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市:發展綠色農業打好脫貧攻堅戰
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開啟了精準扶貧脫貧新徵程。精準扶貧,就是要準確找出貧困人口,搞清楚致貧原因,再逐村逐戶逐人對症開方,制定幫扶措施,針對性扶貧直至脫貧。
濟南市2014年9月啟動脫貧攻堅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濟南市環保局委派李計珍同志先後擔任章丘市文祖街道黃露泉村和歷城區西營鎮小南營村第一書記。通過發展濟南市小南營村集體產業「一體兩翼」發展思路,打造了都市觀光旅遊農業示範區、食用菌現代農業循環示範基地等。
發展綠色農業的主戰場在農村,而要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最終需要依靠貧困地區的自身發展。其著力點還在於發展當地農業。
濟南市作為扶貧項目開發基地。目前,最為主要的是扶貧推進,精準為要。利用貧困地區各具特色的農業資源,獨特的農產品技術加工手段,開發出具有區域特色優勢和較高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目前來看,只能拋棄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錯誤思想,在傳統產業上做文章,發展綠色農業,打好脫貧攻堅戰。」李計珍向北京青年報《生活時代》表示。
為此,濟南市小南營村還確立了集體產業「一體兩翼」的發展思路:「一體」就是以孔子學堂文化創意體驗為主體,「兩翼」就是一方面大力發展以大櫻桃、鮮木耳、靈芝、黃蘑、香菇、平菇等為重點的食用菌林下經濟種殖採摘體驗旅遊,打造都市觀光休閒旅遊農業示範區;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以周末、假期吃住用行勞等為重點的民宿體驗旅遊,結合孔子學堂文化扶貧推進鄉村文化創意體驗式旅遊發展,真正實現第一產業融合第三產業發展,並通過微信平臺做好「網際網路+」扶貧的渠道拓展。
立足傳統優勢,走產業扶貧之路
濟南市的黃露泉村和小南營村都是四面環山的小山村,村裡全部為留守老人,勞動力極為缺乏;集體收入全部為零,而且基礎建設欠帳嚴重,造成各方面工作被動和壓力,無法承擔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職能;村裡產業基礎薄弱,發展困難重重,扶貧任務很重。
要想真正脫離貧困,只能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目前,黃露泉村打造了200畝的轎頂山黑小米、小南營村打造了400畝的蟠龍山大櫻桃,開展產品深加工和打造好市場品牌銷售出去。黃露泉村重點發展原生態山雞5000隻、黑豬40頭。發展特色養殖並打造高端品牌。同時,各級產業扶貧政策,包括農口、交通、民政、建委等各方面扶持措施,將各類扶持政策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通過樹立信心、投入感情找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群眾要脫貧,根本在發展。為有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濟南市小南營村還要求必須在學習其他村先進扶貧經驗基礎上,抓住機遇與挑戰。」李計珍向北京青年報《生活時代》表示。
扶貧必須有恆心,帶著熱情幹,並且立足優勢,走精準扶貧之路,同時還要實現「兩個堅持」。一是堅持白天有計劃,實現每天有工作推進;二是堅持晚上有匯報,每天進行工作總結,使用微信、微博平臺匯報每天扶貧進展。截至目前,李計珍已經整理扶貧工作日記600多篇。
濟南市小南營村大櫻桃在當地種植了很長時間,但一直沒有形成品牌影響力,並且價格遲遲上不去。為了擺脫此現狀,村民及村幹部借勢、借力通過舉辦小南營大櫻桃採摘節和單身青年公益扶貧相親大會,吸引了更多的客流來村裡搞現場採摘旅遊體驗。
同時,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科技力量優勢,藉助智慧西營、個人微信等方式先後有幾千人到現場採摘,採摘價格30元一斤,提高一倍以上,通過發揮傳統產業優勢,讓群眾實實在在得到精準扶貧的實惠。
立足民生建設,走項目扶貧之路
目前,濟南市的小南營村為食用菌現代農業循環示範基地,總投資600多萬元。基地大棚全部建成並放置了木耳、靈芝、黃蘑菌棒,6月份開始實現每周都有採摘、每月都有新品面世的新局面。著力打造民宿體驗,結合吃、住、行、用,尤其勞作體驗的要求,重點圍繞菜籃子做文章,在滿足市民居住的同時,滿足吃住遊玩學一條龍的需求,打造一個宜居、宜遊、宜學、宜玩健康養生的好去處。
