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永遠的哈羅德·范因斯坦

2021-01-10 蜂鳥網

  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永遠的哈羅德·范因斯坦


Mr. Feinstein in 2001. Judith Thompson

  6月20日,紐約街頭攝影先驅及受人敬重的攝影師哈羅德·范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

  範因斯坦1931年生於紐約科尼島(Coney Island),父母是猶太移民。15歲時,他跟鄰居借了臺祿來福來相機(Rolleiflex)開始記錄 科尼島上人們的生活。範因斯坦在少年時便確信自己將成為一名藝術家,因此他16歲時離開學校,17歲時成為攝影聯盟最年輕的成員。19歲時,範因斯坦的早期贊助人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買下他的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收藏,成為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攝影師。 

  範因斯坦在自成一家之前,跟隨著名的紀實攝影師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為史密斯的專集《匹茲堡》做了大量排版工作。史密斯談到範因斯坦的作品時說:「他是一位非常罕見的攝影師,他總是將我們熟悉的事物用驚豔的視角、震撼及誠實的方式呈現出來,我被深深打動。」

  作為地地道道的科尼島人, 1950年代他拍攝的科尼島生活黑白系列確立了他作為記錄美國生活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的地位。1958年,範因斯坦在美國攝影年會上曾講述他的哲學:「當你快被你面前的情境壓垮的時候,當你為你所見屏住呼吸的時候,快按快門。這不是因為你懼怕鏡頭中的尖銳,而是因為你有勇氣面對你生活中甜蜜的傷痛。」直至今日,範因斯坦也仍是人們熱愛的攝影大師。 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廣泛地出版、展覽和收藏,他也因此成為少數幾位大師級的教授之一。他珍惜每一時刻的寶貴,也鼓勵所有人對日常生活之美說「是」。哪怕面對生活中最小細節他也飽含敬畏之情。

  範因斯坦不僅自己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所開辦的攝影講習班也幫助很多人提升專業素質、實現了成為 攝影師的夢想。到本世紀初,作為一位眾所周 知的受人敬重的獨立講師,他在40年的執教生涯中創辦的傳奇般的攝影工作坊(大部分在他的曼哈頓工作室進行)和藝術學院的課程,被證明對當時那些有志向的 攝影師包括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肯·黑曼(Ken Heyman)、瑪麗埃特·帕斯·艾倫(Mariette Pathy Allen) 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也影響了他們的視野和風格。

  1990年,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舉辦了範因斯坦個展,著名的美國攝影批評家和作家A.D  柯曼(A.D. Coleman)寫道:「(這些作品)富有人 文關懷、迷人,幾乎是侵入性的……他對人們充滿愛,毫無雜念地希望看到他們開心,他喜歡接近他們,將他們的物理存在變成可觸的、情緒微妙的照片,使得觀眾 陷入那個他的『主體們』所佔據的可感的物質世界。」

 

  2010年春,北京see+ gallery為了向兩位美國殿堂級攝影大師溫·布洛克(Wynn Bullock)與哈羅德·范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致敬,舉辦了他們的聯展。策展人A.D  柯曼(A.D. Coleman)再次為其撰文,「無論你信奉神學還是達爾文進化論,範因斯坦用他的作品提醒著人們『我們所擁有的生活』的美妙。範因斯坦讓人懷著甜蜜的謙卑的心重回世界,意義得以彰顯。這是他偉大的天賦。」

