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購買紫砂壺,都是奔著全手工去的,但如今紫砂壺水深得很,不是全手工也能吹成全手工。所以我們想買一把全手工壺,自己識別判斷最靠譜。民間鑑別全手工壺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三點一線」,看泥料、看做工等等,其中還有一個「泥凳紋」,今天自觀堂專門說說這個「泥凳紋」,看看它是否真能分辨全手工壺!
首先,我們認識一下「泥凳紋」。在紫砂壺初創時期,中國的建築主要材料就是木材,房子用木頭做,家具用木頭做,匠人們製作紫砂壺的桌子也是木頭做的。所以自明清起,做壺的泥凳,用的材料都是勢大力沉的木頭大料。
木頭不僅結實耐用,還有一定的吸水性,泥片和空氣接觸部分,水分通過空氣帶走,和泥凳接觸部分,水分通過泥凳吸走,所以泥片的乾濕度要更加均勻一致。
而「泥凳紋」的形成,主要是紫砂壺製作的一個步驟造成的,那就是拍打泥片。泥條平鋪在桌上,用工具捶打泥條,而泥條另一面由於壓力施加與泥凳緊密貼合,泥凳紋便保留了下來,燒制完成後依然清晰可見。所以看到一把壺壺內有泥凳紋,便判定它是全手工紫砂壺。
而半手工紫砂壺,泥條與全手工一樣需要拍打,後將泥片套入模具,然後用手或工具伸入模具內部,讓泥片受力緊貼石膏模具成型,所以泥凳紋會被全部推掉。所以很多人都以這一標準來判斷全手工紫砂壺,但這種方法並不絕對。
因為到了80年代以後,泥凳的材料變得可多了,有大理石的、有水泥的、有上漆木料的、有塑料的。這些材料的優點在於易於清洗,做壺不可能一直用一種泥料,如果更換泥料,需要把泥凳清洗乾淨,如果清洗不乾淨,就會造成花泥。正是因為這些材料的泥凳便於清理,更討人喜愛,那麼,你現在還覺得沒有泥凳紋,就不是全手工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