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裡的鬼,比人類可愛多了

2021-02-13 豆瓣讀書

關注並星標「豆瓣讀書」遇見更多好書

本文來自豆友@蘇美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質原創內容

聊齋有一篇故事很有名,叫《畫皮》。故事講述了一個男青年半路上遇到了一個美女,心癢難抑,把她接回家去了。有一天,男青年在街上走,被一個道士拉住,說你渾身邪氣纏繞,合當要死。男青年當然沒有理他,認為這個道士是藉口鎮妖來賺錢罷了。

男青年回家,恰巧撞上一具惡鬼在細細的畫皮,把他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去求道士,道士確實把鬼鎮服了,但男青年也被開腸破肚吃了心,死掉了。

這個故事的驚異之處在於強烈的視覺對比和心理落差,一個美女轉瞬之間變成惡鬼,很符合影視劇的改編的需求,更兼附會上去的道德教化(最後是原配夫人受盡凌辱將他救活),讓這個故事政治很正確。但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假如男青年沒有遇到王道士呢?假如男青年一直不知道美女是女鬼呢?又會如何?這個女鬼是幹嘛來了?她的目的是什麼?

聊齋裡有各種各樣的鬼,有重情重義的溺死鬼王六郎,有力酬知己的斯文鬼葉生,有溫柔的吊死鬼梅女,有文藝女鬼宦娘,有被鬼母養大的狐狸精小翠,有孤魂野鬼聶小倩,當然也有大量故事不那麼豐富的鬼,詐屍的,還魂的,託夢的,逗留陽間不走的,樂得當鬼無心投胎的。這些鬼的脾性各不相同,完全不會像殭屍或者喪屍那樣,一旦失去了生命就喪失了人格特徵。

比如溺死鬼王六郎,即便在死後依然嗜酒成性,但其人卻心底淳厚,重情重義,因為不忍壞了別人性命放棄了難得的投胎機會。

葉生可以說是我能想到的最斯文的聊齋讀書人,即便死了,也拿魂魄裡教導知己的孩子念書,使得他們金榜得中。

聶小倩是一個被黑惡勢力控制但本性非常善良的孤鬼,對人間的美德格外尊重,人格魅力很突出。雖然廣為人知的電影改編強化的是悽美的愛情,但聊齋原本著力刻畫的寧採臣和聶小倩精神層面的自尊和互敬,無論斯世斯時的倫理觀今天是否還具有合理性(個人感覺依然有,但可以商榷),但對於個人操守的堅持始終還是值得稱道的。

這些鬼魂都具有很完整的性格特徵和個體特色(很奇妙的是,鬼也有恐懼感),如果不強調他們是鬼,完全可以當成人來看待。


這些鬼的結局也不一樣。

王六郎放棄了拖人入水當替死鬼從而獲取投胎的機會,這是一種善行,後來被天帝褒獎當了土地神享受香火,連當人的痛苦輪迴都解脫了。

葉生的鬼魂回到家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帽委地化為烏有。

聶小倩跟著寧採臣在人間瀟瀟灑灑,甚至還生了兒子,沒有任何的妨礙。

吊死鬼梅女在陰間了結冤案後,在一個傻大姐身上還魂了,樂享人間的各種歡愛。

比較奇特的鬼是才女呂無病,她身上有些法術,但最終也是魂飛魄散,看不出有什麼做鬼的顯著特徵或超人法術。

這些鬼的性格和功能完全是隨機的,假如你活在聊齋裡,又恰好遇到一個鬼,基本上你無法有什麼經驗來指導行動:它是懷著好意還是歹意?和她搞上一搞會不會壞了性命?她能不能生孩子?她到底有什麼超人的發家致富的法術沒有?她的終極目標是安心當鬼還是要託生為人?

