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能樂集》:與西方戲劇相比,日本能劇的藝術感體現在哪裡?

2020-12-21 不勞而獲勞小姐

能樂(劇)被稱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戲劇藝術,與狂言、歌舞妓與文樂並稱為日本四大古典戲劇。在日語裡,能樂意為「有情節的藝能」。其腳本,也被稱為謠曲。因為能劇表現的是一種超現實世界,所以劇中的人物均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現。

能劇《葵上》中出現過泥眼,象徵嫉妒狂

據《日本文化通史》介紹,能劇主要由「能」與「狂言」兩部分組成。「能」是極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劇,裡面包含音樂與舞蹈。因此也可以理解為音樂劇。而「狂言」則是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劇,與我們的相聲和話劇差不多。

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曾說過,「能劇一直是我的文學作品中的一股暗流」。他在小說《假面自白》與《鏡子之家》中所呈現的舞臺感與戲劇感,還有實景與夢境交織出美輪美奐的夢幻感,都與能劇的美學理念息息有關。

《三島由紀夫傳記》中《鏡子之家》的電

因為痴迷能劇「夢幻般的舞臺」與「言語上的優雅」,三島開始以能劇為藍本,撰寫了一系列現代日本為舞臺的戲劇。其中8部被收錄於《近代能樂集》,成為三島的戲劇代表。

《近代能樂集》一書封面

《近代能樂集》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三島的8部改編劇腳本,第二部分是譯者玖羽結合能樂劇目,參考多方研究,撰寫的作品解題。

從題材來看,8篇劇目均取材於歷史古典。比如《葵上》與《卒都婆小町》取自《伊勢物語》和《源氏物語》等古代物語故事,主要反映王朝貴族生活和王朝文化的情趣。

《熊野》和《弱法師》取材於《平家物語》等戰記物語的戰爭故事。反映鎌倉武士生活,體現武家文化的無常與幽玄的情趣。

而《邯鄲》的靈感則來自於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班女》和《道成寺》則反映庶民,尤其是平民女子與親人生活的歡與悲。

話劇《邯鄲記》劇照

今天,我將藉由這8部劇作,結合日本能劇與現代戲劇在結構、主題、戲劇衝突上以及審美意識的異同,看看日本能劇的藝術感到底體現在哪裡?

01、從劇的結構來看,能劇與西方戲劇的劇本結構大同小異

若從劇本上看,能劇與西方戲劇相差無幾。毎個腳本上面均標註登場人物、具體場景描述(時間、人物、地點和道具要求)、臺詞腳本、音樂和歌舞的表演時機,還有演出備忘。

不一樣的地方是,西方戲劇愛群戲,場景轉換也較為頻繁。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舞會群戲,《歌劇魅影》中劇場群戲,還有《悲慘世界》中的苦囚們在勞役的群戲。

而能劇中出場的人物不多,場景也較為單一。通常是一個主角擔當一切歌與舞的表演,兩三個配角和副配角輔佐。

例如《葵上》只有四人出演,且地點就在醫院的病房裡。整個劇情十分簡單,只是讓六條御息所的怨靈在觀眾面前訴說自己的嫉妒和憤怒。另一部名劇《班女》也只有三人登場,主要場景也只有畫室而已。

02、從主題來看,傳統能樂多取材於「鬼神之怪之說」,而現代戲劇則更關注人們現實的困境

能樂又分為單式能和複式能。單式能又稱現實能,從角色出場一直到表演結束,採取的都是現實中的存在

而複式能又稱夢幻能,它分為前後兩個場景,中間為幕間休息。前半場由狂言師表演狂言,後半段以追憶的形式展開。角色大多是幽靈,故事多為夢境,或鬼怪之說。

不同於西方戲劇關注於現實的困境,能劇更在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能樂又被認為是一種象徵劇,主要探討關於哲學層面的問題。

比如,《葵上》表達的是愛而不得的恨,《道成寺》講的是勉強之愛的悲劇。《綾鼓》探討的是玩弄感情的惡果,《熊野》則借櫻花之美與賞花之感,思考平氏敗亡的命運。

川本喜八郎之《道成寺》

不過,能劇最大的特點,還是採用虛與實、夢幻與現實結合的象徵表現,造成一種「空·無」的氛圍,並體驗「禪」的精神。

像《邯鄲》中的主人公盧生,他追求的不是升官發財,而是佛教意義上的拯救。他在「黃粱一夢」中體會到了現世的虛幻,最終頓悟和解脫。而《卒塔婆小町》中執迷於昔日戀情的小町,也在甦醒後亦遁入佛門。

