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心滿意足的我
說這裡是日本的「鄉下」,也的確是由碼頭,村莊,梯田和熱情的島民組成。查資料顯示早年是Bennesse為了復興這個因工業化而被廢棄的群島,引入了很多藝術家,修建美術館和一些隨處可見的小型藝術裝置,島民也都參與其中。今年藝術祭主題「海洋復興」,是希望通過舉辦藝術節,使瀨戶內海在全球化、高效化、統一化盛行的當下,島嶼的特性日漸流失之時,重新恢復昔日自然與人類交相輝映的盛況,讓藝術與當地文化緊緊聯結。這裡大部分藝術作品不會太大型,更多會是裝置類,或是傳統建築的改造。需要去探索與尋找,在七零八落的房屋之間、在雜草叢生的樹林之中、在無人問津的海島盡頭,都可能偶遇驚喜。住在小城高松,每天的任務就是早早起床「跳島」。固定的乘船航班精確到分鐘,感覺像要去遠方探險的挑戰者,背上背包,拿上地圖就上路。
直島不算大,按照規定路線一天可粗略看完,安藤忠雄的三個館,草間彌生的兩個南瓜,李禹煥,James Turell,蔡國強這些閃亮的名字都即將出現,無疑是我第一期待。而後證明我的所有感動都留在了直島,建築與自然,光與暗,都靜謐地散發著能量。
圖片來自benesse-artsite.jp
安藤忠雄帶領設計了島上的美術館,都帶著他強烈的印記,錯落地形成一個清水混凝土建築群落。第一站去的地中美術館早早訂好了票,收藏有莫奈、James Turrell,Walter de Maria三位的作品。我們下錯了站,一路氣喘籲籲地走山路上來,瞬間被館外小路上現實版的《莫奈的花園》打動,精緻的花叢美得讓人內心迅速溫柔下來。
James Turell-「House of Light「
Walter De Maria-Time/Timeless/No Time
不遠處的韓國藝術家李禹煥美術館同樣出自安藤忠雄之手。李禹煥作為「物派」的靈魂人物,常常在作品中表達周莊思想與東方禪意。館內有供打坐的休息室,寥寥幾筆描繪造物關聯的畫作等,但我對李禹煥的作品沒有太多感受,只覺得場館內適合練瑜伽。甚至對室外連接海灘的幾處裝置更為感興趣。石頭、金屬、土地,走在太陽下仿佛吸收了天地的氣韻。來到有名的 Benesse House ,這裡是以最初的提出藝術興島的Benesse Corporation命名,集hotel與美術館為一體,住宿需要提前半年預約,簡直是世界最難預約到的酒店之一!我們也只是有幸路過觀望兩眼。Benesse House 同樣是把作品與建築融合得恰到好處,誰也沒有搶誰的風採,互相點綴,呈現冷峻又優雅的氣質。剛好太累在二樓吃了午飯,窗外的海景,藝術裝置,桌上的墨魚咖喱飯,讓我這人生又增添了些許保值的鏡頭。附近的沿海小路上有我非常喜歡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的藝術裝置《文化大混浴》,在拐彎小樓梯下面,差點錯過。作品是在一圈按中國風水布置的太湖石中間放一浴缸,但浴缸裡空空如也,摸不著頭腦。後來查資料得知這是蔡國強97年在紐約首次開始展出的系列作品,中間應該是由不同膚色種族的模特在浴缸中「混浴」,《文化大混浴》得此名。小豆島很大,盛產橄欖和醬油。我們選擇住了一晚。酒店正對著著名浪漫景點「天使之路」—— 這條海中小路,在每天有兩個時段海水退潮,會露出細長沙洲道,據說和喜歡的人一起走過會收穫幸運。
不得不說日本真的很會營銷,據說很多人來這裡拍婚紗照。景色實在普通,但有這樣的浪漫小故事也讓人對小豆島好感倍增。
來小豆島主要是想看臺灣藝術家臺灣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小豆島之戀》,它是以四千株竹子建起的巨大穹頂建築物,是與當地人一起合作完成的藝術。作品「降落」在山間梯田中,這個龐然大物出現在眼前時有點震驚,自然再一次早就了自然。走進內部,透過竹子間的縫隙,各種角度照射入的光線與自然微風,營造出一種十分禪意的場域,隨意打坐,耳邊能聽見山裡的風吹,仿若一個隨時會消失的,神聖的,修煉場所。小豆島還有幾個有漂亮風景的好去處,但因為太大,無法步行,只能按照固定的公交車班次去往想去的目的地,有的公車錯過了要等兩小時,所以時間成本很大。決定不趕遠路去「打卡」,而跋山涉水走了半小時山路去看一個職人展。氣喘籲籲地到達半山腰的展館,我們立馬沉靜下來,漂亮的器物,精緻的點心,職人沉靜的能量四溢,我們像都市闖入者般驚嘆這個偏遠小島的靜謐。山海環繞的豐島是我除直島外的最愛,小島本身就充滿了無窮的生機。
最有名的豐島美術館,遠看猶如天空掉落的水珠。設計師用建築吸納了豐島所有的地域特性,展現了這裡關乎自然的一切,風、森林、天空、水、氣候、溫度、聲音、氣味. 這個場館只能存在於這裡。
從外面看豐島美術館
進入白色「圓蛋」內,安靜地沉浸於潔淨空間,觸摸土地,聆聽海浪,觀察滑進水窪的露珠。
你可以感受到島嶼的脈搏與自然的能量。躺下,冥想,休憩,仿若回到母體。這裡沒有美術作品,human being 便是作品了吧。
徒步至豐島的另一頭,會看見由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Voltanski打造的「心臟音博物館」。心跳CD在此盒子中,帶著它回了家
除去在海島的時間,我們都呆在小城高松。沒想到會這麼喜歡這裡,安靜、簡單、舒適。高松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比如一家生活方式店鋪963,一半是餐廳一半是展出的職人作品,我們去了七、八次,買下的東西都可以做一次展覽了。還有面朝大海的咖啡廳、中島喬治的博物館,和如同版畫景致的慄林公園,都可以花時間慢慢探索。把感想寫成隨筆,一不小心寫了很長,但其實這並不是一篇攻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行節奏。無論是高松還是瀨戶內海大大小小的島嶼,都適合放慢神經,認真發呆,若是要把整個藝術祭的東西都看完,我猜要花一個月的時間才夠。對我來講飛到另一個國家去欣賞也許抽象的當代藝術的有趣之處在於,古典藝術總是讓人一眼就能感受作品本身帶來的美感、技藝和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且大家對於這種美的感受也是大體上趨同的。而面對現當代藝術,在作品面前,每個人卻會有不同的顫動。有人懷疑這是藝術嗎?有人卻很精準地被觸動,在個體的小宇宙裡,達成了瞬間爆發的烏託邦。所以這篇文章僅限於我自己微小的場域振動,私人感受。但在任何時候,即使藝術祭結束了,我也十分推薦你去瀨戶內海,也許能觸碰到你宇宙裡爆發的異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