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看病的醫生。」「我天天想著玉米,研究著玉米,一到玉米地就沒有煩惱。」「怎麼樣使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這是我的訴求。」......12月17日晚,在「最亮的星——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現場,一位位「最美科技工作者」用平凡而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不平凡的付出與追求。
今年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眾多醫護工作者逆行而上,張國俊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臨危受命,擔任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率領省級專家組奔赴並駐守在河南省疫情最重地區——信陽,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每日會診病人多達上百例,並積極參與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應急科技攻關項目。
「有人叫我們『抗疫英雄』,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看病的醫生。」張國俊在現場分享道,他的愛人是鄭大一附院護理部副主任,也在疫情防控一線,由於在家經常跟兒子講疫情防控的知識,兒子到學校也講,老師、同學喊他「小抗疫專家」,「兒子說長大也要做會治病的醫生,像爸爸一樣,我特別自豪」。
「您今年已經84歲了,為什麼還堅持在玉米田和實驗室忙碌?」面對主持人的提問,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程相文堅定地說,「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我對玉米有感情,玉米是我精神的寄託,看到玉米就沒有煩惱,就不累了」。
大河網記者了解到,程相文已經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57年,其中有55個春節是在海南島試驗田度過的,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推廣到10多個省市,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70多億元。
現場,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吳健向大家分享了一個好消息。「就在今天凌晨,嫦娥五號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安全回家了。它進入大氣層之後完成的最後一個動作,就是發了一組信號,告訴『家人』,我安全回來了,這是給搜救直升機群、車隊標記位置,我們的團隊為嫦娥工程研發了這項技術,這項技術還成功運用到了載人航天工程。」吳健說。
吳健長期從事電離層物理、空間環境監測技術、電波傳播等領域研究,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在電離層新概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國家在科技前沿的許多領域已經進入了無人區,實現了許多從『0』到『1』的突破。」吳健說,在科研過程中,困難失敗在所難免,必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面對世界百年之大變局,更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自強自立、甘於奉獻、百折不撓。
逆行出徵的抗疫英雄、勇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尖兵、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育人楷模......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和「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最美」,向他們致敬!
附: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跡簡介
吳養潔,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州大學教授。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第一位本土中國科學院院士,對河南來說具有裡程碑意義。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在教學與物理有機、金屬有機、大環化學以及有機合成化學研究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發表學術論文460多篇,培養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後100多名,其中不少已成為國內外優秀的科技人才。先後獲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程相文,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57年,其中有55個春節是在海南島試驗田度過的,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推廣到10多個省市,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70多億元。一手抓新品種選育,一手抓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首創萬畝核心區全國夏玉米同面積最高產量紀錄,在國內率先實現萬畝連片一年兩熟畝產超噸半糧,對河南打造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做出了積極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成果獎49項。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第四屆道德模範提名獎、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等榮譽稱號。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張金良,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正高級工程師。堅守黃河治理一線35年,圍繞黃河水沙調控和重大水工程泥沙問題持續開展研究,建立了黃河調水調沙關鍵理論和技術,創建了多沙河流工程泥沙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提出黃河下遊河道三灘分治的生態治理新方略,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形成提供了決策諮詢。主持小浪底水庫運用研究和實踐應用,產生經濟效益上千億元。擔任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項目設計總工程師,推動了項目前期工作進程。擔任厄瓜多戰略性能源工程電站工程總負責人,該電站圖案印在了該國最大面值的鈔票上,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獎項。
李紅霞,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正高級工程師。我國冶金耐火材料領域領軍人才,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3項排名第1),授權發明專利32項。她創建先進耐火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制定我國耐火材料行業及學科發展規劃或戰略。曾任國際標準化組織耐火材料技術委員會主席,推動中國耐火材料標準國際化。多次擔任國際會議和技術委員會主席,發表論文227篇,出版專著4部。獲第三屆全國傑出工程師獎、河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和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張國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擔任河南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專家組組長、河南省慢阻肺防治聯盟主席、河南省基層呼吸疾病防治聯盟主席、《柳葉刀-呼吸醫學雜誌(中文版)》等多種雜誌編委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項目,發表SCI文章4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26人、碩士研究生68人。臨危受命,擔任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率領省級專家組奔赴並駐守在河南省疫情最重地區——信陽,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每日會診病人多達上百例,率先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向全省各級醫療系統講課培訓,並積極參與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應急科技攻關項目,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健,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子午工程」的主要立項建議人和領導人之一,主持建成了我國首部非相干散射雷達,該雷達是我國電離層科學和空間碎片監測研究的重大技術手段之一。擔任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聯合會(EISCAT)理事長等國際組織職務,EISCAT_3D國際大科學工程的領導者之一,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積極推動地球空間科學及交叉學科的國際合作,推動我國地震電離層前兆和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技術向世界一流水平邁進。擔任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等國家科技創新計劃的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攻克了電磁波與電離層相互作用的理論、試驗、應用等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在電離層新概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信息化建設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獲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一)等多項科技獎勵。
李建軍,河南師範大學校友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副教授,河南省科技特派員。他紮根大地十多年,選育金銀花新品種「豫金1號」等8個道地藥材新品種,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超50萬畝,讓種植戶累計增收超過10億元。深入脫貧攻堅一線,作為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對接封丘,推動金銀花新品種繁育推廣360多萬株,直接就業人員1萬多人,種植面積10萬畝,年產值20多億元,金銀花產業也成為地方政府產業扶貧的主要抓手,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之一。
陳小兵,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全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省部級各類科研攻關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180餘篇,被SCI收錄40餘篇,先後5次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7次獲得河南省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舉辦健康講座460餘場,利用人民網和光明網等網絡直播平臺和新媒體傳播健康科普知識,受益群眾5000多萬人次,抖音號「健康來也」粉絲31萬餘人,點讚330餘萬,總結出防癌40字訣,深受社會大眾和媒體歡迎。
朱明甫,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創辦了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了全省第一個5G產業園,籤約河南省第一家華為實驗室,突破了美國和日本技術壟斷,為5G通信中60多個頻段的多協議通信提供了高質量保障,讓5G產品有了「河南芯」。人工智慧路燈系列年銷售額過億元,豫北市場佔有率第一,成為河南智能路燈領域最具特色的研發、設計、製造和安裝一體化企業。
王元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鄭州分所所長),研究員。全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發表論文200餘篇,三次獲得重要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獲授權發明專利51項、軟體著作權2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6部、科普專著1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助力疫情防控,在疫情暴發的第一時間組建「科技抗疫工作組」,研發的「疫情通大數據服務平臺」累計267萬人次使用,研發的「社區疫情服務系統」覆蓋人群15萬,累計提供服務3萬餘次。
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共300名,其中醫師100名、護士200名,涵蓋呼吸、重症、心血管等多個專業,來自全省49家醫療機構,由省、市、縣、鄉四級醫療單位醫護人員組成,是河南支援湖北醫療隊人數最多的一支隊伍。河南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整體接管武漢青山方艙醫院。2月13日開始收治病人,400張床位很快就滿負荷運行。截至3月9日休艙,累計收治確診新冠肺炎患者519人,治癒出院372人,重症轉出至武漢第九醫院147人,艙內檢測咽拭子實驗1386人次,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治癒患者零復發、患者零投訴「四個零」。醫療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團隊成員陳傳亮、王凱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