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日的蟬》:父母的認可與接納,是孩子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2021-01-08 騰訊網

喜歡你來,開心~

作者∣洛紅塵

微信公號∣洛紅塵(luohongchen123)

日本電影《第八日的蟬》我看過兩遍,每看一次,都忍不住百感交集。

這是一部呈現人性的電影。如果用一兩句話來概況電影的情節,大概是這樣的:

小三偷走了原配的孩子,孩子把偷走自己的人當成了媽媽。

背後是一個原配的萬箭穿心。

這部電影根據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融合了道德、倫理、親情、犯罪、懸疑等要素,觸人心弦、發人深思,曾榮獲第3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十項大獎,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和探討。

故事的起因,緣於一段婚外情。

26歲的希和子愛上有婦之夫秋山並懷孕,然後在秋山的哄騙下墮胎,卻從此失去生育功能。

不久,秋山的妻子惠津子生下一個女嬰。

希和子偷偷去看那孩子,卻一下子愛上這個純真可愛的嬰孩。

她把女孩偷偷抱走,取名叫「薰」。然後帶著她東躲西藏,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傾注了全部的母愛,兩人一起度過四年單純快樂的時光。

與此同時,丟失孩子的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孩子終於找回來,她卻發現一切都變了......

在這個故事中,

小三形象最複雜,讓人又愛又恨;

原配是最大的受害者,卻又讓人同情不起來。

而我最心疼的是孩子。自始至終,孩子最無辜。

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不得不承擔大人們恩恩怨怨的結果。小時候被假媽媽帶著顛沛流離,回來後又不能被親媽接納。

我一直在想,如果親媽心理更強大一點,能對孩子有更多的愛與耐心,孩子的人生會不會變得不同呢?

1、

偏執的母親:始終無法真正接納回來的女兒

希和子帶著孩子享受母愛溫馨的四年,恰恰是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的四年。

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惠津子卻無奈地發現,回來的,已經不是她日夜想念的女兒了。

首先是行為習慣。四年時間,自己的女兒被養得面目全非,髒兮兮的小臉,穿著別人送的男孩衣服,見了自己這個親媽竟會嚇得尿褲子。

其次是心理感情。女兒已經把誘拐她的人當成真正的母親,甚至為了尋找「親媽」,一次次地出逃。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對著媽媽撒嬌歡笑,惠津子會嫉妒得發狂。

她給女兒唱小星星,換了一個又一個,女兒卻總說唱得不對——她想聽的是以前希和子給她唱的那首。

真是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惠津子痛恨希和子,是她讓自己的家弄得支離破碎。偏偏女兒的身上,到處都是希和子的影子。

她說:「一看到你的臉,就讓我想起那個女人來。為什麼非要讓我來受這份苦啊?」

惠津子的心理,屬於典型的「泛化」。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發生,遵循「刺激——反應」原理,即,接受一個刺激,出現相應的反應。

而所謂泛化,是指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繫後,這一反應也會與其它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的過程。

心理諮詢中的泛化則是指,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甚至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也能引起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

這種泛化,使得惠津子一直無法真正接納女兒,情緒也變得極端,有時溫柔和藹,有時崩潰大哭,有時又歇斯底裡。

為了逃避回家的痛苦,她就拼命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孩子的晚餐經常是超市的麵包。

講真,惠津子原本是個受害者,一個可憐人。但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她是失職的。

孩子被希和子養了四年,一定會對養育者產生依戀,並且有著養育人的痕跡,這是事實,無法改變,只能接受。

而且孩子畢竟只有四歲,只要付出更多的愛和耐心,一點一點溫暖她,孩子的心自然會和親媽越來越近。

但惠津子的心理能量太脆弱了,明明很愛這個女兒,但又不知怎麼去愛,情緒喜怒無常,最後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推越遠。