相比較狐狸精的共同特點:漂亮(雖然也有例外)、聰慧、有法力、性吸引力奇強,聊齋眾鬼們的存在方式千姿百態,很難概括出一般性的特點。假如說有,那就只有一條:自然死亡的當然心態平和一點,枉死的一般來說都需要人類的幫助,其中最頻繁出現的情節就是挖墳:客死的鬼魂需要把骨頭帶回家鄉,亂葬的鬼需要棺槨,絕後的鬼需要拔草修墳,分屍的鬼魂需要找回失去的部分,枉死的鬼需要平反昭雪。

從這一點倒是看到古代喪葬觀念如何深入人心,這種觀念反映了人和世界的相處模式,人對自身的認識和生死觀。至少在聊齋的世界裡,死遠不意味著「結束」,很大程度上它還是更為深遠旅程的一個開始。

當然,從我們現代人的視角看去,這種認識「不科學」,但這種認識飽含著人對自身的希望和期待,畢竟時至今日死亡對於每個人都一個或遙遠或近迫的命題,在涉及冤獄的故事中,即便身死,也依然有地方說理,這又給了人間的不公一個繼續鳴不平的機會,倒是在鬼魅的世界我們能夠得到正義的撫慰,因果有報,老天有眼。


現代人的理性拒絕了鬼魂的世界,那就得接受死亡是一絕對的句號這樣一個事實,同時要接受這其中蘊含的無法解決的悲劇感。

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上去,《畫皮》裡那個女鬼所為何來。她在深夜裡舉步難行,跟從書生回家,並未見得什麼惡行,一副皮囊在外,女為悅己者容,要我說也真算得上有誠意,每日都要化妝,真真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僅僅是卸個妝被書生看見,就招來人鎮妖,也是不太能理解這個書生到底怎麼搞的,女鬼把他的心吃掉很明智,他真是個毫無心肝的情人。

聊齋裡大量的鬼魅來去自由,和人類一樣遊蕩在天地間,也有工作(《梅女》裡的愛卿是鬼妓),也要賺錢(聶小倩算仙人跳團夥成員),也有愛好(宦娘愛彈琴),有習慣(愛奴不能吃喝),有特長(梅女按摩手法一流),有執念(《鬼妻》中死去的妻子不許丈夫續弦),有放不下的心事(死去的丈夫不忍心把老妻留在人間受罪,一起帶走了),有時候還有點超能力(呂無病可以日行千裡,王六郎可以在水底驅趕魚群)。

但總體看來,鬼魅們的行止還算瀟灑,鮮有為非作歹助紂為虐的,比人類要可愛好多,要是票選「最想與之喝酒聊天的聊齋人物」,夠嗆我的名單上都沒有活人的。

在蒲松齡的《聊齋》世界裡,仙界、人間和鬼蜮雖然有界分,但似乎看大門的並不很嚴格。各種鬼魅來往穿梭於人間,好好一個大活人,醉一場或者睡一覺,就能進入幽冥世界,或者遠入深山,泛舟湖海,都能打開通往仙界的大門。人類在鬼魅世界得不到什麼特殊待遇,在神仙世界還是要遭到嫌棄的。但是花妖狐仙鬼怪女仙們來到人間,遭遇到的人情世態也是千奇百怪,讓人感嘆同樣生而為人,眼界情懷胸襟和氣魄,那差距確實太大了。

恐懼是最典型的反應。

非我族類的來者,正如前文所說,人們因為無法判斷其目的,總是難免會恐懼,但恐懼也起源於不同的心理。

聶小倩跟著寧採臣回家之後,寧採臣的母親對她心懷恐懼,不願意與她夜晚同屋,也不讓小倩探看生病的兒媳婦,總體來說對鬼蜮來者很有避忌。但尋常日子這麼過著,一粥一飯,在和小倩相熟之後,寧母完全不介意她鬼女的身份同起同臥情同母女。

而《畫皮》則不然,王生路遇美人二話不說帶回家私藏,他的妻子擔心這是富貴人家的小妾倘若私藏,按律是要問罪的,這都擋不住王生的色心。魚水之歡後偶然撞破她是女鬼,王生的第一反應是屁滾尿流的去求人鎮妖降魔,文中沒有提到任何與女鬼的交流環節,連過路的道長都憐惜女鬼修行不易,不想壞了她的性命,王生的反應卻極度猥瑣,不但躲進妻子的內室,還強求妻子去觀察屋外女鬼的反應,恐懼和惜命佔據了他的全部心靈,纏綿枕席的私情好像從來沒發生過。

