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用戶U兔的影評,原標題為《老炮兒不是大俠,城市不是江湖》
最近剛看完幾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陸電影,感慨了一下現在院線的大熒幕上「都找不出個普通人家兒」了——電影院演的城市人不是中產階級的非富即貴,就是拿「屌絲」身份出醜自嘲。以前還能看到葛優啃黃瓜、王志文往暖瓶裡灌開水、陳佩斯放鴿子,現在基本除了青春片裡的懷舊符號外根本看不到正常的都市生活了。電影裡所謂的城市生活帶著一股忸怩的小氣,無非是逛街喝咖啡談戀愛,出現最多的場景是吃飯吃飯吃飯。這點兒想像力和觀察力也太寒磣那些編劇們了。
《老炮兒》終於有了點當代都市生活的樣子,溜個冰、遛個鳥、開個小賣部、蹬個破三輪兒、早餐蹲坐小馬紮上豆漿油條煎餅果子,平時碰面有的沒的插科打諢。這些事兒不難表現,也沒什麼新鮮,但是現在看不著了,因為沒有適合這樣表現普通人的都市生活的故事題材了。
老炮讓我看到了當代電影少有的都市感,事兒真假不論,表現的生活是活的。我們看到的,就是北京的胡同、大街、天橋、夜景,北京的男人女人,但那又不僅是北京,也有很多北方城市的縮影。
這片兒也很難得保留了比較地道的北京話,括號裡帶了注釋,但有些也有局限,還得靠自己理解。其實正兒八經的京片子不是一般人聽得懂的,北京人能侃,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有次和朋友吃滷煮,旁邊一桌子四個北京老爺們兒,說話聲音極大,鬧哄哄語速快,我們一頓飯下來連他們聊天的中心思想都概括不出。而且就我經歷,有些人平日生活裡說起話比電影裡演得髒字兒還多,甚至那些「他媽的」有時並不帶太多的感情色彩,只是單純的口頭語兒,或者可以這樣說,只是用這些詞兒來表明一種態度而不是某種心情。國外電影裡整天「發king發king」得,而且什麼身份的人動不動都說,這不還照樣引進放給我們看,只是字幕不翻譯而已。能在電影院聽到電影裡這麼多本土「髒話」,真是讓人挺開心的。
老炮兒裡有人情味兒
這片兒最起碼是讓人向善學好的。馮小剛演的六爺可不是什麼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六爺在著急籌錢四處碰壁的時候,仍然給路邊乞討女孩200元巨款,不是因為他是捨己為人的「雷鋒」,他沒那麼高尚;也不是為自己積德消災,他沒那麼虛偽,要不然後來他自己都不會連這事兒都記不得——他不過就是見不得事兒而已,見到了,就得幫。為燈罩搶三輪車和城管在那兒跟阿凡提一樣的論理,不是他有多大本事,那是他兄弟,再慫也不能被人家在自家地界兒這麼欺負。讓年輕人懂禮貌、讓陌生人會問路會叫人,這難道不是最基本的常理兒,這都覺得人家裝B那還真是挺可悲的。六爺的老夥伴兒各行各業都有,有出息的有落魄的,他們也都算不上什麼「好人」,他們只是「普通人」而已。
北野武的電影裡很多這樣的壞大叔,在一些韓國電影裡也有,我們都能欣然接受甚至喜愛有加,但是這樣的人物在大陸電影裡還是個異類,我們卻要拿所謂的公共道德去考量他的價值觀對還是不對,這事兒本來就挺黑色幽默的。
《老炮兒》想得挺多的
看很多影片的時候我都會想到一個詞兒:「一廂情願」。看著劇情發展時常替片中的人急得慌:「為什麼非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我都想到了編劇居然刻意想不到。」戲劇衝突不是靠編劇的一廂情願就能起得來的。硬扯出來的矛盾只會讓人感到尷尬。《老炮兒》的故事夠複雜,一波三折,每一段戲按照我們常人理解其實都有自己的解決方式。影片沒有迴避,而是對那些可能性都有多多少少的交代,這就說明編劇想到了你能想到的,所以就要給大家一個「為什麼不那樣做」的解釋。至於最後人物到底怎麼做的是人家的選擇。當然也要符合人物性格的選擇才會有說服力。比如,兒子被綁,雖然當爹的不佔理兒但也可以報警嘛,許晴把這個點子提出來了,但是六爺有他自己的處理方式。以他的個性他也應該會那樣處理。所以我們理解了他,否則沒什麼交代就按照片子裡的作為來說他就是耍潑逞能使性子了。