相關焦點

  • 從天才神童到攝影大師,哈羅德·范因斯的傳奇一生
    哈羅德·范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 1931年-2015年薄霧牧場中的馬哈羅德·范因斯坦生於紐約布魯克林,是攝影界公認的神童。或許15歲我們都還算個不懂事的小屁孩兒,但範因斯坦在這個年紀已開始職業攝影。
  • 葛爾-哈羅德重新出發 客串《啦啦小野貓》
    CW電視臺的秋季新劇《啦啦小野貓》(Hellcats),以美國孟菲斯Lancer大學的啦啦隊文化和生活為主題。女主角Marti為了得到獎學金的資助,無奈之下申請加入啦啦隊,而她的動機遭到了法學系教授的懷疑,Marti即將接受這位教授的考驗。
  • 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逝世,14年前,我們曾專訪他談《西方正典》
    據美聯社消息,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於美國時間10月14日在紐哈芬家中去世,享年89歲。 哈羅德·布魯姆:對西半球來說它的靈魂人物只能是惠特曼,雖然我是馬克·吐溫的一個熱烈崇拜者。
  • 最後的維京武士:挪威國王「無情者」哈羅德的傳奇一生
    不同於自己的父親,哈羅德明顯繼承了母親阿斯塔剛烈無畏的脾性,他從小就狂野不羈、野心勃勃,而且非常崇拜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哥哥奧拉夫·哈爾拉德松。古代的維京人以勃勃野心著稱於世哥哥奧拉夫比他年長許多,是一位偉大的戰士,正在為奪回挪威王位而四處徵戰。當時的挪威正處於丹麥國王"八字鬍"斯韋恩的霸權體系之下,由異邦徵服者所扶持的幾位傀儡領主代為統治。
  • 「惡魔」之選 哈羅德·布魯姆眼中最好的 12 位美國作家
    「愛默生可能並不是『美式崇高』的發明者,但他卻永遠擁有它。他略帶諷刺地觀察道,你並不會借著燭光去看日出……離他的年代越遠,人們就很容易忘記他可以在這件事上做到多麼極致。」她有她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如何通向真理,她擁有她的藝術,唯恐毀壞了真理。她的真理就是「毀壞」本身。餘下的是沉默。」3.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 哈羅德·布魯姆:讀書前,先清除掉你頭腦裡的那些「價值」和陳詞濫調!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一聽就是文化人兒。大家好,這裡是書評君最新推出的音頻薦書欄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見」。每周一至周四,我們在這裡為你推薦好書。第44期要推薦的,是哈羅德·布魯姆的《如何讀,為什麼讀》。哈羅德·布魯姆是當代最重要的批評家之一,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紐哈芬的醫院去世,眾多媒體發布了相關報導。
  • 欲望與靈魂救贖:我們是我們所擁有事物的奴隸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在路上,美國作家凱魯亞克的一本《在路上》,誘惑了很多人上路,那麼你究竟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永遠在路上?在路上對我來說,不是指一條路走到黑,而是指不斷重建自己的人生,永遠在去往新生活的路上。「開闊人生,無畏前行」。 「開闊人生,無畏前行」。我理解的「開闊人生」是一種眼光。
  • 殺害200逾人,卻被稱為「天使」——解密哈羅德.希普曼
    然而幾十年前的英國,卻出現了一位違背醫德,成為連環殺人狂的醫生——哈羅德.希普曼(Harold Shipman)。1998年,英國曼徹斯特海德鎮前鎮長的遺孀,81歲的格蘭迪突然在自己的居所中病逝。遺囑中寫到,格蘭迪女士將自己所有的房產(估值高達80萬英鎊)全部自願捐贈給自己的私人醫生哈羅德.希普曼!?這份遺囑的籤署日期正是格蘭迪女士去世的當天。
  • 不必羨慕別人的生活,你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其實,我們或許都曾經或多或少有過這些短暫的埋怨,但是我想說的是:「相比那些你羨慕的生活,你所擁有的才是最好的。」「擁有」是世間最美好的詞有人曾經問過一個問題,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有人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我卻恰恰覺得,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就是我所擁有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我擁有的東西才是屬於我的。
  • 哈羅德強行拘禁威脅無辜華人,當事人憤怒維權!海外面對欺辱,不能沉默!
    事後,受害者表示自己受到了精神損傷,哈羅德卻沒有打算追究當事員工的責任。「我感覺他們是感覺我們好欺負,不會去投訴,以為讓我們走了就完事兒了。」當事人表示,發現攔錯人後,哈羅德的工作人員並沒有道歉,依舊態度惡劣,直接說了句「我們搞錯了」就讓兩位受害者走了。
