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還是事業
這是一個問題
在18世紀的俄國,有那麼一個少女,她懷揣著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進入俄國皇宮,成為皇儲的妻子,並且在18年後一舉成為與彼得大帝齊名的女皇,她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而她的故事被改編成了
《凱薩琳大帝》。凱薩琳(艾麗·范寧飾)本是德國貴族,與彼特三世(尼古拉斯·霍爾特飾)定下婚約後前往俄國。作為一名十六歲的少女,她滿心是對愛情的嚮往,對婚姻的憧憬,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她熱愛詩歌與科學,她贈予彼特一枝雲杉枝,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婚姻的美好期望。然而,彼特不懂。結婚不久,彼特的不尊重,外室的囂張,夫人們的孤立,一樁一件都讓這個年輕的少女意識到了,俄國不是她想像中的那樣,滿身的熱情被澆滅。她嘗試逃跑,未果。既然沒辦法離開,那麼她得嘗試著適應,她得成為一個俄國人。凱薩琳一點點學習俄國宮廷的生活,少女的稜角慢慢被磨平。當她得知自己的丈夫希望皇后開心於是給她送了個情人後,她已經可以微笑著敷衍自己愚蠢驕縱的丈夫和那些無所事事整天八卦的貴族夫人。但是,少女的天性始終在那,情人裡奧的幽默風趣善解人意抓住了她的心,她將自己的天真幼稚和一腔愛意都給了裡奧。可她是凱薩琳,未來的凱薩琳大帝,她不會只知情愛,她拉攏了自己的女僕、官員奧羅,她在謀劃一場政變。俄國已經病入膏肓,她相信接受過先進思想的自己會做得比彼特更好,她堅信自己就是那個能拯救俄國的人。勢單力薄的凱薩琳還在宮廷中周旋,彼特情婦的丈夫卻受不了兩人行為對他的侮辱,利用彼特對他的信任給彼特下了毒。彼特很快倒下,如果彼特死了,凱薩琳就是第一繼承人。巨大的喜悅衝昏了凱薩琳的頭腦,她精心準備了權力交接會議上的演講稿,開始規劃自己成為皇帝後的政策。可她還是太年輕,想法過於理想化,面對大臣的問題和質疑很快就潰不成軍。
凱薩琳意識到自己還不過成熟,她沒有辦法鎮住一眾大臣。在不了解俄國狀況的情況下,她做的一切規劃都是不合實際的。她開始祈禱彼特甦醒,她阻止了女僕對彼特的刺殺,她在為自己爭取時間。彼特最終還是醒來了,他終結了這一場關於權力的鬧劇。死裡逃生的彼特有了改變的想法,凱薩琳趁機向他灌輸科學與藝術的魅力。
隨著兩人關係的親近,凱薩琳獲得了更多的權力,她一點點誘導彼特對俄國進行改變。凱薩琳在逐漸成長,她褪去一身稚氣,變得睿智穩重,她促成了俄國與瑞典的談判,贏得貴族的支持,把將軍收入麾下。當然了,還有彼特的愛意。
因為嫉妒,在凱薩琳生日的那天,彼特抓住了她的情人裡奧,卻正好撞上了凱薩琳刺殺他的日子。凱薩琳刺殺失敗,彼特因為對她的愛和她腹中胎兒選擇不殺她,然而凱薩琳不放棄地妄圖說服彼特退位,她依然發動士兵,夫妻二人劍拔弩張。
彼特威脅凱薩琳,如若她不停手,他將會砍下裡奧的頭顱。面對愛人和俄國之間的抉擇,凱薩琳悲痛萬分,可她要是為了裡奧一人的性命而放棄多日籌劃,那無異於白白犧牲追隨自己的人,日後將不會有人願意投入自己麾下,彼特也牢牢抓住了她的把柄,那麼她掌權這件事就沒有任何可能性。
最終,她向自己的愛情告別,頭也不回地向自己的部下發出號令。第一季的內容就到此為止,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去看。
個人認為,這部劇的亮點:一是演員演技一流;二是其歷史意義,對歷史的真實寫照;三則是我很喜歡整部劇的拍攝風格,其對光線的掌握,每一幀畫面的情調,都做得非常細緻。
都說,《凱薩琳大帝》這部劇是披著歷史劇外衣的喜劇。誠然,劇中人物誇張的表演,粗鄙的語言和清奇的腦迴路有資格引人發笑,可是如果僅僅將其當作一部喜劇似乎將它的立意下降了許多。從劇中零散的片段和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我們可以窺視到當時俄國貴族階級的奢靡荒淫、自私無恥;士兵馬革裹屍為祖國獻出生命卻得不到一點榮譽,沒有人在乎他們的犧牲;而婦女不被允許讀書學習,整日只知哪頂帽子最好看、各家的風流韻事。在啟蒙運動盛行的時代,對於科學毫無興趣甚至牴觸的俄國,便顯得格外蒙昧落後,女主一開始對於俄國的逃離想法似乎更加容易理解了。