03、從戲劇衝突來看,能樂劇有意衝淡衝突,呈現一個夢幻般的抒情世界。而現代戲劇則強調衝突,逼迫困境中的人物作出選擇,推動情節的發展。

西方戲劇主要遵循亞里斯多德的三段式故事結構:開始-中間-結局。中間部分為戲劇衝突的高潮。正如羅伯特·麥基在《故事》所言:

「經典設計師指圍繞一個主動主人公構建的故事,主人公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與主要來自外界的對抗力量進行抗爭,通過連續的時間、在一個連貫而具有因果關聯的虛構現實裡,到達一個表現絕對,而變化不可逆轉的閉合式結局。」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內頁,P44

所有情節都通過人物的外在或內在衝突推進,並達到故事的高潮。

因此,戲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會有一個問題,他會因為這個問題而掙扎。所有故事的重點就是關於人物在面對外部世界時的內心的掙扎,而在故事的最後,人物要麼戰勝困難,要麼被困難打倒。

比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莎士比亞將「家族仇恨」設置為男女主角相愛的阻力。最後二人沒能衝破阻力,雙雙殉情而死。

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巴黎政府與底層人民的矛盾則隨著情節的推進而層層爆發。劇中沒有明確的結局,但各種伏筆都表示作家把希望留在了明天。

而能劇的劇情不僅簡單,而且很少有懸念和起伏。因為它的重點不在於製造衝突,而在於呈現一個夢幻般的象徵性世界。

所以,能劇總是意識地淡化戲劇衝突。讓觀眾在虛實交錯的情境中自行領悟。比如《道成寺》中充斥了大量獨白,表達的也是對大自然的思考,就與劇情的推進無關。

04、從審美意趣來看,能樂劇的表現更為含蓄,需要觀眾獨自參悟。而西方戲劇則更為直白地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想

日本唯美主義作家,谷崎潤一郎曾將日本人對幽暗、曖昧、模糊、神秘之趣味的審美追求與偏好,以「陰翳」一詞概括之。

「陰翳」是谷崎潤一郎的獨特用法,在含義上應該相當於傳統歌論、能樂論中的「幽玄」。而「幽玄」則最先由大西克禮提出。

「物哀」對應於物語與和歌,「幽玄」對應於和歌、連歌與能樂,而「寂」則是近世俳諧論(簡稱「俳論」)的核心範疇,幾乎囊括了除江戶通俗市民文藝之外的日本古典文藝的所有樣式。」

能劇不僅在主題、戲劇衝突,甚至舞臺表現上都遵循著「幽玄」的準則。比如舞臺上如夢如幻的幽暗感,目標對象也被某種程度地掩藏、遮蔽。所有臺詞都偏向柔和、委婉,不似西方戲劇那般直白、尖銳。

大西克禮認為,「幽玄是果,它成熟於日本武士貴族與僧侶文化的鼎盛時代的夏末秋初」。他在《幽玄·物哀·寂》一書中指出,「玄幽」主要訴諸於人的內心。它以情感為主,關注人的精神世界。

比如《葵上》裡六條御息對愛的痴迷與執著,《道成寺》中白拍子的憤怒和怨恨,還有《弱法師》中俊得丸的羞辱感和內疚感。

源氏與六條御息所 · 初相見

較之於西方戲劇的直白,能劇的表達更含蓄,甚至曖昧不明。藉助這些不可思議的「虛幻故事」,觀眾得以體會劇中人物的情愛,也體會了世間人情冷暖。在經歷了一番世情與人情之後,最終有所思,有所悟,有所釋懷,有所解脫。

能劇的故事都蘊含著某種深刻的思想,情節也更注重感性而非理性。人物動機和結局也是飄忽不定和不可思議的審美的情趣。

雖然《近代能樂集》中的能劇都經過一定程度的改編,但在這些故事中依然高度保留著原著所要傳遞的精神意境。而三島由紀夫在堅守日本審美意識的同時,也對原作進行了大膽的發掘和創新。

