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劇面具製作
關於非西方戲劇傳統包括日本能樂、歌舞伎、文樂、印度卡塔克舞、非洲的Egungun和中國京劇。
Shakuhachi player, Christopher Yohmei Blasdel和能劇藝術家 Akira Matsui, 2010年在布拉格歐洲Shakuhachi Festival的演出。
能劇(Noh)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的舞臺美學表演,在日本傳統藝術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劇本質上是一種舞劇,劇本乃是用來創造舞蹈動作的背景。
能劇(Noh)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的舞臺美學表演,在日本傳統藝術裡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劇本質上是一種舞劇,劇本乃是用來創造舞蹈動作的背景。能劇的主旨不在戲劇行動的呈現,它所致力的毋寧在以抒情的形式表達一種情境。所有的能劇都以一場舞蹈為極致,之前的臺詞主要的功用在為此一高潮預為鋪設。
根據能劇的始祖之一世阿彌(Zeami, 1363-1443)的說法,能劇裡一種很重要的部份是「觀眾的藝術」(the art of the spectator),也就是如何對觀眾有益、配合觀眾的藝術。在世阿彌的著作中,仔細地詳述了劇團、演員、和導演如何作用在觀眾身上。這關乎的是注意力和接受度,能劇表演者要跟隨著觀眾的狀態,以不同的方式來演出。例如若在夜間稍晚時演出,便要演得更有活力而使觀眾耳目一新,所以有時要改變劇本來達到這樣的效果。能劇以最為強烈集中的方式將觀眾含納其中,令大眾也自有其角色扮演。
能劇的表演者是扮演一種敘述故事的角色,能劇中的對話極少,動作、音樂都只是個大概象徵,其中幾無事件的發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種形式的譬喻來表達具體的概念,故必需對日本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認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達的內容。
能劇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為目標,一段情節往往費時長久,精採的部份則出以極端特定風格化的靜止姿勢與體態。演出時的舉手投足、吐氣語調等都遵照既定規則。樂團主司配樂,並且控制每個姿態持續的時間。能劇是世界上劇場條件最經細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而產生一種繁縟典禮或儀式的總體效果。
狂言(Kyogen)則是加插在能劇演出之間的一種短鬧劇表演,跟能劇不同,狂言只用對白口述,而不同於能劇結合了音樂、舞蹈和對白來敘述故事。
能劇歷史
能劇於何時出現已無從稽考,但一般相信,能劇大約在14至15世紀開始盛行。觀阿彌(Kannami,1333-1384)及世阿彌父子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能劇作家,今天仍經常演出的250出劇均出自世阿彌的手筆,而世阿彌亦寫了不少關於能劇美學和表演技巧的著作,時至今日,能劇藝術大都源自世阿彌的理論。
在14世紀以後,日本關主大權旁落,內政大權落在幕府將軍之手。在江戶時代(Edo period,1603-1868),由於獲得幕府的支持,能劇漸漸成為一種官方藝術,而劇場中每種形式都經精簡成刻意擬就的一套成規。在17世紀,能劇演員享有最高的武士地位,而由國家以統籌徵收的收入作為薪酬。當時有六支能劇演者受到認可,各支的領袖皆成世襲之職,這六個支派至今仍然存在。這時的能劇都是供將軍、大名等高階人士欣賞,平民鮮少有機會一睹其丰采。
明治維新時期(Meiji period,1868-1912),由於失去了政府的支持,能劇藝術瀕臨失傳邊緣,後來幸得私人資助,以及一些能劇工作者的努力,這種傳統的日本藝術才能得以保存。今天,能劇在日本並不盛行,但仍被日本人視為國寶,而全國仍有大約1500位專業能劇工作者,為保存和推廣能劇而努力。
能劇劇種及演員
能劇的題材大致可分為五類:神事物或物,以神只為題材;修羅物,以武士為題材;鬘物,以婦女為題材;狂物,以狂人為題材,通常為惡魂,其下又分數種,如現世物,寫實地記述時人事跡;鬼畜物,以鬼怪為題材。
