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你來,開心~
作者∣洛紅塵
微信公號∣洛紅塵(luohongchen123)
日本電影《第八日的蟬》我看過兩遍,每看一次,都忍不住百感交集。
這是一部呈現人性的電影。如果用一兩句話來概況電影的情節,大概是這樣的:
小三偷走了原配的孩子,孩子把偷走自己的人當成了媽媽。
背後是一個原配的萬箭穿心。
這部電影根據日本女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它融合了道德、倫理、親情、犯罪、懸疑等要素,觸人心弦、發人深思,曾榮獲第3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十項大獎,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和探討。
故事的起因,緣於一段婚外情。
26歲的希和子愛上有婦之夫秋山並懷孕,然後在秋山的哄騙下墮胎,卻從此失去生育功能。
不久,秋山的妻子惠津子生下一個女嬰。
希和子偷偷去看那孩子,卻一下子愛上這個純真可愛的嬰孩。
她把女孩偷偷抱走,取名叫「薰」。然後帶著她東躲西藏,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傾注了全部的母愛,兩人一起度過四年單純快樂的時光。
與此同時,丟失孩子的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孩子終於找回來,她卻發現一切都變了......
在這個故事中,
小三形象最複雜,讓人又愛又恨;
原配是最大的受害者,卻又讓人同情不起來。
而我最心疼的是孩子。自始至終,孩子最無辜。
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卻不得不承擔大人們恩恩怨怨的結果。小時候被假媽媽帶著顛沛流離,回來後又不能被親媽接納。
我一直在想,如果親媽心理更強大一點,能對孩子有更多的愛與耐心,孩子的人生會不會變得不同呢?
1、
偏執的母親:始終無法真正接納回來的女兒
希和子帶著孩子享受母愛溫馨的四年,恰恰是惠津子在痛苦中度日如年的四年。
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惠津子卻無奈地發現,回來的,已經不是她日夜想念的女兒了。
首先是行為習慣。四年時間,自己的女兒被養得面目全非,髒兮兮的小臉,穿著別人送的男孩衣服,見了自己這個親媽竟會嚇得尿褲子。
其次是心理感情。女兒已經把誘拐她的人當成真正的母親,甚至為了尋找「親媽」,一次次地出逃。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對著媽媽撒嬌歡笑,惠津子會嫉妒得發狂。
她給女兒唱小星星,換了一個又一個,女兒卻總說唱得不對——她想聽的是以前希和子給她唱的那首。
真是個令人難過的事實。惠津子痛恨希和子,是她讓自己的家弄得支離破碎。偏偏女兒的身上,到處都是希和子的影子。
她說:「一看到你的臉,就讓我想起那個女人來。為什麼非要讓我來受這份苦啊?」
惠津子的心理,屬於典型的「泛化」。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發生,遵循「刺激——反應」原理,即,接受一個刺激,出現相應的反應。
而所謂泛化,是指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繫後,這一反應也會與其它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繫的過程。
心理諮詢中的泛化則是指,引起求助者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甚至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也能引起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
這種泛化,使得惠津子一直無法真正接納女兒,情緒也變得極端,有時溫柔和藹,有時崩潰大哭,有時又歇斯底裡。
為了逃避回家的痛苦,她就拼命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孩子的晚餐經常是超市的麵包。
講真,惠津子原本是個受害者,一個可憐人。但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她是失職的。
孩子被希和子養了四年,一定會對養育者產生依戀,並且有著養育人的痕跡,這是事實,無法改變,只能接受。
而且孩子畢竟只有四歲,只要付出更多的愛和耐心,一點一點溫暖她,孩子的心自然會和親媽越來越近。
但惠津子的心理能量太脆弱了,明明很愛這個女兒,但又不知怎麼去愛,情緒喜怒無常,最後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推越遠。
2、
孤僻的少女:媽媽不高興,一定都是我的錯
對於少女惠理萊來說,四歲那年是人生的分水嶺。
四歲之前,她叫薰,跟著希和子一起生活。經常搬家,生活簡單清苦,但也溫馨快樂。
四歲之後,她被解救,跟親生父母一起生活。
父親就像一個模糊的影子,明明是整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卻沒有擔當只會逃避。
母親一看到她就仿佛看到破壞她們家庭的那個女人,情緒喜怒無常,有時給她唱歌,有時又憤怒地指責她:
「真是我們的孩子,就不該讓我們擔心。你就這麼恨我們嗎?真是個壞孩子,不是我家孩子。」
惠理萊茫然無措,只會哭著跪下來,一遍一遍地說:媽媽,對不起。
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是本能地認為,媽媽不開心,肯定都是自己的錯。
我不好,我不乖,我讓媽媽哭,所以我不值得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把外界環境對他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自我認知的過程。
孩子的自我不夠強大,自我認知就主要來源於身邊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態度和評價。
如果父母對孩子是接納、認可、信任、鼓勵的,評價是積極、正面的,孩子的性格就會陽光、自信,安全感強,擁有愛的能力;
反之,父母對孩子否定的、批判的,評價是負面的,孩子就覺得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愛的。會變得自卑、膽怯、自我價值感低,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深刻的親密關係。
在這種壓抑和自我懷疑中,惠理萊漸漸長大,長成了孤僻、清冷的少女。
父愛的缺失,母親的不認同,使得惠理萊差點走上與希和子同樣的路。母親越是不能接納,她就越是懷念被偷走那四年的溫馨。
大二那年,惠理萊愛上一個有婦之夫,並且懷了他的孩子。
而這個男人最初打動惠理萊的心,只因說了一句:
「那又不是你的錯」。
是啊,當一個孩子長期被否定、被質疑,只是有人說一句:那又不是你的錯,她的心就能暖得一塌糊塗。
好在故事的結局很溫暖。
惠理萊和有婦之夫果斷分手,帶著腹中的孩子,回到幼年時和與希和子共同生活過的小豆島。