這裡表明的與其是對非我族類的恐懼,毋寧說是對弱勢一方利益攫取後突然發現其強勢本色,因而產生對可能付出的價碼的恐懼。


這恐懼非生物本能,而是人性卑劣。


另外一類反應是同情。

最典型的篇章是《王六郎》,好酒的漁夫總在夜晚捕魚,就總拿酒倒進河裡,河裡有個愛喝酒的溺死鬼王六郎,於是就上岸來與漁夫相對而飲。這恐怕是《聊齋》離最動人的場景之一:寂靜的夜晚,一人一鬼,在深夜的江邊對飲,打發寂寥的生涯。人有人的宿命,鬼有鬼的宿命,但在這一江冷流之下,酒是越喝越有況味的。

文中並不記載他們說了什麼,有夜有酒,也就足夠了,就這樣過了半年,漁夫得知王六郎是鬼,開始有點驚恐,因為很熟悉很快就不怕甚至同情他了,得知他必須拉一位活人做替死鬼方得轉世,漁夫非常糾結。萬幸有個幸福的大結局:王六郎因為宅心仁厚一步跨入神仙序列,漁夫仍舊遵守承諾,迢迢路遠去探看。

雖然《聊齋》是一本以男女之情聞名於世的書,但我個人對《王六郎》這篇文章卻始終情有獨鍾。我喜歡它,也許因為它展現的正是一個我嚮往的古代:那時候世界還沒有分化,人們相信世界中除了我們還有他們,人和人之間甚至人和鬼之間都可以被「情義」二字連接,彼此之間並不計較身份來歷而這情義的起源又絕不是生死離別的戲劇性大事件,無非夜晚的江邊你喝酒時遞給同在月亮下的我也一杯。

人也有樣子,鬼也有樣子。人鬼仙三界並非黑白分明,一隻鬼不會為了託生為人、脫離鬼蜮而無所不用其極,仙界也會體察這仁厚之心把他從地獄接入神仙的隊伍裡永享供奉,而那個月下與之喝酒的打魚人,正直、豁達、一諾千金——人鬼仙就這樣在敦厚的秩序裡寬容地共處

這是我體認到的已經過去的、但卻是我來自的那個古代,四五代祖先首尾相接就可以追溯到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這樣生活過。

同樣令人激賞的是《梅女》中的封雲亭遇到梅女,梅女頸纏繩索從牆上飄然而下,雙方都明確知道並非同類,封雲亭怎麼說呢,他說:「你如果有奇冤,我可以幫你。」身為女鬼怕有妨礙,梅女甚至無法和他歡好,漫漫長夜,兩個人幹什麼呢?坐在大床上翻繩子玩兒,封雲亭昏昏欲睡,梅女甚至給了他進行了全身按摩。

這個場景無論何時想起來都是有情有趣:是兩個人心無掛礙的人吧,是兩個樂意在彼此身上花費時間耗費精力的人吧,一個人,一個鬼,都在此時此刻感覺這才算活著吧。男歡女愛當然要緊,梅女並非不通人事,她甚至找來了鬼妓服侍封雲亭,有人說是封建遺毒。要我說,不,完全不。

古人的愛情裡始終摻雜著高濃度的恩和義,搜棺救骨這是恩,以身相許這是義,古人的愛情裡摻雜著高濃度的知己之遇,《醜女》就是典型的代表。封雲亭同情梅女,幫助梅女,愛上梅女,最後娶了梅女。他明確知道梅女就是鬼,但完全不覺得這裡頭有什麼不妥:你是鬼,那我就喜歡鬼,這有啥值得討論的。

第三種反應是好奇而無畏。

《聊齋》有篇有趣的文章叫《狐嫁女》,開篇就說有個窮而有膽識的人叫殷天官,和一群荒唐朋友們打賭,跑去荒宅大院裡過夜看看能不能堵住鬼怪狐仙,真是皇天不負有膽人,還真讓他遇見熱熱鬧鬧的一場狐仙家的婚嫁現場,狐仙一家好教養,讓人高看一眼。

