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季婷婷
本文內容來自簡書作者 | 季婷婷
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傳統遊戲嗎?暴露年齡了……
來來來,今天我們來盤點小時候玩過的傳統民間遊戲,你玩過幾種呢?
拍拍拍
上小學那時真是玩瘋了,課間時男男女女都拿出自己喜歡的「畫片」,組隊對戰。
一般吧,都是男生隊大戰女生隊,在自己班門口或者班級後面就開戰了。
「彈藥」不充足,直接撕作業本就開始「疊畫片」,因為這不知道被班主任批評過多少次呢!
每到放學時間,路上就開始「呼啦啦,呼啦啦」滾鐵環的聲音。
小孩們不厭其煩的在街裡從這頭推到那頭。
小時候我老是掌握不好平衡,路稍微有點坑兒,鐵環直接就倒啦。
小夥伴最喜歡的就是和我比賽……哭
跳皮筋,可能真是女生遊戲的標配。
各種跳皮筋的歌、難度花樣等等,雖然現在記憶有點模糊都快忘了。
但是……
和小夥伴玩的快樂心情到現在還記得,還有自己挑戰難度成功後的興奮。
小時候和小夥伴玩這個遊戲,總是不喜歡當木頭人,老覺得被人「打」的感覺很不好。
不過,後來木頭人都學會「使詐啦。
就是那種以最快的速度說「123木頭人」,背後的小夥伴姿勢擺的東倒西歪、面目猙獰、張牙舞爪,就特別好笑。
「捉迷藏」有的地方叫「藏貓貓」、「藏老摸」等等。
小時候,為了躲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呀!
躲在桌子底下、草堆各種犄角旮旯裡,更有甚的直接站在抓的人背後,數夠數字直接摸「墩」。
有的吧,趕著一個人滿街跑,所以小夥伴都咯咯笑。
小時候沒事就喜歡鑽到草堆裡抓各種蟲子,幾個小孩手裡拿個瓶子能抓小半瓶。
那時看著瓶裡的蟲子,能看一天、笑一天。
大了點,草堆少了,也愛乾淨了,就很少抓蟲子了。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寶寶怕啊!
一個丁老頭(鼻梁),買了倆小球(眼睛),四天沒吃飯(嘴巴),圍著桌子轉(圓臉),買了三根爛韭菜(抬頭紋),花了三毛三(耳朵),買了一個大西瓜(身體),一道切開了(下圖扣子地方),買了六個扣(就是扣子),花了六毛六(兩條腿),買了兩根大蘿蔔(兩個胳膊),花了五毛五(十個手指頭)。
口訣已傳授你,我只能幫到你這裡了!!
兒童版「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話說那時候,我最喜歡就是扮演「媽媽」做飯,從小就是賢妻良母範。
用泥巴做小碗、板凳,用小木棒做刀叉棍棒,那時候想像力真是達到巔峰。
「手影」曾經是我睡前必備小遊戲,自導自演各種大灰狼小紅帽的故事。
把手變來變去,就是各種動物形狀,到現在依然覺得很神奇。
今晚我要再試試……
「跳山羊」最易接受的「胯下之辱」遊戲。
小學時被老師明令禁止的危險遊戲,但是大家都懂得有句話叫……
屢禁不止,永不止步。
玩的最多的就是第一種。
那時,為了能讓自己的石子準確的落在格裡而不被彈出。
小夥伴們有一次發揮了智慧,各種扁平的石頭,各種奇怪的投擲姿勢。
同「打畫片」一樣是「造紙神遊戲」。
課間,五花八門折法的飛機滿教室飛。
一不留神直接被擊中後腦勺,然後雙方對飛,集中火力攻擊對方。
不得不說,小學是我最「用功」的時候,紙不能停。
小時候玩的沙包,大多數都是家長縫的。
最常見的材質就是沙土、玉米、大米等。
大沙包一群人丟著玩,小的就是幾個人玩「抓子」。
玩沙包一直不是我的強項,被虐色很慘。
還記得那時候我們班的「踢毽大神」一口氣可以踢100多個。
跟「大神」一隊,都不用我們出手直接秒殺對方,只贏不輸。
因此,我們總是第一個就派出「大神」,沒辦法隊友戰鬥力有待提高啊!