2、

孤僻的少女:媽媽不高興,一定都是我的錯

對於少女惠理萊來說,四歲那年是人生的分水嶺。

四歲之前,她叫薰,跟著希和子一起生活。經常搬家,生活簡單清苦,但也溫馨快樂。

四歲之後,她被解救,跟親生父母一起生活。

父親就像一個模糊的影子,明明是整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卻沒有擔當只會逃避。

母親一看到她就仿佛看到破壞她們家庭的那個女人,情緒喜怒無常,有時給她唱歌,有時又憤怒地指責她:

「真是我們的孩子,就不該讓我們擔心。你就這麼恨我們嗎?真是個壞孩子,不是我家孩子。」

惠理萊茫然無措,只會哭著跪下來,一遍一遍地說:媽媽,對不起。

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本能地認為,媽媽不開心,肯定都是自己的錯。

我不好,我不乖,我讓媽媽哭,所以我不值得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把外界環境對他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自我認知的過程。

孩子的自我不夠強大,自我認知就主要來源於身邊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態度和評價。

如果父母對孩子是接納、認可、信任、鼓勵的,評價是積極、正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陽光、自信,安全感強,擁有愛的能力;

反之,父母對孩子否定的、批判的,評價是負面的,孩子就覺得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愛的。會變得自卑、膽怯、自我價值感低,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深刻的親密關係。

在這種壓抑和自我懷疑中,惠理萊漸漸長大,長成了孤僻、清冷的少女。

父愛的缺失,母親的不認同,使得惠理萊差點走上與希和子同樣的路。母親越是不能接納,她就越是懷念被偷走那四年的溫馨。

大二那年,惠理萊愛上一個有婦之夫,並且懷了他的孩子。

而這個男人最初打動惠理萊的心,只因說了一句:

「那又不是你的錯」。

是啊,當一個孩子長期被否定、被質疑,只是有人說一句:那又不是你的錯,她的心就能暖得一塌糊塗。

好在故事的結局很溫暖。

惠理萊和有婦之夫果斷分手,帶著腹中的孩子,回到幼年時和與希和子共同生活過的小豆島。

她不願恨任何人,只想把肚裡的孩子生下來,帶她看藍天、大海、陽光、花朵,給她很多很多愛,告訴她,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

帶著滿滿的愛,從此走向新生。

3、

父母的認可與接納,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如果一個人被接納,完全的接納,而這種接納中沒有評斷,只有同情與了解,這個人就能夠直接面對他自己,發展出撤除防禦心與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

《第八日的蟬》中惠津子的故事比較極端,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在做著同樣性質的事。

你聽話我就喜歡,有自己想法就是不乖。

考得好我就喜歡,考得不好別的方面表現再好也不算。

完美無瑕我就喜歡,有了「汙點」就不喜歡。

你再努力他們也看不見,因為他們愛的不是眼前的這個真實的孩子,而是幻想中那個完美無瑕的好孩子。

綜藝節目《少年說》有期節目中,一個女生吐槽自己的媽媽。媽媽總喜歡打擊她,還動不動就拿她跟她的閨蜜比。

女孩一臉委屈:

「媽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真的,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可媽媽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一直說個不停,試圖證明女兒是真的不夠優秀。

最後女孩又失望又難過,哭著跑下臺。

範曉萱也有類似的經歷。

範曉萱出道很早,17歲就以甜美元氣少女形象走紅,但她真正喜歡的卻是搖滾。

後來她決定轉型走搖滾風,形象也徹底顛覆,穿奇裝異服,剪短髮、打耳釘。

但這次轉型很不順利,質疑和抨擊紛至沓來,就連一向疼愛她的媽媽也表示反對。這讓範曉萱壓力很大,24歲就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想過輕生。

直到很多年後的某一天,媽媽對她說:

「我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有一些MV,還有一些表演,我把那些視頻又看了一遍。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跟你說對不起。不知道這個鼓勵,會不會來得晚了些。」

已經人到中年的範曉萱一下子哭得稀裡譁啦:

「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那對我很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那是我們人世間最初的溫暖與力量。哪怕來得晚一點,也彌足珍貴啊。

4、

那些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怎麼辦

父母的接納與認可,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但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這些。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於此,可能就會被困在父母的世界裡,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那麼,該怎麼辦呢?

