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學校舉行青藍工程師傅公開課,今天早晨聽了一節非常有意思的數學課,這一課老師講的非常少,但是學生學得非常好。現在描述如下:
上課後,數學老師垂頭喪氣地走進教室,站在講臺上,說:「我昨天晚上沒睡好,很沒有精神,原因是今年的一道高考題正好是和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相關度非常大,但是我花了兩個小時也沒做出來,唉,人老了,智力也退化了。算了,打開課本,我們學習……」,話還沒說完,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們試試。」結果教室裡此起彼伏的聲音響起:「我們試試」,「我們試試」……
老師說:「好吧,我兩個小時都沒做出來,你們要試試就試試吧。」然後在一體機上插上U盤,打開課件,上面是一道高考題。學生開始沙沙地做起來了,老師則坐在講臺上表現出很累的樣子。
大約五、六分鐘過後,有學生大聲說:我做出來了。老師精神一振地走過去,說:「我看看。」他仔細地看著學生的過程,並沒有表態。
後來做出來的學生越來越多,他一個個看過去。大約十一分鐘的時候,他說:「我看了十幾個同學的過程,有點不一樣,我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於是他讓三個學生把過程上去板書。三個學生快速地把自己的過程半數在黑板上,三個過程都不一樣。他又說:「三位同學的過程不一樣,到底誰的正確呢?大家討論一下。」於是學生們又開始四人一組討論起來。
過了三分鐘,老師說:「大家看看他們誰的正確,誰的有問題?」於是學生用於舉手,講自己的觀點,結果不到十分鐘,一道完美正確的答案就出來。
老師表揚了全部學生,然後說:「你們把這題都能做出來,那今天的新課對你們來說是小兒科呢,自學十分鐘!然後要完成我的變式訓練題。」學生個個像打了雞血一樣看課本,不到十分鐘,就全部學完了。老師的變式訓練題做得也是非常完美。
下課後,評課時,大家對該老師的課好評如潮,他只是謙虛地說了句:我表演給你們看的,就運用了心理學裡的禁果效應,是學生表現好。
說實話,我對心理學裡的禁果效應確實還是不了解,下來悄悄地查了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我們常說正確的逆反心理,有點類似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激將法,再通俗一點講就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欲望。
禁果效應其實在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當中運用的很多,而且非常有意思。
我們有一個班主任,每天對班裡的大小事都要記在本子上,在小班會上經常拿著小本子在學生面前晃,你們的「黑帳」我一一記錄在冊,等到積累到一定量的收拾你們,有時候也會對著本子對班裡總體情況進行批評,因為嚴厲,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確實總是很害怕。而且這個班主任有點「丟三落四」,每隔四、五周就會把「黑帳本」落在班會課上或者自習課上,學生會偷偷去看,發現上面記得絕大多數都是學生優點和潛力。看了「黑帳本」的學生對該班主任心存感激又很崇拜,自然學習很上心。有時候故意匆匆返回,尋找「黑帳本」,而且故意對著學生說,這是我的隱私,誰也不許看。學生和老師心照不宣。
我們學校還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確實是家長培養的好,學習、藝術、社會交往能力樣樣都非常出色,情商也很高,很難給她找一個缺點。有一天我們聊起來,我們羨慕地說,你把小孩培養得太好了。她笑著說,其實我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沒什麼兩樣,比如說,小時候她看到別的小孩學習電子琴,就要學,我們那時候經濟也不寬裕,就省錢給她買了一臺簡易電子琴,她彈了半個月就不想彈了,我也沒說什麼,就又買了一臺很好的,有各種功能的那種電子琴,放在家裡,我就學習,不讓女兒碰,她看著這麼好玩,就想彈,我就是不讓,並且激將她,你也學不會,而且彈上幾天就放棄,我才不給你呢。我出門時故意用綢布蓋好,並且「警告」她,不許碰我的電子琴。其實當我出去上班的時候,他就全神貫注地練起了電子琴,我裝作不知道,後來她居然彈得非常好,學了鋼琴,在大學裡參加了校樂隊,代表學校到五、六個國家表演過。
俄羅斯有句諺語「禁果格外甜」,我們的學生不管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都有好奇心、都有逆反心理、都會出現禁果效應。我們可以創造性地利用禁果效應,把學生不喜歡、不愛好、不感興趣而對他們的全面發展又極具價值的的事物和現象人為地變成禁果讓他們去摘,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豈不更好。
本文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