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南極科學考察的興起

2021-01-12 網易

2021-01-11 12:47:45 來源: 娛圈扒姐

舉報

  #南極#南極一般指地球自轉軸同南半球表面的相交點。南極的地域範圍有時指南極點領土附近地區,有時指南極洲地區一塊封的冰大地。

  

  

  南極洲自160年前被發現後,人們共同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斷有一些國家聯組織和個人去那裡探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等國相繼發表聲明,把南極大陸的某一部分歸為已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振興經濟,南極洲的礦藏和水產資源便顯示出了更大的誘惑力,激化了各國對南極領土和資源的爭奪。為了緩和矛盾,美、英、蘇、法等12國於1957年7月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南極會議,與會國家同意暫時擱置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強調對南極進行科學考察的合作精神,協調各國的考察計劃,決定由12國分別在南極洲不同地區設立50個越冬科學考察站。

  

  

  由美蘇兩家進行南極內陸的考察活動。1957年至1958年為國際地球物理年,上述12國先後派出了上萬名科學家在南極洲的30多個基地上,開腰了協調一致的科學研究活動。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959年10月,由美國當屆總統艾森豪倡議,在華盛頓召開了12國南極會議,12月1日由12國籤署了南極條約,經各國政府批准後,於1961年6月23日生效,為期30年。南極條約的基本內容是使南極洲非軍事化,規定、協調、監督該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簡單地凍結了各種領土要求。

  

  南極條約籤署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荷蘭、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巴西、烏拉圭、葡萄牙、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義大利、秘魯、西班牙等國先後也在條約上簽了字。我國於1983年6月9日在五屆人大常委會上作出決議,決定加入南極條約。第二年11月20日,我國向陽紅十號考察船從上海港出發,赴南極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島建站,站名為中國南極長城站,地理座標是南緯60°13,2西經58°58′,距離北京17501.9公裡。站上的無線電設施可直接同北京聯繫。北面智利的馬爾什基地有個大型機場,距離長城站僅2.7公裡,可全年通航。從我國乘飛機經日本、加拿大或美國到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再轉機便可到達長城站。與長城站同時落成的我國南極氣象站,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吸收進世界氣象網。

  

  現在,已有100多個考察基地(其中包括永久基地、夏季基地、臨時營地)散布於南極,進行地形、地質、氣象、重力磁力、地殼構造等方面的考察。我國的長城站,在195年2月20日的落成典禮上,向全世界宣布本站已由季站升格為越冬站,接著又在近幾年建了許多個科考站。

  

  