這8部現代能劇不僅成為三島的戲劇代表作,也突破了地域國界的限制,向世界展示了日本深層文化的標識。讓更多人了解日本審美觀念,感受它在不同文化中獨特的魅力。

參考資料:

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羅伯特·麥基,《故事》大西克禮,《幽玄·物哀·寂》葉謂渠,《日本文化通史》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二講:日本能樂——「能」和「狂言」的鑑賞與研究
    前言  能樂是日本古典戲劇的代表,2001年,能樂與中國的崑曲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河竹繁俊先生說過,能樂的發展史就是日本戲劇的發展史。不過嚴格地講,「能樂」這個詞是明治時代以後才出現的,在江戶時代以前,能樂被稱作「猿樂」或者「猿樂之能」。
  • 【雜談】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能劇
    日本四大古典戲劇:狂言、能劇、歌舞伎、人形淨琉璃。日本的能劇和狂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8世紀,隨後的發展又融入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如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戲。今天,它已經成為了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能劇」表現的是一種超現實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現的,由他來講述故事並完成劇情的推動。現實中的一切,則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現,用來表現幽靈、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則是以滑稽的對白、類似相聲劇一樣的形式來表演。無論是能劇還是狂言,劇本所採用的語言均為中世紀時的口語。能劇及狂言在今天的社會中,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青年人對古老戲劇失去了興趣。
  • 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日本能劇|日本傳統
    上次我們講了日本能樂,這次再來講講與它密不可分的能劇。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六講: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京劇走向海外和京劇史研究的開端(上)
    我主講的題目是: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京劇走向海外和京劇史研究的開端,分兩次進行。  要說到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的關聯,那麼要講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民國時期梅蘭芳的兩度訪日公演。這是中國戲曲正式走向世界的開端,也是中國戲曲與日本戲劇在舞臺上的直接交流。同時,梅蘭芳的訪日公演也讓日本民眾對中國戲曲產生最直接的認識。  另外一個內容就是近代日本學人所開展的京劇史研究。
  • 日本能劇的由來
    能劇、狂言、歌舞伎和木偶是日本的四種古典戲劇形式。
  • 戲劇美學之​戲劇分類的多樣性
    要說西方戲劇同日本戲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戲劇,那確是事實。在歷史、風土、人種、民族等一切方面都迥然相異的日本與西方,包括戲劇在內的一切文化幾乎都過於不同乃至無法比較。因此,那種認為把西方戲劇同日本戲劇置於同一水平面上加以比較研究是毫無意義的想法便是不無道理的。然而,即便時代、風土及社會結構如何不同,在具有相同的生理構造、相同的大腦皮層而生存著的人類之中不可能會有毫不相容的文化吧。
  • NOH THEATER-日本能劇
    日本能劇面具製作關於非西方戲劇傳統包括日本能樂、歌舞伎、文樂、印度卡塔克舞、非洲的Egungun和中國京劇。
  • 日本能劇非完全手冊
    添加【賜骨·手作】客服 微信號 cigu008查看更多 文藝豪士必備之物每次去東京,都難免路過國立能樂堂,而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劇場裡,至今仍在上演著最有日本傳統的戲劇——能劇。雖然如同我國的崑曲一般,能劇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極小眾附庸風雅、年輕人則完全不懂其意義所在的一種戲劇形式。但是,本著不能對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無所知的原則,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探日本的傳統戲劇——能劇。能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近千年來一直吸引著不止是來自日本本土的觀眾。即使你從未看過能劇,相信也一定對日本的「能面」與「三弦琴」有所了解——它們都是能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 日本能樂的起源和發展
    說起日本傳統的藝術,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歌舞伎。確實,歌舞伎作為反應平民生活的戲劇形式,流傳範圍非常廣,而且在海外有很高的影響力。但要是說最傳統的日本戲劇,那首推就是能樂了。可能大多數人對能樂感到很陌生,但是看到照片之後都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看起來有點嚇人的東西就是能樂!能樂是一種日本戲劇形式,全盛於公元14到15世紀,從八世紀中國的散樂傳到日本時就已經存在。當時散樂的內容包括: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表演,之後逐漸吸收了其他表演形式。