以前,我有一個「武俠夢」,幻想自己手持樹葉,輕輕一飛。要不入木三分,要不輕擒飛禽走獸。
後來,我失敗了……
「彈弓」就成了圓我「武俠夢」的利器,但是有一定危險性,就被家長沒收。
從此,「武俠」與我無緣。
經典對戰遊戲,集智力、體力為一體的遊戲。
曾經在冬天仗著自己穿的厚,和小夥伴在冰上玩「鬥雞」,結果非常慘烈,摔慘了。
鬥雞小貼士:
玩「冰上鬥雞」——再穿厚點。
玩「沙上鬥雞」——帶好防土面具,
「普通鬥雞」——帶上「奇醜無比」的小夥伴,我保你贏。
「拍九」經典曲庫:
《珍珠娘娘娶珍珠》、《你拍一,我拍一》、《上拍拍,下拍拍》、《小熊喝咖啡》。
拉起你的小夥伴,玩起來吧!
經久不衰的遊戲,至今我還看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玩這個遊戲。
要說追逐遊戲最經典的可能就是這個了。
最末尾的小雞,永遠都是最早被吃的那個,當然跑的最歡實的也是他們,哈哈!
「抽陀螺」我小時候玩的不多,沒辦法光顧著跳皮筋去了。
班裡男生玩陀螺倒是不少,最開始就是這樣傳統型的木製陀螺,後來一部日漫風行(具體叫啥我忘了),大家陸續開始玩塑料材質需要插齒條那種,課間對戰「火花四濺」。
現在陀螺越來越大,玩過一次巨型陀螺,那鞭子和我手腕一樣粗,打幾下胳膊就沒有感覺了,酸爽……
小時候,家裡洗衣服的時候也我最快樂的時候。
我特別喜歡把手放在滿是泡沫的水裡玩泡泡,捧一把泡泡「一吹」,滿天飛的肥皂泡吹到滿臉都是。
或者找一個鐵絲做一個圈,拿一個小吸管、小棍子,就能吹好多好多泡泡。
那時候自製的泡泡液啊,可省了不少錢呢!
「泥巴」一個神奇的物質,和麵團堪稱「平民版橡皮泥」。
小時候住的街上,哪家只要一蓋房子那他家門口的土堆上,一定能看到許多撅著屁股,拿著家裡鍋碗瓢盆的「玩土少年」。
在自己堆的「小土包」裡挖一個坑,澆上滿滿水,學著家裡媽媽蒸饅頭和面的姿勢揉啊揉。
拿出家裡的鍋碗瓢盆碗,扣一個、扣一個、在扣一個,別提多開心。
補一句,直接拿家裡吃飯碗的舉個爪,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還記得你第一次跳繩的樣子嗎?
我第一次跳繩是上小學那會兒體育課,老師教跳繩來著,具體什麼的都已經記不清了,不過揚起的「滿天飛沙」和打身上呲牙咧嘴的表情倒是沒忘。
一到課間,班裡同學拿出跳繩就往操場跑,雙人速度賽、花樣跳繩,最神奇的還有邊跑邊跳繞場一周。
難怪小學我那麼瘦,細想之後運動量真不小。
這個遊戲老實說小時候我沒有玩過,特意問了度娘:
通過移動各個棋子,幫助曹操從初始位置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從出口逃走。不允許跨越棋子,還要設法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到出口。曹操逃出華容道的最大障礙是關羽,關羽立馬華容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羽與曹操當然是解開這一遊戲的關鍵。四個劉備軍兵是最靈活的,也最容易對付,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也要充分考慮周全。「華容道」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
果然是益智遊戲,沒看懂……
中國傳統益智遊戲的另一大「高峰」。
玩這個就要「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玩這個我從來沒有成功過毫不誇張。
它嚴重的挫傷了我幼小的心靈。
還記得怎麼折「小紙船」嗎?
那時候放學回家到家裡,如果家裡洗衣服除了吹泡泡玩的最多的就是放「小紙船」。
用爸爸的煙盒、彩紙、卡紙、硬紙殼兒做成各樣的小船放到洗衣盆裡玩,用手用力攪水「興風作浪」,最後船沉了,我們咯咯咯滿意的笑了!
