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向高敏者,我該因此而自卑嗎?
昨天的文章剛發出去,就聽到了質疑的聲音。有的朋友認為,文章在給人貼標籤,很排斥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質疑讓我不禁對這個主題更加興趣盎然起來。排斥、敵意,甚至是隱含的憤怒,恰恰意味著「內向高敏感」這種人格特徵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多麼的負面和糟糕。其實,我們排斥、憤怒的指向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我們之前不是反覆提到過焦慮症康復的近端和遠端問題嗎?像人格特徵這類話題很顯然是屬於遠端的問題,而觸碰這類問題常常會令人不那麼愉快。如果您還沒有準備好,我建議您可以晚點再關注這類話題。
我之前認為自己「性格不好」,很不喜歡自己的性格,甚至為此而自卑。我曾經很羨慕那些性格外向、善於交際的人。「為什麼我不能和他們一樣呢?」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這篇文章正適合你看。
1
記得普通心理學的第一課,就講了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前者為知情意行等心理過程,後者即人的個性傾向和心理特徵。
是人格構成了我們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獨特模式,也只有個人的知識、情感與行為所構成的生命全體,才能夠掌握和經驗真實。
可是內向高敏感到底有什麼不好的呢?你可能會回答,「太敏感的人通常不容易快樂。」乍一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可是只要我們稍微動腦子想想,這種看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在微信公眾號仙朵拉心理能量站有更多的介紹。
相對於內向高敏者,外向活躍者具有較高的多巴胺水平。那麼多巴胺分泌旺盛就更容易體驗到幸福嘍?如果你認為幸福等於興奮,那也許你是對的。內向高敏者確實很少表現出亢奮狀態。不過真相是,幸福和快樂不僅是歡呼雀躍的狀態,也遠比單純的興奮狀態複雜的多。
手捧熱氣騰騰的現磨咖啡,抱著一本喜歡的書,懶洋洋地癱在咖啡店落地窗旁的皮沙發上,和那些被兄弟姐妹們前呼後擁、興奮不已的外向者相比,我們是更不幸還是更幸運?
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又有誰,能早上高高興興地醒來,興高採烈地過完一整天,晚上又能恬靜入睡?天天如此,周而復始?如果你認識這樣的人,請你介紹給我好不好?
我們不總是幸福的,這是個事實。人人如此。
有沒有這種可能,當我們對自己說「內向敏感的人不容易快樂。」這句話時,其實想表達的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善用自己的內向敏感獲得快樂和幸福感。」
2
這樣一來,問題就明朗了。你其實不是討厭自己是個內向高敏者,而是想和別人一樣快樂生活。你只想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不是嗎?
其實,人類再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早在2300年前,亞里斯多德就著書探討過這個問題。亞里斯多德很早就告訴我們:合適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行為,是讓我們真正幸福的方法。那麼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行為?他給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亞里斯多德的幸福生活指南:
1、做事將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利用起來。
2、為自己設立目標。不僅設定再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層面上,還要有更大的意義,比如能夠幫助或成就他人。
3、做對你來說好的、正確的、有價值的事。
4、請你自己決定什麼事對你來說是好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自由資源,但是要自己負責。
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特爾曼追蹤研究。研究者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劉易斯.特爾曼,有著內向高敏者堅韌不拔的優點。他對加利福尼亞州1500位生於1910年的天才兒童進行了長達35年的跟蹤研究,在他去世之後,其他科學家又將研究繼續了下去。
在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長久幸福的人生和個性有關係嗎?」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們在著手研究了特爾曼的大量數據後發現,研究結果遠比一個「有」字要負責。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在微信公眾號仙朵拉心理能量站有更多的介紹。
心理學家們發現,能夠讓一個人獲得長久幸福的個性是---認真負責的態度。
我覺得作為內向高敏者來說,簡直可以開個狂歡排隊了。我們不就是認真負責的人嗎?從小到大,所有的人對我的評價首先就是「認真負責」。
當然,一個研究結果並不能代表一切。但我們至少可以鬆一口氣了,內向高敏者,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相反,每個內向高敏者都有可能是一個寶藏男孩或女孩哦!敏感的特質不會阻礙我們活的快樂自由。我們需要做的也僅僅是在現有的個性基礎上做出適當的調適。
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探討---內向高敏者該怎樣調整自己才能過得得敏感而自在。
用自己的方式走安靜的路吧,世界因你而更加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