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禪與茶——正念茶修
作為IT的技術男,雖然多年恭敬佛法,但一直不夠精進,離禪修和各種班甚遠,只是聽聞騰訊張小龍閉關龍泉寺獲得產品智慧而好奇,感覺更多是炒作和傳播。
參加正念茶修體驗課,機緣是認識了李老師,也就是戒毓老師。參課前最大的疑問是:茶是外相,佛法講無執,這兩個怎麼在一起了呢?當然沒有跟李老師說,就參加看看吧。
2. 莊嚴但親近
靜,柔和。這是來到正念茶修體驗會的第一感覺。
參加過無數次研討會、座談會,大家總是興高採烈,雖然大家也許過來的路上還愁眉不展、心頭無限事務糾結,但是面對朋友、同事、客戶時還要帶上專業的面具。
大家彼此無論認識與否,走進茶修會場,不由自主安靜下來,談話寒暄柔聲細語。獨自一人,安靜獨坐,無需攀援,心和大家在一起。
李老師已經端坐講臺,正襟危坐、身體端正、頭微低,身前的條案上已經整齊的擺放好茶、茶具、水。身後的古代聖人畫像也默默注視著課堂。止語,手機被默默地放在課堂一角。大家收拾繁雜湧動的心意。
突然想起了金剛經的開頭的場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同學們有很多都是禪修的高手了。大家目光低垂,身體端正。突然,我感覺唯有自己的心還在亂飛,趕緊學著收斂目光,平心靜氣,融入到這個清淨的氛圍中。
3. 三味茶——觀察其實不容易
喝過多少年茶了,今天才知道從沒有真正喝過茶。
工作家務繁忙,時間總是不夠用。稍微有點閒,泡杯茶喝喝。辦公室的茶有袋裝的、也有各種綠茶、紅茶、普洱、菊花在瓶瓶罐裡,感覺也挺豐富。喝著茶,跟人聊天,要不各種屏幕上閱讀信息、資料、新聞,能夠間歇著感覺到嘴裡的滋味,但是茶不是重要的。
第一次,品茶問卷擺在了眼前。湯色、香氣、滋味、口感、體感。哈哈,體感?
李老師是資深禪修老師,也是生於福建茶世家的茶專家。他親自挑選了肉桂巖茶和正山小種紅茶,都是2013年的老茶。好茶不能被辜負。多虧有了高手指點!
不論你是否真正懂茶,只要靜下心來,觀察你自己的感覺。對,觀察你自己的感覺,於細微處觀察,寫下來。三味茶,細微處是不一樣的。感悟:心靜才能觀察細微的變化。
大家看到上面那張紙了吧?滿滿的不僅是自己的觀察,大家分享自己的體會,感覺不一樣!有的是茶專家,馬上鑑別出茶品種和製作的工藝;有的是味覺敏感,想像力豐富……加上李老師的指點,學習觀察自己對茶的感覺。
突然,在安靜的氛圍中,在關照中,茶變得豐富了。
4. 感悟——茶與智慧
多少年來,我們都在尋求各種答案。
有時是工作的。產品如何設計才能讓客人喜歡?如何銷售才能讓客戶買的更多?如何拉近客戶關係,跟客戶親近起來?
有時是人際關係的——老人、孩子、愛人、朋友、同事、夥伴、客戶。各種事情紛雜,有時讓我們高興,但更多的是糾結、各種權衡、得失、多少。心緒隨著各種事情跌宕起伏。
有時我們是孤獨的,但是心並不寂靜。別人的看法,別人的不理解和誤會,運氣好壞,時局、經濟形勢動蕩,做事情的困難和挫折。有的朋友感覺說,總是提不起精神,活著有什麼意義?
我們是否停下來了,觀察自己細微的感覺?我們是否停止喋喋不休,認真傾聽?我們能否慢下來,認真做好當下的事情?
誰在喝茶?—— 李老師問大家。
突然之間,有些理解了張小龍上山閉關的故事。一個人,在繁瑣的事務中抬不起頭,在各種選擇前無法取捨,你能否靜下來,止住攀援,關心自己的心靈,內觀自己的初心。
外界各種變化、與你是否成功、是否賺到錢是各種複雜的因果驅動使然。及時收心、觀照內心,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專心關照他人,才是自己的本分。
5. 後記——修在當下
某一刻,李老師叫住我,你剛才走路時心不在焉—— 一想,是啊,慌忙間惦記著太多事情,要來的客人能否找到地方?下一步的工作是否得到大家的認可?活動是否讓大家滿意?—— 無意間,心在奔跑、在飛……
止、默、照。修在當下。只是些小體會,別笑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