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每逢端午,人們都有「鬥草」的習俗,對於「鬥草」,今天的人們都感到很陌生,然而,在古代卻是一項盡人皆知喜聞樂見的活動。
「鬥草」亦稱「鬥百草」,顧名思義,就是以各種花草相鬥來決勝負。鬥草的起源與中醫藥學有密切的關係。還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用草藥治病的方法。「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就是這種方法的反映。
據說在夏代,初民們就已形成了每年五月初五到郊外採藥的習俗,傳為夏代曆書的《夏小正》曰:「此日(五月初五)蓄採眾藥,以蠲(juān)除毒氣」。究其原因,一是五月是春夏之交,節氣轉換,蚊蟲孳生,易患疾病,需要草藥防治;二是此時雨季已到,氣溫適應,各種草木生長茂盛,此時採集易於辨認且藥性充足。後來,五月初五就成了節日一一端午節(南北朝時亦稱浴蘭節),採藥便成為端午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採藥過程中,人們拈花撮草,互相比賽,看誰採得多、誰的植物知識豐富,鬥草遊戲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不過,這一遊戲最初不叫「鬥草」,而是叫「蹋百草」,南朝梁宗檁《荊楚歲時記》裡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
「鬥草」一詞始見於唐。韓愕《歲華紀麗》裡有「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司空圖《燈花詩》裡有「明朝鬥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白居易《觀兒戲詩》裡有「撫塵覆鬥草,盡日樂嘻嘻。」
入宋以後,鬥草風習益盛,時間也不只限於端午,蘇軾的《夫人閣端午帖子詞》裡有「皇恩樂佳節,鬥草得珠璣。」說的是端午節的鬥草,範成大的《春日田園雜興詩》曰:「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說的是春社日的鬥草。柳永詞《木蘭花慢清明》「盈盈鬥草踏青人,豔冶遞逢迎。」說的是清明日的鬥草。當時,鬥草雖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但春夏兩季人們也可隨時而鬥,元、明、清三代亦如此。
那鬥草是怎麼鬥的呢?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叫「文鬥」,另一種相對「文鬥」叫「武鬥」。文鬥的具體方法是,眾人採到花草後聚在一起,一人報出自己的草名,其他人各以手中的草對對答,當一人報出的草名其它人都對答不上時,這就人就贏了。「武鬥」不象「文鬥」需要一定的知識功底,只要有草和兩個以上的人便可進行,具體方法是,兩人持草相對,每人兩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一端,並使雙方的草莖相勾搭,然後用力一拉,誰的草莖被拉斷就為輸家,反之為贏家。
一般說來,「文鬥」較適合於具備一定花草植物知識的人,「武鬥」則更多地流行於兒童,但無論「文鬥」還是「武鬥」,對於人們增長植物知識、鍛鍊身體、娛樂、生活乃至陶冶性情都是不無禆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