1、「課題分離」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之所以煩惱,就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

對此,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理論。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把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分開來,無需過度承擔本該由他人擔負的責任,自己的責任也應該自己承擔。

簡單來說就是,

父母不接納,不一定是你的錯;

父母可以不認可、不高興,你也可以堅持做自己。

當然,課題分離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既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那一部分負責。

2、學習自我悅納

能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並在此基礎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展。

不僅接納自己人格中的優點、長處,更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在接受不足的基礎上,努力改進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3、通過「橫向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發展被需要的感覺

電影《第八日的蟬》中,女記者千草的出現對惠理萊有特別的意義。

千草其實就是惠理萊幼年在婦女庇護所生活時的小夥伴馬倫。

馬倫陪惠理萊尋找童年記憶、一點點解開她的心結,最後又決定和她一起回到小豆島,幫她照顧肚子裡的孩子,給了惠理萊很多的溫暖和力量。這種女性之間的情誼非常動人。

阿德勒認為,我們應該多建立「橫向關係」,避免「縱向關係」。

所謂縱向關係,就是批評、稱讚、上對下的評估、有權者對無能者的關係。

橫向關係,就是接納彼此差異,保持彼此尊重、互相信任,這才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最佳狀態。

比如,你在父母眼裡也許是個糟糕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是一個熱心的朋友,一個稱職的員工,一個有才華的社會人。

通過橫向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就能從更多的途徑獲得力量、感受自己的價值,從不一樣的角度客觀評價自己,從而淡化來自父母那邊的缺憾。

結語】: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現在的不幸是過去的創傷造成的。

但阿德勒強調個體的力量,他認為,真正決定我們的不是經歷,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讓生命發光、發熱;再艱難也要邁向自己的人生,去擁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這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願你我活得舒展、喜悅、明亮。

作者介紹:

洛紅塵:多平臺原創作者,主要分享情感、故事、心理學等內容,寶寶們喜歡可以來找我玩呀~

微信公號:洛紅塵(luohongchen123)