在積極開展招商引資的同時,濟南市小南營村與煙臺現代農業公司還籤訂了「公司+基地+貧困村+農戶精準扶貧協議」,發展木耳、靈芝、黃蘑等林下經濟採摘旅遊示範基地,以毛利潤的10%作為村集體產業收入用於公益事業發展和特殊貧困戶定向救助等工作,解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定向就業問題。
立足形成合力,走聯動扶貧之路
為了讓濟南市黃露泉村真正脫離貧困,在李計珍的帶領下,全村還啟動了「關愛在行動計劃」,積極開展關愛全村送愛心、關愛學生送助學、關愛老人送溫暖、關愛婦女送崗位等系列活動,按照六個精準要求,為所有貧困群眾建檔立卡,並按照一人一策方針,進行點對點扶貧,為每個貧困戶做好記錄留好底子確保每個貧困人口會算帳、算清帳、能認帳。
與此同時,還積極發動濟南市的章丘朱家峪村參與,建立聯動扶貧村級合作機制,由朱家峪、黃露泉、小南營村三方合作,共同發展鄉村文化創意旅遊,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聯動、共同發展。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李計珍向筆者說道。
立足教育觀念轉變 積極推進教育、文化、衛生扶貧
必須要立足觀念改變,必須有決心,帶著激情幹,優先解決群眾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推進文化教育扶貧。同時,還要解決群眾身體、心理健康發展問題,推進健康衛生扶貧,最終實現由「等輸血」變為「要造血」,由「要我富」變為「我要富」的積極轉變。
積極推進教育扶貧。藉助濟南市小南營村的孔子學堂,邀請省、市等有關單位現場調研傳統文化國學教育工作,確定新農村建設學習工程在小南營村開展試點,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文化培訓,共同開發孔子學堂文化創意教育品牌。目前,濟南市小南營村孔子學堂已經接受大量愛心企業社會扶貧捐贈。
積極推進文化扶貧。遵循區委、區政府相關部門指導,濟南市小南營村文化創意扶貧進展順利,突出西營唐文化主題,主要以學好傳統文化、再現漢唐風韻為主,積極推進「學優秀家訓,樹良好家風」的專項文化扶貧項目,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推選和曬家風、家規與家風建設講座、有獎徵文等專題活動。
積極推進衛生扶貧。在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濟南市小南營村突出健康養生、治病防病的主題,邀請相關專家來村裡公益送健康,在進行免費中醫經絡檢測建立愛心健康檔案的同時,根據症狀用原始點穴中醫按摩的方法進行免費按推,積極打造公益健康養生村,真正讓群眾做到身心健康、快樂生活。
下一步,濟南市小南營村在保證集體收入穩定增長和貧困戶精準就業幫扶脫貧的基礎上,將結合食用菌大棚基地試驗情況,首先在小南營村開展櫻桃樹林下經濟木耳、玉皇蘑等露天採摘旅遊推廣,讓老百姓在收穫大櫻桃的同時,可以成倍增加年均收入;然後在條件成熟時,在西營鎮甚至南部山區進行規模化推廣種植,努力讓試驗成功的食用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新捷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重在扶人,扶人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扶業。設計好食品產業扶貧項目,就是要安排一批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就業,在資源利用和生產加工間架起一道橋梁,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力。人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根本上剷除「貧根」,才能實施精準扶貧。
貧困主要在鄉(鎮)村,致力於發展食品產業才是消除貧困的出路。減貧向食品產業發出了救援令,同時也向食品行業的企業家們發出了責任令、呼喊令。呼籲食品行業的企業家伸出善良之手,以實際行動拉一把貧困的兄弟姐妹們。食品產業若能通過發展推動減貧工作上一個臺階,將為國家減輕一份負擔。
文/譚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