她不願恨任何人,只想把肚裡的孩子生下來,帶她看藍天、大海、陽光、花朵,給她很多很多愛,告訴她,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她的人。
帶著滿滿的愛,從此走向新生。
3、
父母的認可與接納,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如果一個人被接納,完全的接納,而這種接納中沒有評斷,只有同情與了解,這個人就能夠直接面對他自己,發展出撤除防禦心與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
《第八日的蟬》中惠津子的故事比較極端,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在做著同樣性質的事。
你聽話我就喜歡,有自己想法就是不乖。
考得好我就喜歡,考得不好別的方面表現再好也不算。
完美無瑕我就喜歡,有了「汙點」就不喜歡。
你再努力他們也看不見,因為他們愛的不是眼前的這個真實的孩子,而是幻想中那個完美無瑕的好孩子。
綜藝節目《少年說》有期節目中,一個女生吐槽自己的媽媽。媽媽總喜歡打擊她,還動不動就拿她跟她的閨蜜比。
女孩一臉委屈:
「媽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真的,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
可媽媽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一直說個不停,試圖證明女兒是真的不夠優秀。
最後女孩又失望又難過,哭著跑下臺。
範曉萱也有類似的經歷。
範曉萱出道很早,17歲就以甜美元氣少女形象走紅,但她真正喜歡的卻是搖滾。
後來她決定轉型走搖滾風,形象也徹底顛覆,穿奇裝異服,剪短髮、打耳釘。
但這次轉型很不順利,質疑和抨擊紛至沓來,就連一向疼愛她的媽媽也表示反對。這讓範曉萱壓力很大,24歲就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想過輕生。
直到很多年後的某一天,媽媽對她說:
「我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有一些MV,還有一些表演,我把那些視頻又看了一遍。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跟你說對不起。不知道這個鼓勵,會不會來得晚了些。」
已經人到中年的範曉萱一下子哭得稀裡譁啦:
「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那對我很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那是我們人世間最初的溫暖與力量。哪怕來得晚一點,也彌足珍貴啊。
4、
那些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怎麼辦
父母的接納與認可,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但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這些。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於此,可能就會被困在父母的世界裡,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那麼,該怎麼辦呢?
1、「課題分離」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之所以煩惱,就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
對此,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理論。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把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分開來,無需過度承擔本該由他人擔負的責任,自己的責任也應該自己承擔。
簡單來說就是,
父母不接納,不一定是你的錯;
父母可以不認可、不高興,你也可以堅持做自己。
當然,課題分離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既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幹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那一部分負責。
2、學習自我悅納
能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並在此基礎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展。
不僅接納自己人格中的優點、長處,更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在接受不足的基礎上,努力改進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3、通過「橫向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發展被需要的感覺
電影《第八日的蟬》中,女記者千草的出現對惠理萊有特別的意義。
千草其實就是惠理萊幼年在婦女庇護所生活時的小夥伴馬倫。
馬倫陪惠理萊尋找童年記憶、一點點解開她的心結,最後又決定和她一起回到小豆島,幫她照顧肚子裡的孩子,給了惠理萊很多的溫暖和力量。這種女性之間的情誼非常動人。
阿德勒認為,我們應該多建立「橫向關係」,避免「縱向關係」。
所謂縱向關係,就是批評、稱讚、上對下的評估、有權者對無能者的關係。
而橫向關係,就是接納彼此差異,保持彼此尊重、互相信任,這才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最佳狀態。
比如,你在父母眼裡也許是個糟糕的孩子,但是你可以是一個熱心的朋友,一個稱職的員工,一個有才華的社會人。
通過橫向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我們就能從更多的途徑獲得力量、感受自己的價值,從不一樣的角度客觀評價自己,從而淡化來自父母那邊的缺憾。
【結語】: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現在的不幸是過去的創傷造成的。
但阿德勒強調個體的力量,他認為,真正決定我們的不是經歷,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讓生命發光、發熱;再艱難也要邁向自己的人生,去擁抱大千世界的更多可能,這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願你我活得舒展、喜悅、明亮。
作者介紹:
洛紅塵:多平臺原創作者,主要分享情感、故事、心理學等內容,寶寶們喜歡可以來找我玩呀~
微信公號:洛紅塵(luohongchen123)
微博:@洛紅塵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