  • 哈羅德·布魯姆 | 安妮·卡森(1950- )
    卡森是一位崇高派詩人,從她在《泡沫》集「隨筆狂想曲」中所復興的那種意義上說。朗吉努斯這一文學批評的真正源頭成為她的靈感來源,因為他的崇高由引語,普魯塔克與愛默生所謂的「光澤」構成。這些對我們而言像火山噴發,而卡森顯然酷愛活火山,朗吉努斯想必也是。
  • 今年迄今最強風暴出現:超強「哈羅德」襲擊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
    近幾天,南半球熱帶氣旋「哈羅德」迅猛發展。北京時間4月5日夜間,它出現明顯的風眼,隨後登陸萬那杜最大島嶼--聖埃斯皮裡圖島;經過登陸後的短暫減弱,哈羅德再度迅猛增強,帶著更加清晰的風眼襲擊了該國的另一個島嶼--彭特科斯特島。
  • 最大風速135Kt,超17級風暴哈羅德再增強,或登陸2次,大暴雨升級
    到了6日,雙風暴更是大變,埃榮佐風力大暴跌,7級熱帶低壓的它直接被官方機構撤編了,如今海上僅剩一個風暴 哈羅德,從此也開始了接連大爆發的過程。5日晚間, 哈羅德升級為16級超強颱風。
  • 哈羅德·布魯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對前驅作品的強力誤讀
    哈羅德·布魯姆: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對前驅作品的強力誤讀 2019-10-16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再見,嘴唇》我們的故事永遠都講不完
    當我們生活在當下,重複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偶爾擠出來一點點時間讀一兩本書,讀過之後的感到非常的平庸——什麼嘛,不過如此而已,我早就猜到了啊!顯然,你又虛度了光陰。相似的主題,相似的結論,相似的反抗,相似的遣詞造句,活了快三十年,這些東西早就看厭了吧。維根斯坦也好,海德格爾也好,那些更加後現代的哲學家也好,他們對哲學本身的質疑和批判也根本不是什麼新東西了。
  • 哈羅德·布魯姆:神的遊戲
    哈羅德·布魯姆逝世了,享年89歲(1930.07.11-2019.10.14)。我理解這句話是「讀書是為了獲得論據然後去在現實生活進行實用主義的變現嗎」。當然不是。讀書於我只是為了感知,和我聽披頭四、鮑勃·迪倫一樣,「美學力量」是一個看起來笨拙很書呆子很上綱上線但其實這又是一種無差別的打擊力量。在彌爾頓的世界裡,我確認自己並未完全地、但至少一窺這種力量。
  • 電影《奇幻人生》:當現實中普通人的生活與小說主角重合
    她不知道,筆下的那個男主角,和現實生活的哈羅德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劇情,將一一在他身上應驗。當哈羅德知道,艾芙正在設計主角最後的死亡方式時,找到了她,兩人就這樣奇蹟般的見面。哈羅德當然不想死,但那部小說十分出色。哈羅德看後,覺得可以死得其所獲得生命的價值時,他再也沒有驚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這一切。他的選擇讓作家開始了新的頓悟,故事也隨之峰迴路轉。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全三冊],(英)魏根深著,侯旭東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據說頗獲好評(說不定惡評也有,不過我沒有看到或聽到),近日適逢「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以下簡稱「批評集」)全套六卷出齊,乃決定再作馮婦,為這套書寫一篇審讀報告——因為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2019)一直是筆者特別喜歡的文學評論家。
  • 《7號房的禮物》願你永遠被溫暖包圍,珍惜所擁有的愛
    ,死亡的遺憾讓我們潸然淚下。生活中我們擁有的更多的是平平淡淡,潤物細無聲的愛,而正是在這樣的愛的包圍下,我們才能夠無憂無慮地長大。父愛無聲,父親們總是用笨拙的方式去表達對我們的愛。儘管有時我們會忽略,會不理解他們愛的表達,可他們依然會毫無保留地為我們付出,所以請珍惜身邊愛你的人,珍惜身邊的愛。
  • 奧普拉金球獎演講:「說出真相,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強大的工具」
    為了幫助那些忍受多年欺凌和侮辱的女性,奧普拉在演講時說:「我堅信,你們說出的真相是我們所擁有最強大的工具。」 我們也知道,是他們對於揭開絕對真相的近乎貪婪的執著,阻止了我們對腐敗,不公正,受害者,秘密和謊言視而不見。此刻,當我們嘗試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中尋找方向,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珍視媒體。我確信,說出真相,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強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