能劇的演出者全是男性。主要角色稱為主役(shite),次要角色稱為役(tsure),兩人可能各有一名從僕,但許多劇本中僅有主、役二名。人物數目極少超過六名。在很多劇本裡,主役會在前半段以普通人出現,然後離開,當他在下半場再次出現時,他會回復他的真正身份 - 一個著名人物的鬼魂。在這裡,前半場出現的稱為maejite,而後半場出現的則稱為nochijite,演出都是同一名演員。
第二名演員稱為waki,會解答主役的疑問從而推動劇情發展。另外還有一名間場的演員稱為ai或ai-kyogen,他會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現,為waki提供更多的故事背景,從而令waki及觀眾了解主役的處境。
能劇中的歌隊稱為jiutai,多是由八人組成,他們會坐在舞臺旁邊,功用是敘述故事背景,有時亦會描述角色的思想和情緒。
舞臺設計及效果
能劇所用的舞臺沒有幕,舞臺成正方形,並有橋掛連接臺前和臺後,舞臺頂還有一個木製的簷。舞臺上的陳設極為簡單。木製或竹製的臺架可以象徵山巒、宮殿、臥室或其它地方,由布置的方式而定。通常而言,舞臺上極少同時出現二個以上的道具,而這少數的一兩個道具都各具風格,別有殊貌。舞臺上沒有布景或機關裝置。
演員進場時主要利用橋掛,是一條長約三十三至五十二呎,寬約六呎,兩旁有欄柵的走道。橋掛銜接舞臺和化妝間,所有重要的進場皆由此處。橋掛的前方植有三棵松苗,象徵天、地、人。上舞臺左方的後座處有另一個進口,高僅約三呎,供不重要的人物、舞臺助理、歌隊及樂師使用。
能劇中的演奏者稱為hayashi,主要樂器包括一支橫笛nohkan、一個沙漏型的肩鼓kotsuzumi、一個放在大腿上,比kotsuzumi較大的沙漏型鼓okawa或otsuzumi、還有一個桶型的坐地鼓taiko,是以兩支鼓棍演奏的。這些樂器的旋律和節奏必須遵守著一定的規則。
能劇的形體動作有著強烈的風格化和有特定形式的。每種動作和做手俱有其指定的意義,也同時能反映出角色的情感反應。有時候一些微小的動作可以藉以作為故事敘述,而其它大部份均強烈的動作。一般而言,能劇的形體是簡潔抽象而抑壓的。
能劇不用化妝,主役和其隨從戴木製彩繪面具,其它的人物則不戴面具。面具基本上有五類:老人、男人、女人、神只,以及精怪。五類之中各有變化,偶爾需要特殊面具。一般而言,面具可以表達各種情緒,面具上所繪的面貌亦較為風格化。
服裝是根據數百年前的朝服禮袍而作,有時稍加修改,或為增加華麗感,或為增表演者的顯赫氣派。不論角色是甚麼身份,袍服俱色彩豔麗,花案考究,多半為絲貨,精工刺繡。能劇的服裝不落俗豔,異於中國劇場。服裝包括四項:外袍、內服或內袍、叉裙、頭飾。各項之內種類繁多,但是同一件外袍可以配合他項,供不同的角色穿著,而且由於服裝穿著十分複雜,演員穿戲服時均需二至三人協助。
演出時只用少數高度沿襲成規的手攜道具。其中以扇子為最重要,可以代表月升、雨落、潺潺流水、微風吹拂,以及種類繁多的情感反應。其種種不同的意義可由演員的無聲動作和配樂指明。
能樂的演出以「舞」為中心,由有章節的「謠」和「伴奏」構成。和依靠真實的動作表演的西洋演劇相比,靠固定的「形態」表現的能樂具有「形式美」的特徵。
譬如,主角的「舞」是以靜止的姿勢,腳並行移動作為基本動作,靠簡化到了極點的動作來表演。「伴奏」,只使用笛子、小鼓、大鼓,與旋律比起來更注重節奏。與西洋的歌劇相比,曲子的構成也是非常簡樸。「謠」是把喉嚨往上推,從腹部發聲的唱法,這種壓抑表現力的唱法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見的。而它的舞臺也沒有象歌舞伎那樣的大道具和舞臺裝置。
能的最大的特徵就是是象減法一樣的表現手法。不過,世阿彌在親自撰寫的能樂論《風姿花傳》中說,「如果隱藏的話,能夠表現出美感;如果不隱藏的話,就不能夠表現出美感。知道這個區分點的話,就能表現出真正的美感」。講述了「知道隱藏的美感」才是作為技藝的最高峰的意思,表現了「幽玄」的深度。主角用無表情的面具進行表演,觀眾從微妙的角度和火把的陰影可以看到他那活潑、豐富多彩的表情。
能的曲目,非現實存在的靈魂作為主人公,大多數是從死後的世界凝視人世間的事物,故事具有現實的意義,那是因為能採用了被公式化的極為簡樸的表現形式。
文字轉載於北京文藝網(編輯:王騫 楊佴旻)
點擊原文連結可見能劇紀錄片及服裝穿戴過程視頻
ENDING :-)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EVAYOOOO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