一說起「鬥蛐蛐」最先想來的就是老北京,其實這是項全國性的活動!
我小時候玩鬥蛐蛐不多,玩鬥螞蚱倒是不少。
這個遊戲不知道害苦了多少「翩翩少年」。早上出門時「風度翩翩」,放學回家時「灰頭土臉」。
這還不算完,老爸老媽再奉送兩個大手印。
老媽總是罵我是不是在土裡打滾了,以後不給你洗衣服,然後脫下我髒衣服拿去洗,口是心非的媽媽呀。
這兩年冬天在北方很少見的大雪了,能堆起雪人的大雪更少。
小學冬天最喜歡打雪仗、堆雪人,手抖凍的通紅也興致不減。
最好玩的就是堆雪人的時候,偷偷團一個小雪球趁小夥伴不注意,放到小夥伴後腦勺衣服裡,凍的他呲牙咧嘴,然後又開始一場冰雪大戰。
兒時的風箏,我記得大部分都是紙糊的那種。
傳統的紙風箏上面畫上臉譜或著古老的圖案,那兩個大眼睛到現在都記憶深刻。
風箏的骨也是用竹片紮成,拿著「工」字型的線拐就開始玩了。
雖然現在風箏樣式更多、色彩豔麗,但是我還是最喜歡那隻「紙風箏」。
「翻花繩」有的地方也叫「開交」。
「開交」遊戲的道具恐怕是最簡樸的了,偷偷剪一段媽媽織毛衣用的毛線,打個結就能和小夥伴玩的不亦樂乎。
還記得「開交」的花樣嗎?降落傘、三角、心形……快去試試吧!
又一個「摔慘了」的遊戲,可見一個默契的小夥伴有多重要。
嘴裡雖然喊著「1,2,1,2」,該摔還是會摔的,而且還是「連坐的」。
早些年,花園裡常年有老人家和小朋友在玩抖空竹。
這幾年廣場舞大火,抖空竹的大爺大媽有的也該行跳舞去了,抖空竹的少年玩電腦去了。
唉……
小汽車,滴滴滴,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
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
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
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老狼老狼幾點了,2點了。
老狼老狼幾點了,7點了。
老狼老狼幾點了,12點。
哇一聲……
小夥伴一鬨而散、四散而逃。
「丟呀丟呀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她,快點快點抓住她,快點快點抓住她。」
小夥伴圍成一個圈,邊唱邊跑。
首先,你要要先折一隻風車。什麼,你忘了怎麼折了!來來來,咱倆坐下來好好聊聊。
中國另一個傳統益智遊戲,變化多端。
小時候5毛錢在小賣部買一個七巧板,拼小魚、小貓、花花草草。
友情提示,上課不要玩哦。
小時候過節,猜字謎永遠是大人的活動,小朋友們就是玩花燈啦!
花燈當然不是買的啦,用爸爸喝完酒的舊酒盒打四個洞,裡面放上蠟燭,穿個線綁個棍子,就大功告成。
然後就是提著自己的燈籠滿街跑啦!
擊鼓傳花,小時候課堂或者節日必備節目,專治各種不勇敢、冷場。
還記得那時候玩擊鼓傳花表演節目,聽著鼓點,思維高度緊張,眼睛一點也不敢眨一下,生怕錯過傳的慢了。
到自己的時候,飛快的「扔」給下一個同學,沒錯就是「扔」的,一點也不誇張,那心臟直砰砰跳,手還顫抖臉還紅,想想都「心有餘悸」。
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
蹲下,起來。坐下,起來。一二誰出來。一二誰出來。
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
站得穩,跳得齊。
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熟悉的旋律,大家順時針(逆時針)一隻腳搭在一起,單腳跳完整首歌。
邊跳邊拍手,小辮子一甩一甩的,真美。
撒一把小棍在桌上,放手。小棍撒開後,然後將挑棍一根根地挑起來收回,但不能動到或碰到別的小棒。
小時候用得最多的就是「冰糕棍」,攢幾天的冰糕棍集合小朋友一起,找片地方就開玩了。
說起彈玻璃,為了這個玻璃珠我可挨了家裡不少吵。
小時候,玻璃珠容易丟,「存量不夠時」我都會偷拿家裡的跳棋子,拿得多了就露餡了。
不過,小時候真的很喜歡這種五彩斑斕的玩意,放到陽光下晶瑩剔透,搖起來「呼啦呼啦」響
拔河現在玩的少了,一般都是男的玩的比較多。
想當年,我還是班裡的種子選手,為啥呢?
