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瀨戶。」
「哦,我是內海。」
哇哦,我和你的名字連起來是一片海耶!
只屬於《瀨戶內海》的冷笑話
可能只有看過電影的人才懂
沒錯,有一部電影也叫《瀨戶內海》
這部全程神聊的電影拍出了不一樣的青春
「為什麼青春一定要熱血沸騰呢?」
「反正我的青春就是在河邊消磨時間中度過,
不也挺好的嗎?」
說起日本
你會想起東京還是京都
或者大阪、北海道
我會想起
瀨戶內海
瀨戶內海,日本的「地中海」,廣義上指的是本州、四國、九州之間的海域,風光旖旎的海岸線,密密麻麻遍布著3000多個島嶼。
這裡是遠離塵囂的人文淨土,沒多少人感受過這裡原生態的風土人情,也不曾體會過這片樂土的現代藝術情懷。
但無論是特意來這裡尋找烏託邦的文青,還是短暫逃避自我的上班族,當你無意中在小島上觸碰到藝術與現實結界的時候,內心都會豁然開朗。
就像是電影中瀨戶和內海的閒談一樣,看起來毫無意義,不痛不癢,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喘息的片刻。
如果你厭倦了隨大流的旅行,那麼不妨來瀨戶內海週遊列島。
你看到的不僅是海景,更能收穫一場小眾而精彩的日本文藝休閒之旅。
夏季,恰好趕上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無數知名藝術家將在這片樸實的淨土施展新的驚喜。
古樸而神秘的神社在這裡展現,與此同時,草間彌生、安藤忠雄等藝術家又用他們的作品充實著這片古老而淳樸的海域。
寫實的歷史與天馬行空的當代藝術相互交融,形成最完美的反差。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當初是為了振興人口減少且迅速老化的鄉村而舉辦的活動。
藝術節邀請日本國內外知名策展人和當代藝術家,根據當地環境創作作品,營造藝術氛圍,改善地區面貌。
藝術節以史無前例的龐大規模和高水準的作品,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三年一次,今年(2019年)正好是第四屆。
藝術節舉辦地點遍布瀨戶內海,從之前的幾個主要島嶼擴展到現在的12島、2個港口,由固定班次的渡輪連接。
這裡重點推薦的是直島和豐島,瀨戶內海的精華所在。
/對話安藤忠雄與草間彌生/
假如你只有一天時間逛瀨戶內海,那首選的一定是直島。
這座人口不足4000人的小島,號稱日本「現代藝術的聖地」,這裡也是世界上最治癒的海島。
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舉世聞名,島上兩端,一紅一黃,如今已成為直島的地標性建築。
海邊一顆孤獨的黃南瓜,煢煢孑立,現世的喧囂之外,還有寧靜的空間。
而巨型的紅色黑波點南瓜,更像是一個迷你遊樂設備,成為凹造型的寫真攝影地。
這些波點花紋圖案融入了島上的一草一木,甚至遊輪,甚至巴士。
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
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
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
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
在尋找的過程中,
我感覺自己被磨滅、
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
我變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直島 ,歸根到底是一座屬於安藤忠雄的島。
這位有「清水混凝土詩人」之稱的藝術家,在這個小島上種下了很多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藝術理念。
地中美術館
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和Benesse美術館。
這些展館如安藤一貫的自然建築理念,將光和風運用到極致,呈現出大自然與人工環境的完美融合。
地中美術館
Benesse House
美術館裡陳列的藝術品精彩絕倫,無論是地中美術館裡莫奈的《睡蓮》、瓦爾特·德·瑪利亞的《Time、Timeless、Notime》,還是Benesse House裡杉本博司的《海景》,都是瞬間觸動人心的大師之作。
地中美術館
李禹煥美術館
即便我們不懂建築,不懂當代藝術,也會被安藤建築的內部空間和光影效果所打動。
我認為建築還是要靠光來實現效果的變化,
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意識。
當人們進入其中,能有一種「活著真好」的感覺。
我想做的就是讓人們能產生如此感動的作品。
直島已然是一個自然、歷史、藝術「三位一體」的環境美術館。
島上發起了保護日本古建築遺產的「家計劃」(Art House Project)。
在名為「本村」的地區,有著很多江戶時代遺留下來的老街和建築。
前衛藝術家們運用各種裝置、節能Led燈泡等,將老房子改頭換面,表達新與舊的衝擊。
直島,遠不止這些……
/與水共舞/
豐島,瀨戶內海另一個藝術地標。
主要體驗來自於豐島美術館,這是一個能感受到時間的美術館。
去過豐島美術館的人形容:難以用言語表達看到的景象。
大海和梯田之間,一個小小的丘陵上,美術館遠看上去猶如一滴水,謙卑地倚靠著斜坡存在。
樹林透過天窗映入眼帘,微風拂面,耳邊傳來風與樹林的輕語、鳥兒呢喃,還有水冒出地面的歡愉。
整個空間充滿視覺與聽覺的跳動,在這裡你甚至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動。
而在流動與凝固間,一切知覺都被放大,形成奇特的衝擊力。
在瀨戶內海,藝術品遍布在各個島嶼之上,呈現著豐富多元的姿態。
小豆島有藍天白雲橄欖林,水清沙幼,日劇《第八日的蟬》、《為了N》還有真人版《魔女宅急便》都在這裡取景;
犬島集中了妹島和世的創作作品,非常適合自拍;
男木島是隱藏的貓島,女木島是鬼島;
作為中轉地的高松也有日本的「蘇州園林」--慄林公園。
犬島
男木島
慄林公園
除了看都看不過來的藝術作品,在瀨戶內海還有一個非常有儀式感的玩法:
集卡蓋章。
每看過一個藝術作品可在藝術節護照上蓋一個章。
還記得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嗎?
卡夫卡追問「叫烏鴉的少年」
什麼是活著的意義
少年說:「看畫、聽風、最好先睡一覺」
瀨戶內海給人的感覺
也許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