惑?
    這樣的話,大家對於漢服的認識自然也就不會很深刻啦!那麼,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解一期漢服介紹吧,希望大家都能真正的了解漢服~漢服,也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 漢裝。新中國56個民族,藏族人有藏抱,苗族人有苗服,少數民族同膽在傳統節8和重大場合都穿上自己的傳統民族服裝。
  • 日本和服端莊,韓國韓服優雅,中國漢服集大成之美,尤勝幾分
    現代和服改良韓服是中國唐朝漢服與朝鮮半島古代的新羅王國時期的朝鮮民族本土服裝的融合,經過不斷發展而成的服飾。韓服的特色是顏色豔麗以及沒有口袋。不過很多人常常把韓服誤認為漢服,實際上韓服是在中國唐朝漢服的基礎上改良而來,一定程度上還是承載著中華元素。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它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國內首部漢服題材女性成長電影《華夏有衣》在滬舉行項目啟動儀式
    「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7月12日,由中利(上海)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張盟先生擔任總策劃,90後新銳女導演張楚晶執導並擔任編劇,全海歸製片團隊共同打造的首部漢服題材女性成長電影《華夏有衣》在上海舉行了電影項目啟動儀式。
  • 越南「抄襲」李子柒還不夠,還「剽竊」中國漢服衣冠文化
    其實,越南除了「抄襲」李子柒的視頻之外,還曽在不久前「剽竊」中國的漢服衣冠文化,聲稱漢服是越南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一、服飾的相似性越南的越服和漢服有著相似性,但是卻不是完全一樣的,有很多的越南人喜歡漢服,對漢服的精美有著天生的好感,所以有的人就會對外聲稱漢服是他們自己本民族的服飾。
  • 漢服製作教程,漢服製作圖紙
    轉自網絡漢服是又稱之為華服,是中國最早的傳統服飾演變過來的,漢服在漢代之前並不叫漢服而叫衣冠。漢服文化是和漢服有關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禮儀之邦的代表性文化。那麼,這麼一件件漢服是怎麼製成的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到漢服文化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