現在人沒什麼榮譽感,很奇怪,吃飽了喝足了,精神追求啥的也有了,卻沒有榮譽感,可能是不想捍衛什麼了,自己過好自己那點兒小日子夠不容易了,自然不需要這種感覺。這大概也造成了六爺說的「這年頭大家都愛躲事兒」。其實人是非常複雜的,做任何一件事兒可能都是多方面的動機,也不是單一心態造成。所謂這個感那個感往往會混合在一起裹挾著一個人,促使他做出最終的選擇。最後六爺給反派背後捅刀的事兒並不離譜。按常理,小老百姓動不了巨貪,也不敢動。這一點在片子裡說到了,大家都勸他把事兒了了得了。他雖然口口聲聲說著「我就是一小老百姓」,但遇到有人貪贓枉法的事兒他還真敢管,我也相信北京人有這個自信,騎個破自行車也不丟面兒。在他們看來「我是皇城根兒底下的人,這是有王法的地方,還真由得你胡來了」這口氣兒怎麼也咽不下吧。再加上好端端這麼大個兒子被打成腦震蕩,自己孑然一身又有重病,光是為鳥報仇的心就足夠釀成他做這事兒的動機。這是一個極端示例,為了製造衝突,但做得並不過。這不是什么正義感,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再加上人之常情(你爸估計也在家常說什麼貪官槍斃兩遍也不夠這樣「有骨氣」的話吧,可真到事兒上能做得這麼堅決麼?)在現實中這種優越感也在慢慢消磨,浸在霧霾裡變成越來越模糊的東西。
《老炮兒》裡呈現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價值觀,把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複雜度和立體性塑造出來了。我們大概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幼稚」的中年人:自己沒有什麼見識還目空一切,喜歡以幾零後幾零後說事兒,擅長把所有年輕人一竿子打死,「自以為是」這詞兒幾乎是他們最恰當的形容。影片中塑造的老炮兒們不是這樣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的斤兩,有自己的分寸,最終跟這個時代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和解。管虎沒有進行道德評判,他不是站在「老炮兒」的立場上批判社會、鄙視新一代。他沒有醜化年輕人、沒有仇富,也沒有把老頭子們塑造得高大全。相反,他絲毫沒有迴避「老炮兒」這一群體的劣性和缺點——他們也不靠譜、也做傻事錯事、他們不是道德楷模不是聖人更不是小說中的大俠,他們只是普通人。他們講的所謂的規矩是他們價值觀的體現。《師父》裡也講規矩,而且人人都講規矩,但人人都不守規矩只是利用規矩,這就讓人窩心。《老炮兒》裡的人尊重規矩,按照自己的規矩做事,也就是說他們固守了自己的價值觀,而這價值觀骨子裡終歸是善良的,所以被剛硬的外表一襯,顯得格外可愛。這樣的價值觀我可能不認同,但是我尊重。我相信有人是這樣活著的。
《老炮兒》不談什麼「大我小我」的文人式俠義。
現在有個風氣就是大家都願意拿「俠」說事兒,人人一副洞悉世事看破紅塵老謀深算的樣子。要不怎麼什麼導演都跑出來拍武俠片兒,什麼自媒體都敢把「江湖」二字掛在嘴邊指點江山。俠成了大家手腕上的花梨串子。看多了,明白那不過是文人的YY而已。《老炮兒》少了些娘娘腔的文人俠義,真的來了點兒硬的。六爺自己沒錢還要借錢往外撈悶三兒(張涵予),出來了大家一起吃火鍋,也沒什麼謝來謝去的花花腸子。遇上事兒了,兄弟就跟著上,你說怎麼辦怎麼辦。對話匣子也沒那麼多婆婆媽媽的愛恨情仇,愛是真愛著,也沒給什麼承諾什麼念想,該哄還得哄該騙還得騙,這有點像《教父1》裡面對女人的態度。一開始下帖子老哥們兒不來,後來被騙來了,一看是掐架啊,按理講該生氣,但二話先不說,給兄弟撐好面兒最重要,所以甭管什麼身份地位,到這節骨眼兒上先替兄弟打了再說。這就是他們心裡的理兒,直、硬,這才爺們兒。
《老炮兒》最大的失敗
老炮們最起碼是尊重規矩的,所以也尊重電影,給院線片留了點尊嚴。這片兒拍得不算特好,但也絕不壞。所以可以也值得用欣賞一部電影的方式品評它。劇情有牽強的部分,兒子被送回來那裡最說不過去。甚至最後一場冰湖的高潮戲上,我覺得可以拍得再出彩一點,總覺得鏡頭和節奏上差了那麼一點兒勁兒。但我依然願意為這個電影打很高的分,我希望有更多這樣拿出真性情的電影拍出來,希望後來的人也能通過咱們這個時代的電影一窺這個時代的面貌——在電影史上,很多電影做到了。就像我第一眼看到北京城養的鴕鳥,我就知道那個鴕鳥會跑出來,但當馮小剛啞著嗓子喊:「嘿,你丫快跑啊,別讓他們dei著你」的時候還是被重重地錘在心上一樣。這個片子拍攝技巧上沒那麼多可圈可點,但依然給了我驚喜。我覺得這個看似繁華熱鬧的電影市場缺一點讓人冷一冷的東西,這個跑得太快的時代缺一點落伍的值得人們去拼盡全力捍衛的純粹。這個時代是否需要這樣的片子,可能現在的人看不清,但沒幾年就可以見分曉。借《白日焰火》一句話「你還想贏得人生啊?」「我只是想輸得慢點兒。」
本文來自豆瓣用戶U兔的影評,感謝作者為豆瓣貢獻優質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