  • 日本能劇|隱藏在面具後的表演
    「能」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紀的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宮廷的「散樂」,即一種利用樂器、舞蹈、戲法等多種形式兼容的娛樂表演。平安時代起(794年至1192年),散樂傳入民間,融合了日本本土元素,形成了早期以模仿逗樂為主的表演形式「猿樂」。
  • 日本「能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戲曲
    能劇,日文中念作「NOU」,「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能劇在日語裡的意思就是「有情節的藝能」。能劇是一種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等的舞臺美學表演,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專業戲劇。  能劇的產生可以追溯到8世紀,隨後的發展又融入了多種藝術形式,如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戲,今天,它已經成為了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
  • 孫崇濤:中國戲曲本質論 ——兼及東方戲劇共同特徵
    朝鮮半島的古老戲劇,主要是「山臺劇」(又名「山臺都監劇」),今亦少見,我們只能從一些詩文與史料中,間接獲知它的一些情形。19世紀末才始形成的「唱劇」,雖說是朝、韓近代戲劇,但其戲劇觀念與演劇原則,仍與半島的古老戲劇歷史傳統一脈相承。日本相繼出現的傳統戲劇是能樂、狂言和歌舞伎,至今都完好保留,更能作為我們考察東方戲劇本質的實例依據。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八講:中日現代戲劇交流——以日本新派劇、新劇和左翼戲劇對中國戲劇的影響為中心
    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適應民眾的要求,及時地展開了思想啟蒙運動,掀起了近代中國第一次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熱潮。文學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改革的勢頭,相繼而起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戲曲改良」等活動。當時,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梁啓超在戊戌維新運動前後,就極力鼓吹借鑑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
  • 日本妖怪文化與戲劇
    妖怪文化與戲劇 (一)能劇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 12 世紀或 13 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
  • 日本能劇劇服欣賞
    能劇是一種日本的傳統戲劇形式,亦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一般認為出現在鎌倉時代後期,14世紀)。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九講:20世紀80-90年代的中日戲劇交流
    《撩開你的面紗》劇照於黛琴在劇中飾演日本醫生小川惠美子(舞臺中央,著和服者)一、日本近代戲劇流變及早期中日近代戲劇交流  能樂、狂言、文樂和歌舞伎被稱為日本四大古典戲劇形式1868年,「明治維新」引起文化領域的一場大變革,日本戲劇發展史上也出現了與傳統戲劇迥然不同的「新派劇」。新派劇是在對歌舞伎的改造中誕生的。傳統的日本歌舞伎被注入了西方戲劇元素,初步具備了現代戲劇的雛形。新派劇在演出形式、舞臺設計、人物造型、美術風格等方面都基本採取西方形式,突出了現實化的特徵,但仍保留了部分歌舞伎的特色,如樂器伴奏、男旦等。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四講:傳統與創新並舉的古典戲劇——日本歌舞伎(上)
    出版專著《日本狂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雕刻靈魂的表情——日本能面與能面師》(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藝藻集——中日傳統戲劇思考》(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4月);出版譯著:「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研究叢書」《品梅記》(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不願做奴隸的人——聶耳傳》(新星出版社2019年7月1日)。
  • 「有情節的藝能」 ,日本的傳統藝術形式——能樂|日本傳承
    另一方面,從農村民俗中發展而來的"田樂",從大寺秘教中產生的"咒師藝"等技藝也逐漸興盛,與"猿樂"相互交流、影響。鎌倉中期,猿樂出現了被寺社公認的專業性表演團體--"座",又融合了當時流行的"今樣"、"白拍子"等藝能,形成了一種較成熟的戲劇樣式。
  • 為何中國戲劇演變,歷史源遠流長,卻需要西方文化的浸淫?
    鄭伯奇說:「舊劇現在一天一天加速地崩壞下去了。這並不是偶然的現象。很明顯地,它的崩壞是跟沒落的舊社會同著道兒。」張庚的剖析更為具體、深刻:「舊劇有它自己的體系,它的演出方法,角色創作的方法,的確都是為了表現它那封建的內容而形成的。不僅僅是它的藝術方面,就在它的演出集團的組織形態,它的學習制度等也都可以看出是封建時代的行會的一種。」
  • 日本能劇—「男、女、神、狂、鬼」全「能」來演繹 | 日本傳統
    前幾天小編介紹了日本的歌舞伎和木偶淨琉璃,今天,應「日本三大國劇」大勢所趨,老沙我來介紹一下,日本的能劇(想必大家已經猜到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