要說狐仙沒什麼好怕,畢竟世間動物成精,法力業有限,好奇好奇也就算了。

但在《陸判》裡有個叫朱小明的書生,真是把我笑壞了。

此人寫文章不靈,但有點缺心眼加二桿子,和朋友打賭跑去十王殿把一名綠色臉膛紅色鬍鬚十分兇惡的判官給背家裡來了,跟這個鬼判官把酒言歡毫無恐懼,喝完了又把鬼判官背回去了。

這個判官倒也是曠達豪爽的鬼,也不見怪,反而覺得朱小明是個有趣的傢伙,於是經常來和他一起喝酒,還幫他洗腸胃,換了一副聰慧的心腸,從此朱小明成了學霸,朱小明也不客氣,請託鬼判官給老婆整整容,而鬼判官居然也還真答應了……哈哈,你說這都算什麼事情嘛?人家堂堂十王殿的判官管你的這些破事。

朱小明死後也在陽世和鬼蜮之間來去自由,經常回家幫老婆看孩子幹家務,堪稱國民死鬼好老公

他不是一個扶危救困的義人,也說不上是一個品行高潔的才子,但我非常喜歡他,愚鈍之人的好處是從不自我設限,喝酒交朋友管你是人是鬼,脾氣相投最重要。他是隨時可以脫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思維定式的人,他的世界裡,人和鬼,生和死,都是一道淺淺的柵欄,跨步就可以越過。

最後一種態度堪稱悲劇性的,可以總結為怯懦型。

聊齋眾多故事都是因為這種態度因此無疾而終的。《葛巾》寫得是牡丹花成精的故事,常大用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志誠感動了牡丹花神葛巾,現出人形以身相報,愚蠢如常大用者,居然很晚才領悟太太是豔絕一方的曹國夫人,而且還拿一首詩來試探妻子,得到的結果是花神太太帶著孩子一同離他而去。


凡夫俗子,傾其一生所能達到的最大智慧就是「和我相同」,否則就要擠眉弄眼口誅筆伐。

《阿纖》是一篇非常可愛的小文,講的是小老鼠成精的故事,按照成精套路小老鼠成精必定有老鼠的習性,那就是喜歡搬糧食回家。在古代,一個鄉裡人家娶了一個小老鼠成精的太太那真是三生有幸,阿纖確實也幫助家裡脫貧致富了,饑饉之年家裡的糧倉總是滿滿的從來不會挨餓。然而他家政治正確的大哥疑心她並非人類時,所用的試探手段確實令人哭笑不得:養貓。結果可想而知,阿纖迫於無奈離家出走,從此漂泊湖海渺無蹤跡。

《阿英》講的是一隻家養小鸚鵡成精的故事,家中大哥發現阿英並非人類,居然害怕的躲在門帘後面懇求阿英速速離開,完全不顧及阿英和丈夫與嫂嫂已經有了深厚的情誼,以及她僅僅是一隻小鸚鵡這個基本事實(一隻鸚鵡能把你怎麼地呢)?

這類悲劇不勝枚舉,各種花仙狐妖鬼怪都因為人類的狹隘、愚蠢和自私而無處安身,即便她們並未妨礙人類甚至有恩於人類,在這一點上蒲松齡寫人倒是寫得更寫實:多情的總是妖怪,猜忌的總是人類;大膽的是鬼怪,怯懦的總是人類;無礙的總是妖精,狹隘的總是人類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星垂平野,月湧大江,你獨自在河岸喝酒,這時候遠遠來了一個少年郎,說他是溺死鬼,長夜深沉無處可去,能不能討一杯酒喝。你要怎麼樣?

