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今何在的《悟空傳》在網絡上橫空出世,評分高達8.3。
很多90後的「中二」青春裡,一定讀過這本風靡網絡的小說。不同於爛尾的言情小說,矯情的傷痛文學,《悟空傳》以新的角度詮釋師徒四人的西遊之路,那些西天取經的人物群像,恰好是世紀交疊下中國青年的社會群像。
比起《西遊記》裡取經路上的一心向佛,《悟空傳》的師徒添了更多的人情味,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都有自己心中的成全和無奈。
我們能看到大智若愚的唐僧,忠貞不渝的八戒,迷失自我陷入偏執的沙僧,還有那隻時狂時悲的精神分裂的猴子。
初讀只覺熱鬧,待我們醒悟之時才明了,所讀之人皆是書中人。
《悟空傳》講述的是夢想與愛在現實世界的碰撞,講述者帶著迷茫下的疑問口吻,借筆下人物抒發著內心的疑惑:如何能在「小時代」做成「大人物」?
於是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在與現實抗衡,他們反抗著神明壓制,尋求個性解放。
2017年,這部高人氣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主演陣容強大,有彭于晏、倪妮、鄭爽、歐豪等,還有俞飛鴻加盟助陣,俊男靚女的搭配讓不少人走進影院,但在看完之後,這份答卷卻被觀眾評價為不及格。
為了能順利上線,電影對原著的情節做了不少改動,這讓原著粉頗為不滿,認為沒有拍出原著的「魂」,甚至調侃《悟空傳》,是空傳,今何在,已不在。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也僅把電影當成披著仙俠外衣的愛情電影來看,認為沒有出彩之處。
被魔改的《悟空傳》究竟差在哪裡?原著的「魂」為何沒被拍出來?
今天院長就帶大家分人物感情線、劇情降妖線一探究竟。
如果說電影代表著平庸,那麼原著就意味著不凡。
在電影裡,孫悟空(彭于晏飾)是只桀驁不馴的猴子,天庭毀掉了他的花果山以掌控眾生命運,他便決心與天庭對抗,決心毀掉一切戒律,過程中和阿紫(倪妮飾)陷入感情上的痴纏。天蓬(歐豪飾)和悟空是統一戰線的盟友,因為天蓬想喚醒投胎後的舊情人阿月(鄭爽飾)的記憶,甘願留在花果山。
就此,電影開始了母女失和、兩小無猜、三角戀愛、二郎備胎、神仙組隊、團戰覆滅、高層黑幕等劇情的大亂燉。
一切都發生的突如其來、莫名其妙,主線混亂交纏,沒拍出原著的十分之一。
我們且看原著。
院長私以為,原著裡最感人的愛情線就是天蓬和阿月這一條。
天蓬是帥氣英勇的天神大將,陪伴了廣寒宮的阿月(可以理解為嫦娥)八十萬年,靜靜守候著阿月將星辰編製成銀河,即使天邊再寒冷寂寥,他眼裡有她就覺得足夠溫暖。
蟠桃會大亂,孫悟空打亂了銀河,天蓬衝上來和他拼命,被打倒了仍然硬撐著爬起來,拼命守護心愛之人的心血。
亂後罰賞, 阿月跪在地上,替蟠桃會上的小仙阿瑤求情,王母震怒,只有天蓬走上前去扶起阿月。王母問天蓬可否知罪?
他說知道,我扶起了心愛之人。
王母嘲笑他們的愛情,於是把天蓬貶為最醜陋的生物:一頭豬。阿月怕他痛苦,含淚讓他忘了自己,給他嘴裡塞了一顆紅色的藥丸。
不久,人間有一頭豬崽降生,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豬圈邊,從嘴裡吐出一顆紅色的藥丸。
有些人,寧可忍受千百年相思的苦痛,仍然片刻不肯遺忘。
天蓬被貶下凡後,阿月每天用星辰排出她和天蓬才懂的圖畫,希望他能看到,記起,回來。
從此的取經路上他總是喜歡遙望星河,沒有星星的夜晚他總是異常煩躁。從未遺忘過的他,一直想念阿月,卻因為自己變成豬的模樣不敢見她。
後來,孫悟空又鬧天宮,天庭一片火海,阿月不肯走,她說「我在這裡,他就不會沒有家。」
豬八戒飛到了銀河旁遠遠看著依然痴痴等他的阿月,他轉身想走,不肯讓阿月看到自己變成了一頭豬,況且她認不出這頭豬就是他。
但當天火燒到了阿月身前,豬八戒還是沒忍住衝上去撲火,這時候阿月卻從背後一把抱住了豬八戒,輕輕說:「天蓬……」
八十萬年的守候,她又怎會認不出?好在她等到了天蓬回來,最後他們在火焰奔湧的銀河相擁而死。
(這一段簡直太好哭了,電影竟然改了!你敢相信嗎?)
悟空和天蓬一樣愛看天。不同的是,天蓬看星星,悟空看晚霞。
五百年前,這隻小猴子困惑,生來都是自由身,你我同是靈物,為何神仙管不了的東西叫做妖?