身為女同學的我「壯唄」,老師可能看我比較結實,叫讓我加入了編制。
哭、、、、、、
這個遊戲小時玩的那叫一個瘋啊,滿操場跑。
花花綠綠的繩子或者直接在褲子後面塞張紙,就開始玩了。
我們班的男生老抓女生的繩子,跑不快唄。
貓抓老鼠幾乎是課間遊戲中的霸主。
一到課間,黑白配一波老鼠一波貓滿校園追趕。
後來,老鼠們學聰明了,都往廁所躲,當貓的還因公然闖廁所被老師罵得很慘。
這個遊戲我是很喜歡的,有人抬可以坐。
抬花轎比賽體育課很常見,一般吧,坐的這種活永遠輪不到我,我總是那「轎夫」。
沒辦法,「壯士」幹了這碗酒。
這個遊戲跟小夥伴玩的不多,總是跟家人玩。
小時候很喜歡大人拉著手的感覺,很溫暖。
這個遊戲激烈程度一點不遜於打仗。
各種小聰明、手足並用、無所不用其極,場面很是壯觀。
為了搶個凳子,不知摔了多少屁股。
這個遊戲我玩的少,不過我還是很感謝摔跤的。
小學時,有高年級老欺負我,我就提議與她摔跤一決高下。
最終,我艱難的勝了,一個勾腳將她摔倒在地,瀟灑的拍拍手走了,自那之後他再也沒小看過我。
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源於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來自度娘)
這個遊戲我小時候沒玩過,不過看起來挺有意思的,有機會要試試。
炒炒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跟鬥。
小孩子真的很喜歡各種翻得遊戲,小學的時候最多和一群人玩炒黃豆,翻不過去大家哈哈哈大笑。
那時候也不知道害羞什麼的,只喜歡傻笑。
繃馬繩又叫勾勾鈴,有的地方可能玩法一樣叫法不一樣。
玩法:一夥孩子(多是男孩)分兩組、互相拉手相連、這兩組孩子對面相距幾米,雙方輪流唱歌謠,最後點一個人衝另一方的組,如果衝斷就還回到自己方,如果沒衝過就要歸到對方方陣。
小時候,老拿易拉罐製作這樣的高蹺,一群人比賽。
不過也挺危險的現在想想,容易崴腳。
小時候的我們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話說,蘿蔔蹲到現在還很流行,小時候可被折騰的不行。
幾個小朋友玩還好,遇見大型蘿蔔蹲,人一多就記不住蔬菜,開始亂喊。
當然啦,亂喊的代價就是懲罰大禮包。。。。。
指星星我們這裡叫「星星過沿兒」
玩法就是一個人閉著眼睛,一個小朋友從他面前過去時,另一個小朋友說小猴子過去啦之類的,然後所有小朋友都按照自己表演的動物走過去,最後讓閉眼的小朋友猜小猴子或者大象之類的是誰。
話說,我小時好像經常扮演小白兔,又萌又可愛。
捲心菜玩法就是一群人手拉手,從一頭開始卷,就這樣一直卷一直卷一直卷,直到卷到最後一個人,然後再一點一點散開。
現在想想這個遊戲在現在的我看來挺無聊的,就是一直卷,想不到自己小時候還很喜歡玩,也許這就是小孩子。
鬥草又稱鬥百草,是民間流行的一種遊戲,屬於端午節的民俗。
其玩法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小時候因為在北方,多拿的是狗尾巴草來鬥。
這個遊戲我沒有玩過,不過舞龍舞獅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項目觀賞性還是很強的。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興於唐宋,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來自百度)
皮影小時候看的比較多,現在依然覺得很神奇。
年後開工,馬上又迎來元宵節,這些有特色的民俗遊戲分享給大家,如果你也有好的遊戲歡迎文末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