還能怎樣,坐下來喝一杯啦。

■ 往期精選 ■

聊齋眾男:落魄文人與英雄想像

《紅樓夢》裡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真希望10年前我就知道讀書有多重要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 別忘戳個好看👇

👇讀點好書 做個有趣的人

相關焦點

  • 鬼故事與憨人——書評|《聊齋·嬰寧》
    有人就說今日之《鬼故事》,所承也是《聊齋》一脈。其實歷史上對這種類型文學也有專門的提法,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清蒲松齡作《聊齋志異》,亦頗學唐人傳奇文字,而立意則近於六朝之志怪,其時鮮見古書,故讀者詫為新穎,盛行於時,至今不絕。」
  • 《聊齋》的「鬼狐花妖」為什麼備受喜愛?
    《聊齋志異》成書於清朝康乾時期,不過,作為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的蒲松齡,感受不到「康乾盛世」的存在,相反,科舉不第的他深感明清社會之腐朽。於是,蒲松齡在孤憤之下創作了《聊齋志異》,用來表達對當時社會之不滿。
  • 聊鬼不聊齋
    壹在中國最有資格說鬼的恐怕要數蒲松齡,他的聊齋從頭至尾都在說鬼,叫《聊齋》不如叫《
  • 林奕華的《聊齋》:講一個關於真愛的「鬼故事」
    真愛就像鬼故事,聽過的人多,真正見到的人少。
  • 聊齋裡藏了一個《斷背山》
    |關注「新加坡眼」,輸入「旅遊」「雅思」獲得更多信息|《聊齋志異》裡有一篇《王六郎》,說的是水鬼和漁夫的情感故事
  • 《聊齋》之外的鬼故事02:生是打工人,死是打工鬼,誰的鬼故事這麼缺德?
    大家好,我是書櫃君,歡迎收聽《聊齋》之外的鬼故事。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大城市打拼的上班族啊,最害怕聽到這樣的鬼故事:每逢六點下班前,冷不丁就會有一個謝了頂的禿頭鬼在你耳邊輕輕說一句,先別走,咱們臨時開個會。嘶,這種996主題的鬼故事,讓我們這些打工人不由得生出一身雞皮疙瘩。有人說了,這種日子,是不是只有死了才能解脫。哎,書櫃君勸你要謹慎,做人無從瀟灑,做鬼就能風流嗎?
  • 中國電影裡的那些「鬼」,都是怎麼消失的
    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都沒有「鬼」。鬼片,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盛極一時。它們雜糅恐怖、功夫、喜劇、文藝、愛情元素,產生了《倩女幽魂》《胭脂扣》《殭屍先生》《開心鬼》等經典之作。2003年,香港內地電影深入合作的CEPA協議籤訂,香港大導演紛紛北上拍片。根據內地規則,電影裡不能出現鬼。其實,這遠不是「鬼」消失的全部原因。
  • 淺談聊齋,連城
    淺談聊齋,連城!聊齋志異,是我國七大名著之一,當然了,不入廣為流傳的四大名著,並非是它不出名,也不是它質量不好,只是當時的受眾,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但卻廣受影視公司偏愛,由聊齋志異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可謂不多,今年上映的《美人皮》,之前由唐人公司出品的《聊齋奇女子連城》!
  • 美人皮-聊齋
    你是否還記得這句歌詞: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那個都到那心頭來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這是1987年《聊齋》系列電影的主題曲,現在聽起來依稀還記得小時候坐電視機前看聊齋的片段。
  • TVB也拍過《聊齋志異》,這幾個鬼故事,演繹經典《聊齋貳》
    香港的TVB拍出過很多風靡一時的經典電視劇,也曾拍過港版的《聊齋志異》,那就是TVB劇《聊齋貳》,這部劇一共有40集,包括幾個經典的鬼故事,道盡了人鬼狐妖仙的悲歡離合,反映了現實,每個故事寓意非常深刻,非常經典。
  • 電影《美人皮》:打通聊齋宇宙多部經典作品,貓妖和人類相愛相殺
    近兩年,圍繞《聊齋志異》改編的影視劇略有降溫。不過仍延續著強大的生命力,其中的特點在最新的改編作品《美人皮》體現得最為全面。首先,喬公子和連城互生好感,連城欽慕喬公子的才華,喬公子為其獻肉作為藥引子治病,連城父親嫌貧攀富,這些情節也基本符合原著故事。