微博:@洛紅塵119

相關焦點

  • 第八日的蟬
    關鍵詞:愛、復仇、親情  適合人群:日劇愛好者、文藝片愛好者  劇情:  一個作為第三者的女人,由於腳踩兩隻船的男人的花言巧語,造成了自己一生都不能再生育。骨肉的失去,愛人的背叛,在人生失去了一切的時候,帶著憤怒和復仇的心情,她潛入情人家中,本想殺掉男人的孩子,卻意外被熟睡中嬰兒的純淨無邪所觸動,於是她決意帶走情人的孩子自己撫養,將其取名為薰,開始了長達3年半之久的逃亡生活。
  • 《第八日的蟬》|在道德困境之下,演繹與血緣無關的極致母性
    但是最後卻被自稱解救她的人所打破,讓她回歸到一個陌生的家,與兩個陌生的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樣一個複雜的狀態,對親生父母來說,也許是驚喜,但是對於心中只有希和子那位「假媽媽」的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場磨難。因此,惠理菜與親生父母的相處並沒有久別重逢的那種愉悅,而這些心理狀態,通過惠理菜成年後的諸多選擇,悄然顯現出來。
  • 第八日的蟬——是愛還是罪?其實我們都是第八日的蟬
    蟬出土生七日,之後便走向死亡,如果一隻另類的蟬意外活到第八日會怎樣?慶幸還是煩惱? 一個無辜的女嬰由於父母一代的仇怨而被迫離開出生的家庭,離開生身父母,以另一種方式生活四年之後重回家庭,她會幸福麼?失而復得的父母是否會幸福滿滿? 本書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的幸與不幸只有自知。
  • 《第八日的蟬》:雖然明知死亡卻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風景
    剛開始看《第八日的蟬》這部電影的時候,感覺無非就是女主小時候因為父親的婚外情,導致被父親的情婦誘拐四年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並沒有想明白這個故事和蟬有什麼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看完後才漸漸明白其中的關竅。女主惠裡菜的父親有過一段婚外情,而這個婚外情的情婦希和子懷孕後在父親的誘騙下打掉了自己的孩子,導致一生再也不能夠生育。隨後母親為了報復希和子不僅多次找上門來教訓她,而且在希和子失去孩子導致不能生育後,自己挺著大肚子來羞辱希和子。希和子帶著憤怒趁著惠理菜的父母不備抱走了正在襁褓中的她,隨後帶著她隱姓埋名的生活了四年。很顯然,希和子很愛這個孩子,將她視為己出,給她全部的愛。
  • 《第八日的蟬》:婚外情導致兩代悲劇,孩子如何治癒童年創傷?
    惠裡菜的心裡就湧起這麼一股恨意,她把希和子稱之為世上最惡毒的女人,這個女人不僅破壞了她父母的婚姻,還把她拐走了。惠裡菜堅決不走希和子的老路,絕對不上演小三逼宮的戲碼,她決定回家問父母要錢,想把孩子生下來。
  • 《第八日的蟬》:婚外情導致兩代悲劇,孩子如何治癒童年創傷?
    大家好,今天我講一個由婚外情導致的兩代人的悲劇故事,劇情來自電影《第八日的蟬》。希和子坐上了被告席,三年前她抱走了秋山夫婦剛滿4個月的女兒,對此她供認不諱,但卻毫無悔意。用通俗的話來講,希和子是個希望轉正的小三,她懷了情人秋山的孩子,想用孩子逼迫秋山離婚。但秋山的意思,是讓希和子先打胎,等他慢慢跟妻子協商離婚,再娶希和子過門。
  • 《第八日的蟬》:多活一日,會有多一日的美好嗎?
    「聽說蟬只能活三天。」「不對,不是三天,是七天。」《第八日的蟬》(一)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病症,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起初指的是被綁架者在長期與綁架者接觸的時間裡,因為同情或共情或日久生情等原因,從而產生對綁架者的情感認可。媒體是這樣評價這個事件的,但實際上,用在《第八日的蟬》裡薰的身上,並不完全恰當。因為薰被希和子偷偷抱走的時候,她還太小,根本不知道希和子是「綁架者」。可是,如果薰知道,她還會把希和子當做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母親嗎?
  • 《第八日的蟬》:天使與惡魔一步之遙,透視空殼母親的失責與救贖
    《第八日的蟬》的母性表現及分析 《第八日的蟬》敘述的是野野宮希和子愛上了有婦之夫秋山,後來被誘騙流產,心有不甘,偷偷帶走了秋山新出生的女兒(薰),而後一起逃亡的故事。在逃亡的過程中,希和子與薰雖然並無血緣,彼此之間的感情卻更加濃厚。
