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一個振聾發聵的名字,他曾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子孫後輩永遠受感染,且持續不斷。
在這套書中,柏楊對被保守觀念禁錮的中國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大膽剖析中國國民的「lie根性」,自揭家醜,曝露惡習等等。
光聽聽他那三部書的名字就夠令人震撼:《醜xxxx陋的中國人》《醬缸文化》《我們要活得有尊嚴》!
今天著重要為您介紹的是這位大師的另一部著作!《中國人史綱》!一部中國人共同的家史!
△
柏楊(1920.03.07—2008.04.29),生於河南開封,原名郭定生。1949年前往臺灣。報人、作家。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
這部書是柏楊在臺灣的監獄中通讀史書,用血淚寫就,具有如下特點:
人性史觀: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聚焦被歷史淹沒的普通中國人,謳歌人性,尊重人權。
人民視角:大篇幅描寫人民群眾創造的成果(唐詩、元曲、《紅樓夢》等),展示中國文化真正的精華。
世紀紀年,方便理清歷史時間線,不用為繁瑣的年號苦惱。
中西對照:每章結尾,列出同時期東西方世界對比,在國際視野下,才能更清晰地讀懂中國歷史。
下面這篇文章,是柏楊的夫人所寫,相對詳細地介紹了柏楊創作和出版這部書的曲折!
文 | 張香華
1977年4月1日,柏楊從綠島獲釋回到臺北,翌年二月和我結婚。回憶我和柏楊相識之後,我們每一次約會都在談校對。飯後開始校對,品咖啡之後校對,談話之間校對。校對到一半,休息時繼續談校對。《中國人史綱》柏楊100年誕辰特別紀念版,果麥文化出品印刷廠曾經告訴我,柏楊的改稿是出了名的——那個年代還用鉛字排版。有一次排字工人生氣地說:「這哪是改稿,簡直是在作文嘛!」柏楊出版了那麼多書,還真要感謝當年這些排版工人。一大摞一大摞塗滿了筆跡的稿紙,可以看出柏楊如何嚴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
此外,他也要感謝那些獄中的難友。我在整理書房時發現,有一大堆寫了字的書稿,紙張大小不一,有些寫在筆記本上,有些寫在白報紙上。我詫異地發現,這些字跡往往不同,看得出是不同人的手筆。「這都是不同的難友幫我謄寫的,他們中大致都是高學歷,有學文史甚至學醫的,因為是政治犯、思想犯,很少有販夫走卒之類的。
當時我顧慮這些書稿不一定能帶得出來,所以分別託付給不同的人同時分組抄錄,日後只要有人獲釋,能帶出去,就有希望出版。」後來,我陸續見到這些抄寫文稿的難友,心裡對他們升起了無限的敬意。我讀中學時,歷史課對我來說有兩大沉重的負擔:一個是皇帝的年號,另一個是皇帝的諡號。尤其是皇帝當政若干年,可能還會改年號,我常常被這些年號搞得頭昏腦漲,以致把他們的行事反而記得糊裡糊塗。在校對《中國人史綱》時,我新奇地發現柏楊用西元紀年來編排歷史事件的順序,年號、諡號一律不見了,而對君王直稱其名,首先解除了我讀歷史時心理上的障礙。雖然初讀的時候,很難記得事件發生的準確年代,但是多少可以記得是哪個世紀。這讓我部分解除了讀歷史的桎梏。在講究正朔的傳統歷史觀裡,柏楊獨用西元紀年,又直呼皇帝的名字,今天看來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在五十年前卻是石破天驚、令人咋舌的行徑。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中國人」這個書名就標明了這是一本平民史觀的歷史書。
不同於他自序裡認為歷來的史書「把利益所從出的王朝放在第一位,而把中國放在第二位」,而現在「人」特別被標舉出來,不是「以官員立場、以帝王將相為主」。柏楊的意思顯然是把中國人民擺在歷史舞臺的中央,取代了歷朝的帝王將相。從《中國人史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中華民族是經得起挫敗、可以一再復興的民族。1979年1月,《中國人史綱》首度在臺北出版,立刻受到讀者們的熱情歡迎。文壇、史學界也掀起了熱烈討論。到2020年,四十多年過去了,它的發行遍及整個東南亞的華人地區,甚至還有韓文版。柏楊從小顛沛流離,倉皇來到臺灣。1951年,他三十二歲徵文獲獎,開始寫作,漸負盛名,十七年後入獄。1979年,柏楊正好六十歲,在獄中九年零二十六天,他靜下心來用功讀「二十四史」,動筆寫《中國人史綱》。柏楊因為寫作《中國人史綱》,踏出了人生另一個拐點。我在一旁觀察柏楊一生的追求,好像看到一個出發比人家晚,卻終於達成追日目標的夸父。柏楊
誕辰100周年紀念版,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
親筆作序,古代史專家審校,劉瑜、雷頤、白巖松、倪匡、錢理群鼎力推薦。
由於新疆、西藏、青海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30元運費差,請新疆、西藏、青海的朋友酌情下單。
*日本學者寫的中國史,為何震驚政商圈兒!精日反日都該看看
*世界名著的開頭,總是耐人尋味
*讀了太多閹割版名著,真正的完整版你還敢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