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H THEATER-日本能劇

2021-02-10 EVAYOOOOOU

日本能劇面具製作


關於非西方戲劇傳統包括日本能樂、歌舞伎、文樂、印度卡塔克舞、非洲的Egungun和中國京劇。

Shakuhachi player, Christopher Yohmei Blasdel和能劇藝術家 Akira Matsui, 2010年在布拉格歐洲Shakuhachi Festival的演出。

能劇(Noh)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的舞臺美學表演,在日本傳統藝術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劇本質上是一種舞劇,劇本乃是用來創造舞蹈動作的背景。

能劇(Noh)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的舞臺美學表演,在日本傳統藝術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劇本質上是一種舞劇,劇本乃是用來創造舞蹈動作的背景。能劇的主旨不在戲劇行動的呈現,它所致力的毋寧在以抒情的形式表達一種情境。所有的能劇都以一場舞蹈為極致,之前的臺詞主要的功用在為此一高潮預為鋪設。

根據能劇的始祖之一世阿彌(Zeami, 1363-1443)的說法,能劇裡一種很重要的部份是「觀眾的藝術」(the art of the spectator),也就是如何對觀眾有益、配合觀眾的藝術。在世阿彌的著作中,仔細地詳述了劇團、演員、和導演如何作用在觀眾身上。這關乎的是注意力和接受度,能劇表演者要跟隨著觀眾的狀態,以不同的方式來演出。例如若在夜間稍晚時演出,便要演得更有活力而使觀眾耳目一新,所以有時要改變劇本來達到這樣的效果。能劇以最為強烈集中的方式將觀眾含納其中,令大眾也自有其角色扮演。

能劇的表演者是扮演一種敘述故事的角色,能劇中的對話極少,動作、音樂都只是個大概象徵,其中幾無事件的發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種形式的譬喻來表達具體的概念,故必需對日本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認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達的內容。

能劇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為目標,一段情節往往費時長久,精採的部份則出以極端特定風格化的靜止姿勢與體態。演出時的舉手投足、吐氣語調等都遵照既定規則。樂團主司配樂,並且控制每個姿態持續的時間。能劇是世界上劇場條件最經細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而產生一種繁縟典禮或儀式的總體效果。

狂言(Kyogen)則是加插在能劇演出之間的一種短鬧劇表演,跟能劇不同,狂言只用對白口述,而不同於能劇結合了音樂、舞蹈和對白來敘述故事。

能劇歷史

能劇於何時出現已無從稽考,但一般相信,能劇大約在14至15世紀開始盛行。觀阿彌(Kannami,1333-1384)及世阿彌父子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能劇作家,今天仍經常演出的250出劇均出自世阿彌的手筆,而世阿彌亦寫了不少關於能劇美學和表演技巧的著作,時至今日,能劇藝術大都源自世阿彌的理論。

在14世紀以後,日本關主大權旁落,內政大權落在幕府將軍之手。在江戶時代(Edo period,1603-1868),由於獲得幕府的支持,能劇漸漸成為一種官方藝術,而劇場中每種形式都經精簡成刻意擬就的一套成規。在17世紀,能劇演員享有最高的武士地位,而由國家以統籌徵收的收入作為薪酬。當時有六支能劇演者受到認可,各支的領袖皆成世襲之職,這六個支派至今仍然存在。這時的能劇都是供將軍、大名等高階人士欣賞,平民鮮少有機會一睹其丰采。

明治維新時期(Meiji period,1868-1912),由於失去了政府的支持,能劇藝術瀕臨失傳邊緣,後來幸得私人資助,以及一些能劇工作者的努力,這種傳統的日本藝術才能得以保存。今天,能劇在日本並不盛行,但仍被日本人視為國寶,而全國仍有大約1500位專業能劇工作者,為保存和推廣能劇而努力。

能劇劇種及演員

能劇的題材大致可分為五類:神事物或物,以神只為題材;修羅物,以武士為題材;鬘物,以婦女為題材;狂物,以狂人為題材,通常為惡魂,其下又分數種,如現世物,寫實地記述時人事跡;鬼畜物,以鬼怪為題材。

能劇的演出者全是男性。主要角色稱為主役(shite),次要角色稱為役(tsure),兩人可能各有一名從僕,但許多劇本中僅有主、役二名。人物數目極少超過六名。在很多劇本裡,主役會在前半段以普通人出現,然後離開,當他在下半場再次出現時,他會回復他的真正身份 - 一個著名人物的鬼魂。在這裡,前半場出現的稱為maejite,而後半場出現的則稱為nochijite,演出都是同一名演員。

第二名演員稱為waki,會解答主役的疑問從而推動劇情發展。另外還有一名間場的演員稱為ai或ai-kyogen,他會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為waki提供更多的故事背景,從而令waki及觀眾了解主役的處境。

