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幾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進行過幾個試驗,相信大家也都略有耳聞,溫水煮青蛙。把一隻青蛙放到盛有沸水的鍋裡,它會瞬間跳出來。如果把它放到冷水的鍋裡,再慢慢加熱,等到它覺得忍受不了水的溫度決意跳出時,自己已經無法動彈了。現在很多人可能會質疑這個實驗,但如果加溫的速度真的滿,那麼就會真的有這樣的情況。
這個實驗的方法運用到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是層層剝筍,步步緊逼。有的人為了讓他人能接受自己的意見,往往會在最開始的時候問一些看似跟主題無關的話,被問的人就往往也就會很不在意的回答。所以到了最後,當被問的人突然意識到問話的人話裡有話的時候,他就已經被對方的話跟著走了。這也就像之前在抖音中,有些人一直說是是是,而到最後,提問者問他是不是豬的時候,他的回答也是「是」,所以鬧出了笑話。而在古的時候也有類似這樣的事情:
有一天,孟子覺得齊宣王有些作為並不能與一個好國君相稱,於是對齊宣王說:「假如你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齊宣王不知道孟子的用意,於是非常乾脆地回答說:「和他絕交!"而後孟子又問:」軍隊的將領不能帶領好軍隊,應該怎麼辦?「齊宣王也覺得問題太簡單了,於是以更好堅定的口氣回答:」撤掉他!「孟子終於問到:」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國家治理不好,應該撤換國君。
說服別人是要講究技巧的,如果孟子一開始就提出三個問題,齊王可能非但不會改,反而會加罪與他,這就有些得不償失。層層的解析,由淺入深不但可以在最開始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還可以顧忌對方的接受程度,慢慢地將對方「吃進」。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很多時候也是要用到這個心理,如果我們是在做銷售的時候,我們直接說好貨不便宜,便宜就不一定是好貨了。那麼相信買家直接轉身就走,而如果我們是一步步的從好貨一直介紹到尾貨,價格也都是不同檔次了。在最後的時候我們在說,一個價位一個檔次的貨,那麼很多顧客也就會理解了。這個在公司的管理人也是十分有用的,好的管理者在對自己的下屬說話的時候不會很直接,有的時候太直接會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嚴重點直接影響效率。所以就算有的時候下屬員工做得不好,那麼好的管理者就會用其他事情來提醒他,而不是直接的說出來,這既保住了他的尊嚴,給了他面子。而他知道後就會發自內心的感謝,並且做出改變,而如果不改,那這樣的員工就可以請他離開了。但如果你直接是講他,那麼他的情緒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嚴重就更直接影響他對工作對團隊的忠心度間接的影響凝聚力。
並且在為人上,我們也要一步步來,就像一步步說服別人一樣。說現實點,就比方說在生活裡對自己孩子的教導,很多小夫妻在對自己孩子教導的時候,會發現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的。自己怎麼講他都不聽,打也不長記性,只知道一味的哭。所以到最後父母就懶得說了,錯誤也就陪伴這孩子到大了,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就是錯誤的。而我們在一些事上慢慢的引導自己的孩子,那就不一樣了,可能在下次孩子還會犯錯,但是在引導一次,那麼孩子勢必會有印象,而後加以改正。而和自己的朋友相處的時候也是一樣,有時候話太過的直接就會傷到對方。就例如在人多的時候直接指責別人,這就會直接影響之間的關係,也會傷到對方的自尊。
所以現在為什麼說很多書中的知識雖然很重要,但還不如社會實踐要來的更加有用,因為這些東西很多要在社會實踐才能體會的到。在和自己的員工又或者和上司、朋友相處的時候,有時候說法的方式也就決定了你這個人的身份。馬云為什麼很成功,和他的努力是離不開,但是很多佩服的是他這一張嘴巴。他說很多話也不會很直接,都是委婉或者借著另一件事情來說明出來。所以很多人在和馬雲談生意的時候,思想都馬雲給圈住了,按照馬雲說的走,就這樣走著走著就忘記了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了,吃虧了也都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