小猴子不想讓大家的命運被束縛,受封做神成了大聖。可他不快樂,神仙們並不把他當同類,連紫霞那小丫頭都說他和別人不一樣,對他說,「我要你記住,你是一隻猴子,因為你根本不用去學做神仙,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貴。」
糟糕的日子裡也並不都是壞事,起碼他能每天陪著紫霞看晚霞。
蟠桃會上王母的一聲妖吼,終於讓他明白:他們做不成同類。
於是神魔大戰,生靈塗炭,花果山寸草不生,大聖被放逐西行成了悟空。
五百年後記憶甦醒的悟空,捲土重來,又鬧天空。雖寡不敵眾,可他就是不死。玉帝用盡一切辦法,雷轟、火燒、凌遲皆是無果。
於是觀音獻計,讓紫霞去說服悟空放下執念,心死之時,人便死了。
紫霞不忍他再受折磨,於是對他說,「花果山的天空其實是一片黑暗,在那兒看不見晚霞的。」
「原來是這樣……」悟空的眼睛黯淡下去,他死了,手裡還緊握著五百年前紫霞送給他的紫色披巾。
(這一段也賺了我一麻袋眼淚)
小白龍本是龍宮的的公主,但她遇上了金蟬子。為了相遇,她變成一條魚,為了能陪在他身邊,她變成了一匹馬,陪他萬裡跋涉。
小白龍怎會不知道天庭的規矩,她只想在不觸碰規則的前提下默默守護金蟬子。
可是當一切被打壓,八戒成灰、悟空戰敗、金蟬鬥法之時,她終究還是觸碰了逆鱗,把自己幻化雨,為早已成為灰燼的花果山下了一場雨,滋潤這土地,孕育愛人的希望。
本是捲簾大將的沙和尚,在五百年前妖神大戰之時,為了救王母娘娘而扔出琉璃盞,攔住了金箍棒的去勢,護住了王母,反被王母以打碎琉璃盞之罪受罰下界。
於是,捲簾大將不捲簾,取經路上,日日在凡間尋找跌落的碎片。
為了再捲簾,沙和尚拼了五百年的琉璃盞。
五百年後,悟空再鬧天宮,沙和尚顫抖著把琉璃盞捧到了王母面前。王母接過盞,看了看:「我要這東西還有什麼用呢?」
她一鬆手,那盞,墜下,重新摔成粉末。花了五百年時間凝聚的美麗在一剎那重新綻開。
他愣愣地站在那兒。沙和尚的執念破滅了。(當時看到心疼死沙僧了)
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見我佛心生憐。
在《悟空傳》的序言裡,已經為全書定下基調。
「佛是什麼,佛就是虛無,四大皆空,什麼都沒有了,沒有感情沒有欲望沒有思想,當你放棄這些,你就不會痛苦了。但問題是,放棄了這些,人還剩下什麼?什麼都沒了,直接就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滅,西遊就是一場被精心安排成自殺的謀殺。」
在這個基調下,降妖線是從五百年後,壓在五指山下的悟空甦醒開始。
悟空忘記了曾經的一切,只記得自己要殺妖怪賺功德,還要殺掉四個魔王,才能消去前罪取下金箍,不再受痛苦折磨。
他遇到了蟠桃會上救下的小仙阿瑤,而阿瑤在五百年間為了尋得悟空報恩,甘願成妖。她被玉帝施咒無法說出實情,被悟空一棒打死。
等悟空再回到取經隊伍時,卻發現師父被假冒的「自己」打死了。他去天庭討說法,剛好碰上冒充自己殺死師父的最後一個魔王。
悟空和魔王戰成一團,兩人能力相當,鬥得不相上下,招式看起來幾乎沒有差別,唯一的區別就是悟空帶著金箍,魔王沒有帶。
悟空又一次勝利了,眾神都在議論誰死了,誰活著。他摸了摸頭上,還好,金箍還在,那是證明他是孫悟空的唯一標誌。
紫霞趕了過來,悟空等她過來擁抱勝利的自己,可只見紫霞跪倒在地上的猴子身邊,他聽到紫霞叫那猴子「悟空」,並把他的手輕輕掰開,那手裡,是條紫色的披巾。
原來,魔王就是自己啊。
其實早在煉丹爐裡,悟空重生,就已一分為二。
戴上金箍的失去記憶,被壓在五指山下,由唐僧救出,另一個知道過去的一切,所以他下定決心再次反抗,於是成了所謂的魔王,先去殺了唐僧,又去地府和龍宮都大鬧一番。
魔王就是代表著孫悟空少時的理想,是他曾經一度渴望成為的樣子。歷經了太多的孫悟空早已無力作為,在與理想對峙的時候:他戰勝了魔王,卻輸掉了自己。
電影裡把這些全改了!最後和悟空對決的竟是二郎神?這和原著想傳達的意思也差太多了吧!
最終的對決是如來和金蟬子。
小乘佛法是戒萬物、戒凡塵,大乘佛法則是參透萬物。
如來代表著這個神明創造的世界裡最高的法則,他相信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都像受到約束的機械零件一樣,總是會以預定的軌跡運行,這就是他的大乘佛法。
金蟬子質疑如來佛法,以自己的千年修行為代價,和如來打了一個賭,賭諸天神佛是否真的能掌控世人的命運。
而悟空之敗、八戒之死、沙僧之瘋全都打破了如來的法則,最終是金蟬子贏了。
原著有很多金蟬子與如來論佛的橋段,十分具有禪意,非常精彩,而電影把這些細節全部刪減,沒有拍出故事的「核」,故而讓電影失了魂。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這樣寫道:
「又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
電影版的悟空傳既沒拍出人情,又沒拍出寓意,自然不能評為及格。
許多人在現實中過著苦悶、平淡、庸常的生活,而故事中的悟空卻能夠熱烈地生、熱烈地死,無拘無束地行走在天地間,這大概就是原著被大家喜愛的原因吧。
一切都會消逝,能留下的只有記憶。而記憶是實在還是虛幻?它摸不著看不到,但它卻又是那樣沉重的銘刻在心。
最後,希望大家能知世故而不世故,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