能劇中的歌隊稱為jiutai,多是由八人組成,他們會坐在舞臺旁邊,功用是敘述故事背景,有時亦會描述角色的思想和情緒。 

舞臺設計及效果

能劇所用的舞臺沒有幕,舞臺成正方形,並有橋掛連接臺前和臺後,舞臺頂還有一個木製的簷。舞臺上的陳設極為簡單。木製或竹製的臺架可以象徵山巒、宮殿、臥室或其它地方,由布置的方式而定。通常而言,舞臺上極少同時出現二個以上的道具,而這少數的一兩個道具都各具風格,別有殊貌。舞臺上沒有布景或機關裝置。

演員進場時主要利用橋掛,是一條長約三十三至五十二呎,寬約六呎,兩旁有欄柵的走道。橋掛銜接舞臺和化妝間,所有重要的進場皆由此處。橋掛的前方植有三棵松苗,象徵天、地、人。上舞臺左方的後座處有另一個進口,高僅約三呎,供不重要的人物、舞臺助理、歌隊及樂師使用。

能劇中的演奏者稱為hayashi,主要樂器包括一支橫笛nohkan、一個沙漏型的肩鼓kotsuzumi、一個放在大腿上,比kotsuzumi較大的沙漏型鼓okawa或otsuzumi、還有一個桶型的坐地鼓taiko,是以兩支鼓棍演奏的。這些樂器的旋律和節奏必須遵守著一定的規則。

能劇的形體動作有著強烈的風格化和有特定形式的。每種動作和做手俱有其指定的意義,也同時能反映出角色的情感反應。有時候一些微小的動作可以藉以作為故事敘述,而其它大部份均強烈的動作。一般而言,能劇的形體是簡潔抽象而抑壓的。

能劇不用化妝,主役和其隨從戴木製彩繪面具,其它的人物則不戴面具。面具基本上有五類:老人、男人、女人、神只,以及精怪。五類之中各有變化,偶爾需要特殊面具。一般而言,面具可以表達各種情緒,面具上所繪的面貌亦較為風格化。

服裝是根據數百年前的朝服禮袍而作,有時稍加修改,或為增加華麗感,或為增表演者的顯赫氣派。不論角色是甚麼身份,袍服俱色彩豔麗,花案考究,多半為絲貨,精工刺繡。能劇的服裝不落俗豔,異於中國劇場。服裝包括四項:外袍、內服或內袍、叉裙、頭飾。各項之內種類繁多,但是同一件外袍可以配合他項,供不同的角色穿著,而且由於服裝穿著十分複雜,演員穿戲服時均需二至三人協助。

演出時只用少數高度沿襲成規的手攜道具。其中以扇子為最重要,可以代表月升、雨落、潺潺流水、微風吹拂,以及種類繁多的情感反應。其種種不同的意義可由演員的無聲動作和配樂指明。

能樂的演出以「舞」為中心,由有章節的「謠」和「伴奏」構成。和依靠真實的動作表演的西洋演劇相比,靠固定的「形態」表現的能樂具有「形式美」的特徵。


譬如,主角的「舞」是以靜止的姿勢,腳並行移動作為基本動作,靠簡化到了極點的動作來表演。「伴奏」,只使用笛子、小鼓、大鼓,與旋律比起來更注重節奏。與西洋的歌劇相比,曲子的構成也是非常簡樸。「謠」是把喉嚨往上推,從腹部發聲的唱法,這種壓抑表現力的唱法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見的。而它的舞臺也沒有象歌舞伎那樣的大道具和舞臺裝置。

能的最大的特徵就是是象減法一樣的表現手法。不過,世阿彌在親自撰寫的能樂論《風姿花傳》中說,「如果隱藏的話,能夠表現出美感;如果不隱藏的話,就不能夠表現出美感。知道這個區分點的話,就能表現出真正的美感」。講述了「知道隱藏的美感」才是作為技藝的最高峰的意思,表現了「幽玄」的深度。主角用無表情的面具進行表演,觀眾從微妙的角度和火把的陰影可以看到他那活潑、豐富多彩的表情。

能的曲目,非現實存在的靈魂作為主人公,大多數是從死後的世界凝視人世間的事物,故事具有現實的意義,那是因為能採用了被公式化的極為簡樸的表現形式。

文字轉載於北京文藝網(編輯:王騫 楊佴旻)

