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晨報四川8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王諸德)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其文化傳統,淵源流長;其知識積澱,博大精深;漢服和漢文化就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衣冠文明。近年來,全國一些地方相繼組建了漢服、漢文化社團組織。2015年,四川省廣元市對漢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張帥、王周鏞(字逸少),通過商議也發起成立了廣元漢文化協會,他們在廣泛召集漢服、漢文化愛好者的同時,拜訪青年傳統文化學者東山先生請他給予指導和支持,並聘東山先生為協會名譽會長。幾年來,協會不斷發展壯大,已在全市參加了文化旅遊等數十場各類活動,精彩的演繹引起極大反響,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自古漢文化「根植」華夏大地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通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
《周易·繫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周禮通過《儀禮》、《周禮》、《禮記》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因而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漢服是禮儀的載體。
最早的正史記載見於《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 直接與漢朝重建的周禮服制體系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 ,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通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形式逐漸復興。
鍾情漢文化巧遇「無衣」結「同心」
「誰在崖山遙望,嘆我先祖炎黃;誰在書卷圈點,百家諸子激揚。誰在山林奮筆,傳薪華夏火光…」2009年,一位名叫「無衣」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身著「奇裝異服」並拍下畢業照。當時,不少同學都感到疑惑不解,這是玩「穿越」嗎?不料他卻自豪地對大家說這是「漢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非「穿越」也非演電視劇更非作秀吸引眼球。這位畢業生便是張帥,一個熱愛並決心要把漢服漢文化傳承下去的年青人。
2011年,在嘉陵江畔的廣元城裡,有一群漢服愛好者,他們端午包粽子紀念屈原;七夕穿絲線望織女星;中秋拜月舉行詩會,他們還組建了一個「利州漢風文化營」QQ群,便是「無衣」張帥他們自發組織的。也就是這年,從德陽到廣元發展的王周鏞,一個偶然機會進入到了這個QQ群。通過互聊得知「無衣」張帥和他一樣,自小喜歡傳統文化很快聊到了一起。其實,王周鏞對「無衣」已有所耳聞,他還在想倘若他日有緣,共同為傳承漢文化做點有益的事該多好啊。沒想到就這樣「陰差陽錯」相識了。當王周鏞了解到「無衣」有弘揚優秀漢服漢文化的夢想,兩人更是「相見恨晚」,於是,兩人開始為心中夢想而努力。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2013年端午節,一場有聲有色的「公祭屈原典禮」在昭化區平樂寺景區盛大舉行,組織方是「利州漢風文化營」,發起人就是「無衣」他們,四川電視臺二臺還報導了此次活動。「無衣」告訴遊客,紀念屈原正是紀念其愛國的情懷,他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
2016年12月21日,在主管單位和登記單位的支持下,「無衣」張帥他們領取到了協會登記證書。其性質是由廣元市熱愛漢服、漢文化、禮文化等所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單位、企業及個人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法人團體。
2017年6月16日,張帥他們與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在川信學術交流中心聯合舉辦了「文旅興市、禮樂古蜀」廣元市漢文化協會成立大會暨川北首屆禮樂文化大典。會上,廣元市漢文化協會正式宣告成立,張帥當選漢協第一屆會長,王周鏞當選第一屆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協會成立伊始,他們積極參與全國禮樂大會、公祭軒轅黃帝大典等漢服漢文化活動,如今,廣元市漢文化協會在地方十分活躍。
堅守漢文化初心不斷砥礪前行
「文化復興,衣禮諧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是所有漢服、漢文化愛好者內心的呼喊,也是「利州漢風文化營」的初衷。作為「劍門蜀道、女皇武則天故裡」的廣元城,歷史人文厚重,自然風光天成,一草一木都承載了太多歷史的足跡。陽光斑駁的下的蜀道,巍峨聳立的劍門,山水太極的昭化,風霜千年的皇澤寺,飛閣雲棧的明月峽……無處不讓人見到壁畫上的霓裳飛天,樂曲繞梁,木牘上的文字飛白留長……
廣元漢協堅持「復興中國傳統禮樂、弘揚華夏衣冠文明」為宗旨,以漢服為載、漢文化為核,致力於通過漢服妝容文化、禮文化、樂文化、節日節氣文化、人生儀典、家族姓氏、傳統工藝、傳統音樂等方面來研究、創作、展演等方式,開展相關活動,豐富會員文化生活,發掘、傳承、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弘揚華夏禮樂文明,彰顯衣冠上國之禮儀典範,促進廣元優秀漢文化及傳統文化健康積極發展。
近年來,他們參與策劃、執行的市內外許多大型傳統文化活動。第七屆蜀道文化旅遊節、走蜀道助申遺、廣元國際女兒節萬人相親會、蜀道鄉村旅遊節、機關幼兒園開筆禮、昭化文廟加冠禮、廣元市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花朝節,首屆利州山珍節,明月峽拜月大典,八爾湖親水大典,廣元市首兩屆青年集體笄禮大典;第九屆四川國際茶博會廣元黃茶專場推介會等大型活動場場獲得成功。
他們創造的作品,策劃的禮典,完成了端午祭祀屈原、中秋拜月、元宵燈會、七夕乞巧、上巳節祈福、清明祈福、祭孔大典、宗廟祭祀等吉禮,節日節慶禮儀方案的復原、執行;以及入泮禮、拜師禮、成人加冠與及笄禮、昏禮(出閣禮、正昏禮、歸寧禮)等嘉禮,人生禮儀方案的復原、執行。精心編排的《學禮》在市第三屆網絡春晚上表現出色,還參加了四川歷史名人工程之拜水都江堰拜水大典(李冰)、紀念揚雄大典等活動。
他們組織的交流培訓,走進了百年名校重慶求精中學、川北幼專、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廣元中學、廣元萬達中學、廣元天立學校、樹德小學、市機關幼兒園等校園。積極參與四川漢服等組織的相關交流活動,不僅如此,見證了南充漢協、巴中漢研、閬中漢服的成立,分享兄弟協會的喜悅。
「三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穿起了西方時裝,搖滾樂曲被我隨口哼唱,卻又莫名其妙的心慌。是無助,還是彷徨?因為我分明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我們擁有鋼琴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功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丟了自己的衣裳。」這段話,每一個漢服的愛好者都能背誦,這哪裡只是一件衣裳?這分明是對內心篤定的敬仰無比虔誠的堅持和弘揚。
廣元漢協正在努力成為川東北傳承、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先鋒隊。當問及漢協負責人王周鏞,他何以對漢文化、禮文化的推廣與踐行如此執著篤定而充滿信心?他是這樣回答的,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的國度,子子孫孫在血脈中流淌著五千年的文化基因,骨子裡擁有華夏民族不滅的星火,他們會永續發展、延綿不絕。禮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心",更應努力傳承。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在廣元漢協三周年生日到來之際,名譽會長東山先生欣然提筆寫下「廣德遠應,元亨利貞;漢傳千載,協從古今。」的祝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擎火炬而行,縱夜黑風高,亦光明在前。
廣元市漢文化協會為復興中國傳統禮樂,始終堅守傳承漢文化的初心,為弘揚華夏衣冠文明付出了高尚情操。協會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努力,讓漢服、漢文化不斷在川北重鎮廣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