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生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人民軍隊繼承了我軍不怕犧牲、勇往直往的光榮傳統,取得了勝利。
在這場非常激烈殘酷的戰爭中,我軍官兵為了守衛祖國的疆土奮勇殺敵,表現得可歌可泣,湧現出一大批戰鬥英雄,他們被讚譽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以「血染的風採」展現出了我軍將士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但戰爭是異常殘酷的,是隨時隨地都有流血犧牲的,殘酷的戰爭使每一位參戰者時時刻刻都要經受嚴峻的考驗,在這種考驗面前,我軍將士出色地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交口稱讚。
但在這場戰爭中,也有極個別人沒能經受住考驗,他們選擇了背叛祖國,背叛人民,當了可恥的叛徒,而他們最終都沒有好下場,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有一個名叫張東林的人被軍事法庭判處了十年有期徒刑,他犯了什麼罪呢?張東林出生於廣西崇左的普通農村家庭,在十八歲時他參軍,光榮地成為人民軍隊中的一名戰士,他入伍時,全村的村民都來歡送,那時的他胸帶紅花,臉上顯露的是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在對越反擊戰打響時,張東林所在部隊被派往南疆前線與越軍作戰,因為張東林能講一口流利的越語,所以部隊將他安排到關押越軍被俘虜人員的戰俘營,幹翻譯工作。可令人難以料到的是,由於每天與戰俘營中的越南俘虜打交道,張東林竟然被俘虜中的越南特工策反。
被俘的越南特工不斷地對張東林做說服工作,並向他許諾各種好處,最終成功策反了張東林。就這樣,張東林瞅準了機會,叛逃到了越南。
張東林到了越南初期,那裡的人把他當成英雄一樣對待,利用他搞策反與宣傳,讓他在越軍電臺中大講叛變的好處,大肆宣傳在越南受到的各種優厚待遇,他還將祖國說成是「侵略者」,以此來幫助越南方面達到動搖我軍將士軍心的目的,其背叛行為荒唐可恨到極點。
張東林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得知他叛變祖國的消息後,都為他感到羞恥,視他為家鄉的恥辱,他的親友也在村子裡抬不起頭來,他的父母更因此被氣的一病不起,沒多久後就撒手人寰。
可張東林卻對此毫不關心,他只管在敵國他鄉享受著快要到頭的越軍長官的待遇。
張東林以為這樣的生活會一直繼續下去,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在1979年,中越在有關國際組織的見證下進行了俘虜的交換,而他也在換俘名單之上。他之所以被交換,是戰爭結束後,他就失去了利用價值,他這種人,越南人也看不起,越方無心留他這塊腐肉,所以他被交給了中方。
回到祖國的張東林非常的沮喪,在軍事法庭上,他交待了自己的罪行,最終被判處十年徒刑。
另一個在對越反擊戰中叛變的人叫車宗強。車宗強意志品質薄弱,他好逸惡勞,怕苦怕累,怕流血流汗,在入伍後他經常裝病逃避訓練,一直是個落後分子,是個問題兵,是個「孬兵」。
隨部隊來邊防前線後,他以各種理由逃避上戰場,他還因為訓練不積極遭到上級批評,而產生了不滿情緒,為發洩不滿,他故意製造槍枝「走火」事件,差點惹出大禍,受到警告處分,並當眾做了檢討。
在一天夜裡,他又和連裡幹部爭吵起來,他要求連隊給他立功,因為不符合標準,連隊沒有批准。於是他就大吵大鬧的頂撞連長和指導員。他的行為使全連戰士都感到氣憤,在一片指責聲中,車宗強跑了,他跑到了越軍陣地,當了可恥的叛徒。
車宗強的叛逃而來,使越軍欣喜若狂,車宗強像「英雄」一樣受到越軍的優厚款待。他們要好好利用這位所謂「英雄」為他們工作。
