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永遠的哈羅德·范因斯坦
Mr. Feinstein in 2001. Judith Thompson
6月20日,紐約街頭攝影先驅及受人敬重的攝影師哈羅德·范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
範因斯坦1931年生於紐約科尼島(Coney Island),父母是猶太移民。15歲時,他跟鄰居借了臺祿來福來相機(Rolleiflex)開始記錄 科尼島上人們的生活。範因斯坦在少年時便確信自己將成為一名藝術家,因此他16歲時離開學校,17歲時成為攝影聯盟最年輕的成員。19歲時,範因斯坦的早期贊助人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買下他的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永久收藏,成為獲此殊榮的最年輕的攝影師。
範因斯坦在自成一家之前,跟隨著名的紀實攝影師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工作了一段時間,他為史密斯的專集《匹茲堡》做了大量排版工作。史密斯談到範因斯坦的作品時說:「他是一位非常罕見的攝影師,他總是將我們熟悉的事物用驚豔的視角、震撼及誠實的方式呈現出來,我被深深打動。」
作為地地道道的科尼島人, 1950年代他拍攝的科尼島生活黑白系列確立了他作為記錄美國生活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的地位。1958年,範因斯坦在美國攝影年會上曾講述他的哲學:「當你快被你面前的情境壓垮的時候,當你為你所見屏住呼吸的時候,快按快門。這不是因為你懼怕鏡頭中的尖銳,而是因為你有勇氣面對你生活中甜蜜的傷痛。」直至今日,範因斯坦也仍是人們熱愛的攝影大師。 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廣泛地出版、展覽和收藏,他也因此成為少數幾位大師級的教授之一。他珍惜每一時刻的寶貴,也鼓勵所有人對日常生活之美說「是」。哪怕面對生活中最小細節他也飽含敬畏之情。
範因斯坦不僅自己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所開辦的攝影講習班也幫助很多人提升專業素質、實現了成為 攝影師的夢想。到本世紀初,作為一位眾所周 知的受人敬重的獨立講師,他在40年的執教生涯中創辦的傳奇般的攝影工作坊(大部分在他的曼哈頓工作室進行)和藝術學院的課程,被證明對當時那些有志向的 攝影師包括瑪麗·艾倫·馬克(Mary Ellen Mark)、肯·黑曼(Ken Heyman)、瑪麗埃特·帕斯·艾倫(Mariette Pathy Allen) 等,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也影響了他們的視野和風格。
1990年,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舉辦了範因斯坦個展,著名的美國攝影批評家和作家A.D 柯曼(A.D. Coleman)寫道:「(這些作品)富有人 文關懷、迷人,幾乎是侵入性的……他對人們充滿愛,毫無雜念地希望看到他們開心,他喜歡接近他們,將他們的物理存在變成可觸的、情緒微妙的照片,使得觀眾 陷入那個他的『主體們』所佔據的可感的物質世界。」
2010年春,北京see+ gallery為了向兩位美國殿堂級攝影大師溫·布洛克(Wynn Bullock)與哈羅德·范因斯坦(Harold Feinstein)致敬,舉辦了他們的聯展。策展人A.D 柯曼(A.D. Coleman)再次為其撰文,「無論你信奉神學還是達爾文進化論,範因斯坦用他的作品提醒著人們『我們所擁有的生活』的美妙。範因斯坦讓人懷著甜蜜的謙卑的心重回世界,意義得以彰顯。這是他偉大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