艾麗的演技還是很好的,將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對科學藝術的渴望、對陌生環境以及不友好的人事的無措演繹得淋漓盡致。或許是對這個角色的期望值太高,本人對於女主耽於愛情的不理智行為深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感情。可是她的這種行為與她少女的身份是符合的,她短短幾個月的成長終究無法與歷史上的那位大帝相比,再者影視需要其藝術性,
越是強調女主對於愛情的珍視,最後失去的一瞬間便越是震動人心。
無論如何適應俄國皇宮的生活,凱薩琳依然是那個凱薩琳,她可以為了僕人,為了士兵的生命不管不顧一股腦地與彼特爭辯,哪怕在別人眼裡她就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奇葩,生命,是她一直以來都在保護的東西,她相信人人平等,她不會因為愛惜羽毛而選擇冷眼旁觀。她始終有一顆純潔的心靈。最後一集,她因為無法在泰戈爾面前殺人而延遲了刺殺彼特的計劃。這個做法看起來很幼稚,但也反映出她內心的想法。泰戈爾傳播著真理,他就是她眼中的神。
凱薩琳另一個讓我敬佩的點就是,她有
大局觀,她的格局是整個俄國,她想要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權力。
這一點可以從她的女僕與她的對比看出。女僕是凱薩琳第一個追隨者,她有勇氣,有謀略,深得凱薩琳信任,可她為凱薩琳做事的目的僅僅就是想恢復夫人的身份,她想要復仇。所以她才會在彼特中毒這一敏感時期選擇去刺殺彼特,幸而被凱薩琳阻止。大結局的時候,女僕似乎總在壞事,因為主教是她的表親,她阻止奧洛對主教的刺殺,陷其於不利,並且聽從主教的蠱惑向彼特坦白凱薩琳的計劃,並且鬧脾氣不向凱薩琳的部下傳遞信息。仔細想想,女僕最在乎的就是主教,那是她的親人,她做出一切行為都是在氣頭上,似乎可以理解,但是也可以看出她的短視。而凱薩琳,再艱難也放下了自己的私人情感,以大局為重。他毫無疑問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但是,三觀跟著五官走啊。多看幾集就會發現,彼特只是一個缺愛的孩子。他滿心滿眼的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像自己父親那樣偉大的人,他希望別人可以愛自己,就是這樣而已。從隻言片語可以知道,他的母親不是一個溫柔的人,或許並沒有辦法滿足彼特對於愛的需求,對於彼特的教導也並不完美。他對愛的渴望,使得他愛上凱薩琳後對她幾乎百依百順,甚至因為她懷了孩子而放棄了殺她的想法,一切都有了解釋。他驕縱,又有點可憐,他僅剩的親人,他的姨媽,對於他的愛護也不過是因為他是皇室血脈而已。從始至終都沒有一個人真正愛他,這就是一個年輕的皇帝面前的荒瘠。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以凱薩琳的一句話結尾。
「我可以改變世界,我相信。」
葉卡捷琳娜二世確實改變了俄國的天空。
要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這個世界的軌跡也會因為我們而有所不同。
(如果有對投稿書籍影視類的作者們注意啦。書籍影視篇我們之前的內容設定是:
推薦對象+內容劇情概要+個人評價/感悟➕以某一個社會性的點或者是它的主旨為中心的,去寫一些深入的論述,帶有強說服力的論據。文章其實我們並沒有硬性規定要什麼什麼格式。但一篇好文章應是段落分明。其實書籍影視類比較難過稿就是因為它其實是
兩個part的結合:推薦書籍/影視➕社會性小論文。字數相應的應當在2000+。所以稿費也相對較高。知道大家都想挑戰,但真的是需要認真思考去寫的哦。切記不能過多複製黏貼甚至是抄襲盜用!)
這一篇《凱薩琳大帝》相對眾多書籍影視投稿較為完善,也有可以進一步提升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閱讀,多多思考,每天都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