但越軍對車宗強並不放心,擔心他另有目的,越軍問車宗強:「你為何想要投奔我們?」車宗強厚顏無恥地回答:「我不願意待在中國軍隊裡,那裡的人太讓我討厭。」
越軍仍不放心,又問:「除此以外,你還有什麼目的?」車宗強說「我想當華僑。因為在中國,華僑很吃香。你走到哪裡,就會有人陪同,有豪車接送,吃住在高級酒店,還會有領導們的接見,反正我不想回去了,你們隨便給個什麼差事都行。」
聽完車宗強的這段話,越軍心中暗喜:這個人可以好好利用。他們想利用車宗強去策反去動搖中國官兵的軍心。
越軍讓車宗強給他的連長和指導員寫信,讓車宗強策反他們。
車宗強此時已經喪失了廉恥,越軍讓他做什麼,他都聽命照辦,他寫好了信,交給了越軍,由越軍把這發「重磅炮彈」打到了中國軍隊陣地上。
信很快被交到我連長和指導員手上,信中說:
「親愛的連長、指導員:請原諒我沒跟你們打聲招呼就偷偷跑到了越軍這邊。我沒有別的目的,只想當一名華僑。你想,如果當上了華僑,絕對不會比你們當連長指導員差,將來賺了錢,我們可以去香港去美國。如果要回家探親那也很方便。說不定還會受到政府的熱情歡迎呢?你們在那裡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有什麼意思。說不定哪天中國和越南關係緩和了,你們不是就白幹了嗎?趕快過來吧,我們一起去做生意賺錢,有了錢什麼都成。在咱們的電視裡,不是經常看見那些有錢的華僑為家鄉捐款嗎,政府稱他們是愛國行為。等我們當上了華僑,有了錢,也可以象他們那樣捐上一大筆。說不定還可為家鄉建學校呢。快過來吧,越軍歡迎你們……你們的士兵:車宗強。」
看完信後,連長指導員氣得怒髮衝冠,七竅生煙,齊聲大罵車宗強「狗日的叛徒!真不是個東西。」
車宗強沒有說服連長指導員。他自己也沒能當上華僑,三天後,越軍讓他帶隊去偷襲中國哨所,結果踩了地雷,車宗強背負著可恥叛徒的罵名,一命嗚呼了。
相比前面這兩個徹頭徹尾的叛徒,下面這個在戰後被我軍事法庭判處十年徒刑的人,非常引人深思,這個人就是帶領一個連放下武器,投降越軍的馮增敏。
1979年3月,我軍在達到戰略目標,撤退回國時,我軍第50軍150師448團2營的二支連隊奉命承擔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在此期間他們遭到越軍精銳部隊圍困阻擊。而上級指揮存在重大失誤,使448團這兩個連未能得到有力支援,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
面對數倍敵軍的包圍,連幹部馮增敏意識到已經身陷絕境,在這種情況下,他喪失了死戰到底的勇氣,在他帶領下,全連放棄抵抗,向越軍投降,創下了我軍在中越戰爭期間投降人數最多的紀錄。馮增敏等投降人員在戰後被移交我方,經軍事法庭審判後,馮增敏等人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
馮增敏後來以「無奈之舉」為自己辯護,說自己不想讓200多人白白送死。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被圍困的兩支連隊,在都被越南包圍後,其表現簡直天差地別。一隻連隊在幹部馮增敏的帶領下集體投降,而另一支連隊表現得十分英勇,副連長在槍斃了上來勸降的叛徒後,和戰友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除了兩名受重傷的戰士活了下來,全連其他人全部壯烈犧牲。
有人對馮增敏的投降行為「表示理解」。沒上過戰場的人,對當時的情況無法想像,對他們所做出的決定,不好妄加評論,對他們不能簡單以叛徒相稱。
但無論如何,在那些英勇戰死的英雄們面前,投降毫無疑問是極不光彩的行為,是一個戰士一生都抹不去的汙點,任何辯解的語言都無法駁斥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