點擊原文連結可見能劇紀錄片及服裝穿戴過程視頻

ENDING :-)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EVAYOOOOOU

相關焦點

  • 【雜談】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能劇
  • 在小田原城舉辦日本能表演 葵上 源氏物語在線公演於9月13日播出
    日本小田原2020年8月6日 /美通社/ -- 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的株式會社小田原旅遊業將在日本小田原城舉辦首次在線公演。名為「在小田原城舉辦能劇『葵上(源氏物語)』的在線公演」的能表演將於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上線播出。此次表演的主角是知名能演員觀世喜正扮演的觀世流Shite-kata。
  • The Small-Time Reality TV Hit Reviving Theater's Big Dreams
    the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known for its annual theater festival.From iQiyiThe difficulty of doing theater in modern China is a common theme throughout the series.
  • 幾部最受日本小朋友喜愛的音樂劇|Kids Theater
    1998年《獅子王》登上日本四季劇團「春」劇場的舞臺,此後20餘年裡,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札幌都曾歡迎過獅子王的到訪。至今該劇已經在日本上演超過11000場次,2021年最後一次在四季劇團「夏」劇場公演,隨後從4月起將在東京有明四季劇場開演。 劇情:非洲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有一個獅子王國。
  • theater之於drama:一種發展方向還是另起爐灶?
    按:最近看到《戲劇藝術》上,好
  • 日本能劇的由來
    能劇、狂言、歌舞伎和木偶是日本的四種古典戲劇形式。
  • 日本能劇非完全手冊
    雖然如同我國的崑曲一般,能劇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極小眾附庸風雅、年輕人則完全不懂其意義所在的一種戲劇形式。但是,本著不能對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無所知的原則,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探日本的傳統戲劇——能劇。能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近千年來一直吸引著不止是來自日本本土的觀眾。即使你從未看過能劇,相信也一定對日本的「能面」與「三弦琴」有所了解——它們都是能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 日本恐怖電影《劇場靈.Ghost.Theater》
    片名:劇場靈.Ghost.Theater    導演: 中田秀夫    編劇: 加藤淳也 / 三宅隆太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二講:日本能樂——「能」和「狂言」的鑑賞與研究
    追根溯源的話,恐怕要上溯到中國唐代以後盛行的「散樂」,甚至唐代以前的「百戲」等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有人從日語「能」的發音「noh」聽起來像是「儺」,猜測日本能劇和中國的儺戲兩者之間必有聯繫。總之,有關能樂起源的考證,仍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我們今天說的「日本能樂」,事實上包含兩個表演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能」和狂言。
  • 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日本能劇|日本傳統
    上次我們講了日本能樂,這次再來講講與它密不可分的能劇。
  • 日本「能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戲曲
    能劇,日文中念作「NOU」,「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能劇在日語裡的意思就是「有情節的藝能」。能劇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等的舞臺美學表演,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專業戲劇。  能劇的產生可以追溯到8世紀,隨後的發展又融入了多種藝術形式,如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戲,今天,它已經成為了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
  • 日本能劇劇服欣賞
    能劇是一種日本的傳統戲劇形式,亦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一般認為出現在鎌倉時代後期,14世紀)。
  • 日本能劇—「男、女、神、狂、鬼」全「能」來演繹 | 日本傳統
    前幾天小編介紹了日本的歌舞伎和木偶淨琉璃,今天,應「日本三大國劇」大勢所趨,老沙我來介紹一下,日本的能劇(想必大家已經猜到啦,哈哈
  • 【藝象萬千】日本能劇到底在演什麼?
    —能劇—能劇(日語叫做「能」)和狂言是日本兩種不同的戲劇類型形態。「能劇」表現一種超現實世界,主角人物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現,講述故事並推動劇情。簡單欣賞一下能劇(前半段)和狂言(後半段)本期先介紹能劇,狂言以後再談能劇、歌舞伎、人形淨琉璃,是日本的三大傳統藝能(戲劇)。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還要算能劇,甚至歌舞伎和人形淨琉璃的不少題材都是直接取自能劇。劇本採用中世紀口語。
  • 能劇+漫畫!日本傳統不一樣的打開方式|日本•文化
    能劇,日本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它與歌舞伎在國際上都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 能面具第二部分
    既然你們膽子很大,那我就繼續「放毒」讓大家中能面具的毒。
  • 日本能劇|隱藏在面具後的表演
    「能」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紀的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宮廷的「散樂」,即一種利用樂器、舞蹈、戲法等多種形式兼容的娛樂表演。平安時代起(794年至1192年),散樂傳入民間,融合了日本本土元素,形成了早期以模仿逗樂為主的表演形式「猿樂」。
  • 《近代能樂集》:與西方戲劇相比,日本能劇的藝術感體現在哪裡?
    能樂(劇)被稱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戲劇藝術,與狂言、歌舞妓與文樂並稱為日本四大古典戲劇。在日語裡,能樂意為「有情節的藝能」。其腳本,也被稱為謠曲。因為能劇表現的是一種超現實世界,所以劇中的人物均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現。
  • 模仿能劇的前身:宇佐觀世能劇
    能劇可以追溯到8世紀,在之後的發展中又融入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表演形式上,以面具、服裝、道具、舞蹈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