  • 《第八日的蟬》巔峰巨作,99%的人看完都覺得妙!
    蟬在土中七年,破土而出後卻只能活七天。但若有一隻蟬跟夥伴們不一樣,獨活了下來,那麼,第八日,她感到的是孤單和悲哀?還是看到嶄新風景的喜悅呢?和有婦之夫在一起的希和子發現自己懷孕了,因為情人不肯離婚,她只好去墮胎,卻導致了終身不育,而情人的老婆在此時誕下了一名可愛的女嬰。
  • 影視沙龍預告︱《第八日的蟬》
  • 恨之短暫,母愛綿長:《第八日的蟬》——她偷走了情人的孩子
    今天介紹一部日本電影《第八日的蟬》,改編自同名小說,很有知名度,作者角田光代擅長描繪女性複雜微妙的內心。若有一隻蟬跟同伴不一樣,獨活了下來。那麼她感到的是孤獨和悲哀,還是看到嶄新風景的喜悅呢?星空下的那首歌,至今留在長大的燻腦海中,成了一生中的珍貴回憶。
  • 三十而已:顧佳不是第八日的蟬,和許、林相比,3人的蟬天差地別
    導語:人不是蟬,不必擇一。現在看《三十而已》就是在坐等顧佳和許幻山離婚,林有有在引導許幻山步入離婚的道路上,充分展示了她一個高材生的底蘊,循序漸進、步步攻心。在許幻山和林有有的眼中,顧佳太在意生活細節,覺得她就像第八日的蟬一樣。
  • 《第八日的蟬》——讓人傷感的愛
    「八日蟬」——蟬短暫的生命會在它們破土之後的第七日消散,如果有一隻蟬活到了第八日,那麼會怎麼樣呢?電影在這個立意上講述了一個讓人落淚、讓人愛的電影——《第八日的蟬》。就這樣兩個人(或許加上肚子裡的孩子應該是三個人)尋著過去記憶之路走上了愛的歸途。電影後半段現實與回憶穿插融合,女兒心中關於肚中孩子問題的答案越發明顯,當她們走到最後一站—照相館的時候,一切都呼之欲出。片尾兩個人相擁而哭,說出那一段類似於承諾的告白,女兒終於選擇了那條充滿溫情和愛的道路。
  • 報知映畫賞提名公布 《第八日的蟬》佔六項大熱
    《第八日的蟬》海報  時光網訊 隨著年終的臨近,日本各項電影獎項也逐漸開始啟動,將正式進入頒獎季。日前,擁有36年歷史(1976年開始)的「報知映畫賞」通過官網公布入圍名單,日本今年上映的話題作品幾乎悉數入選。
  • 《第八日的蟬》:一段婚外情,兩個空殼母親,三段式自我尋回之路
    它讓人聯想到電影《親愛的》裡面的田文軍,千辛萬苦找到兒子,孩子已經不認識他了。被拐走的孩子回家了,一個家庭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因為被「掉包」的親情很難消除、重塑。被拐走的孩子越小,重新建立感情的難度越大。在《第八日的蟬》中,小薰被偷走時,只有四個月大。
  • 井上真央《第八日的蟬》大賣 票房突破10億日元
    井上真央《第八日的蟬》大賣 票房突破10億日元     電影網訊(編譯/姬忠鵬)井上真央主演的最新作《第八日的蟬》自4月29日在日本全國226塊大銀幕上映以來
  • 中島美嘉四月復出 為電影《第八日的蟬》獻唱
    中島美嘉四月復出 為電影《第八日的蟬》獻唱 時間:2011.02.10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著被父母認可
    來自爸爸的認可,是他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眾所周知,郭德綱老師對郭麒麟的教育一直都是非常嚴厲的。在2012年,年紀尚輕的郭麒麟給師兄嶽雲鵬的相聲專場助陣,可惜弄砸了。為此,父親郭德綱還特意發了一個微博,批評他:蠢子無知,糊塗至極。
  • 《第八日的蟬》:融合犯罪、懸疑與寫實的深情催淚之書
    >  但若有一隻蟬跟夥伴不一樣,獨活了下來,  那麼,它感到的是孤獨的悲哀,還是看到嶄新風景的喜悅呢?冬去春來夏又至,蟬聲唧唧,猶如希和子心中的紛擾。她們的二人生活會怎樣開展?是否終究像短命的蟬,轉瞬即逝?  [編輯推薦]  《第八日的蟬》編輯推薦:如果我努力活著,上帝應該不會嫌棄我吧?
  • 《第八日的蟬》試映 中島美嘉獻唱井上真央落淚
    點擊進入組圖  搜狐娛樂4月19日訊 4月18日東京消息,去年因患耳疾而暫時退出歌壇的天后中島美嘉當天亮相電影《第八日的蟬》試映會,現場演繹了該片的主題曲《Dear》。  《第八日的蟬》根據角田光代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主人公惠理菜(井上飾)被曾是父親不倫對象的希和子(永作飾)誘拐並撫養長大,諷刺的是,惠理菜自己也發生了一段不倫戀情,並懷孕。惠理菜來到曾和希和子一起生活的小豆島,在與過去面對面的過程中,探尋「母親」這一永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