  • 蒲松齡筆下的「美豔皮囊」,鏡頭裡的《聊齋新傳之畫皮人》
    自古以來,玄幻觀念深入人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這種古老文化是一種堅定信念,也是一種無形的束縛,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展示了神仙狐鬼精魅的千姿百態,跨人、妖、鬼、狐四界,揭露社會黑暗,批判科舉弊端,歌頌「人妖相戀」,追求美好理想。蒲松齡對狐鬼的描寫尤其注重人情味,與其它文學作品中鬼、狐奸狡詭譎,雕心鷹爪截然不同。
  • 《大夢聊齋》導演,不要再惡搞經典,請把「聊齋」二字去掉
    嬰寧的身世是狐母所生,鬼母所養。嬰寧不僅愛笑也愛花。人美心更美。》中嬰寧,嬰寧為秦氏在世時所生,秦氏死後成為鬼母,把嬰寧撫養長大。幹鐵錘為人類,自殺後魂魄誤打誤撞進入嬰寧體內。《大夢聊齋》嬰寧為妖,鬼母秦氏為了維持嬰寧的人形,母女二人不惜成為殺人惡魔。
  • 對話|鬼故事是對有缺陷的人類社會的治癒
    作為《見鬼》最早的讀者,媒體人楊健就《見鬼》裡的鬼故事以及由鬼故事拼接出的鬼世界,對有鬼君提了一些問題,有鬼君一一作答。這份跨界的答問,表達了人類世界對「治癒」的訴求,也體現了幽冥世界對現世人性與人心的洞悉。
  • 聊齋裡這些花都成精了,和書生的愛情更精彩!難怪蒲公說妖比人可愛
    小的時候,最喜歡戴著耳機,躲在被窩裡聽廣播裡的鬼故事了,一邊警惕著爸媽突然走進來,一邊又害怕萬一從床下生出了一隻手……說到鬼故事,就逃不開《聊齋》。好在聊齋中的精怪,卻不是為了嚇人而存在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八一八聊齋裡的「花姑娘」們。她們至情至性,或為報恩,或因愛情,翩然而來,愛到極致便在一起,不愛了就悄然離去毫不留戀,反倒比文中的書生官人來的更可愛。
  • 新聊齋:狠計滅鬼
    新聊齋:狠計滅鬼清朝,兩書生趕考住進破廟,一書生被女鬼所害。另一書生求饒,答應鬼的條件後離開。後來書生中進士做了縣令卻毀約,女鬼找上門來,縣令難以對付,最後用出一狠計滅掉女鬼。常德縣郊外有一座生祠,祠中供奉的雕像半毀,荒廢已久。
  • 《聊齋志異》與中國狐鬼文化
    蒲松齡對狐鬼的描寫尤其注重人情味,與其它文學作品中鬼、狐奸狡詭譎,雕心鷹爪截然不同。[1]郭沫若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可見《聊齋志異》確實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專集之最有名者」。《聊齋志異》中的狐鬼大多熱情洋溢,蔑視禮教規範,大膽追求愛情,與封建淑女背道而馳。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多形容醫術或技術高明。」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死」解釋為「人所離也」,段玉裁所注的是「形體與魂魄相離」。在《聊齋志異》當中有一些人是通過仙人、仙藥、道士、狐仙或鬼的幫助下得以起死回生。《畫皮》人與鬼有著明顯的界限,一為陽界,一為陰界,本不同交集的兩者卻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當中產生碰撞,若人被鬼所殺,人又如何起死回生?
  • 《聊齋志異》明明寫鬼,為何說其有人情味
    《聊齋志異》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在這部小說裡,作者揮灑筆墨塑造了一個個讓人毛骨悚然的"鬼"形象,或可惜或可憐亦或是可悲,這些"鬼"總能讓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自己。與其說做些寫的是另一個世界的"鬼",倒不如說是寫現世的人。
  • 《聊齋志異》:藉助幽冥幻界和鬼怪人物,鞭笞社會陰霾
    有美醜顛倒的統治權貴,有貪婪狠毒的陰司判官,有科舉考試中的卑鄙齷齪,有追求真摯美好愛情的男女,有懲惡助人的俠膽義士,有知恩圖報的情義之舉……作者的弘揚正氣之情、憤世嫉俗之意、鞭撻黑暗之怒,充溢於字裡行間。這是 《聊齋志異》富有藝術生命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