  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一一長城灣,這裡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我們都知道,中國在南極洲總共有四座科考站,分別為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長城站建於1984年,於1985年2月20日完工,是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一座科考站,也是最外圍的一座科考站。感謝您的閱讀,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衛星遙感、實地考察等方法可幫助人類觀察極地變化
    日前,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聯合科普中國APP、新華科普、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聯合直播,邀請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汝建進行視頻連線,圍繞氣候變化下的極地生態保護等內容,向公眾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喚起公眾關注極地生態環境,提高節能減排意識。王汝建從人們感興趣的極地生物開展話題。
  • 地球上最酷的建築在南極,第一個科學考察站至今還在維護
    關於南極,有一句這樣的話很適合它,人們常常在童年時期充滿著好奇,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有著求知慾,但是隨著人們懂得知識越來越多,成年人往往不再對未知感到好奇。不過嗯,有這樣的一群人例外,他們就是探險家,探險家始終對世界上的未知感到好奇,為人類的不斷前進提供了基礎。
  • 100年前的南極科研站是什麼樣子的?網友:太感動了
    不過時過境遷,今天人們的科技已經發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算是在南極這樣的地方,也可以建立一個足夠強大的科學考研站,只需要電力足夠多帶一點設備,那麼就可以在裡面開空調,讓裡面的環境雖然算不上是春暖花開,也可以非常的溫暖迷人,今天的南極洲科研考察站是挺方便的,但你知不知道在100年之前,當時並不發達的人類是如何在南極洲考察科學的?
  • 第2146回:英國南極地區考察,悲劇性英雄斯科特
    新地探險的正式名稱英國南極地區考察(the British Antarctic Expedition),是在1910年與1913年之間一場前往南極洲的考察活動。該考察由羅伯特·史考特率領並訂有多重科學及地理研究目標。史考特希望延續1901至04年間的探險行動中他在南極地區開始的科學工作;同時,他也希望率先抵達地理上的南極點。他與四位同伴在1912年1月18日抵達南極點,並發現阿蒙森南極探險隊在34天前先抵達當地。史考特一行於回程途中全部罹難;其中一些人的遺體、日記及照片被一個搜救隊在8個月後尋獲。
  • 南極為什麼不屬於任何國家?
    但除了科學考察,各國也存在著將南極洲據為己有的私心。與此同時,世界反殖民潮流興起,戰後一段時間內再沒有國家對南極地區提出領土聲索,而試圖瓜分南極的舉動也勢必會被美蘇兩大國制止。二戰的慘痛,讓世界人民希望南極這片最後的淨土不再被政治軍事沾染,制定一個世界性的南極公約迫在眉睫。
  • 波司登溫暖相伴中國南極科考隊遠徵南極
    要知道南極年平均氣溫為-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4.2攝氏度,暴風呼嘯、嚴寒刺骨,給科考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南極常年面臨酷寒的極端環境探索未知,追求更高、更遠、更強,本就大寫在人類的DNA裡。中國南極科考隊的屢次出徵,不僅是對於科學的不斷深耕,是持之以恆的具體體現,更是對人類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南極發草      南極考察隊員乘坐皮艇登島採集樣品和調查。   在去南極科考前後,一直有人問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這樣一個問題——南極有植物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南極是一個「不毛之地」,有著一望無際的冰川,憨態可掬的企鵝、海豹……實際上,「南極大多數地區的確是『不毛之地』,但南極半島卻分布著不少植物,如地衣、苔蘚、發草等。尤其是隨著南極旅行興起,南極半島甚至出現了菊科入侵植物」。說話間,肖灑掏出手機,向來人展示了一張綠油油的發草圖。
  • 5個南極幻想故事,紀念中國首次登陸南極41周年!
    南極(Antarctica),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1980年1月12日,我國科學工作者董兆乾和張青松兩位科學家應邀代表中國首次參加了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在南極探險和開發史上隆重地寫下了「中國」的名字。
  • 波司登羽絨服攜手中國南極科考隊再戰南極 無懼寒風爭奪鰲頭
    直至八十年代初,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南極科考隊,科考隊員懷著為國家爭光的情懷,懷著探尋自然極限的使命,在南極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氣象、地質、海洋生態科學調查活動,中國南極科考才得以書寫新篇章,中國在南極問題上有了真正的「話語權」。新時期,隨著極地考察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對於禦寒裝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南極沒有雪?這場顛覆想像的抖音直播,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南極……
    有科學報告顯示,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史上最熱1月。於是,我們看到不過9天時間,南極伊格爾島上20%的積雪沒了蹤影。持續高溫不僅帶來冰雪加速融化,更可怕的是,高溫天氣已開始引發各種生態問題。烏克蘭科學家在南極沃爾納德斯南極基站附近,發現了一片紅色的雪地,空氣中還隱隱飄來一股西瓜味兒。粉粉的雪地,乍一看似乎還挺美。
  • 二戰德國為何制訂南極「新施瓦本」計劃?小鬍子到底在南極做啥?
    這些「綠洲區」比南極其他地方更溫暖,常常成為各種生物繁衍生息的聚居地,同樣地,「綠洲區」也更適合人類活動和棲息。目前南極「綠洲區」的成因還未徹底摸清,據推測和南極火山活動有關,但不管怎樣,「綠洲區」無疑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
  • 行業丨南極凱旋的測繪人
    視頻來源: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公眾號@雪龍探極)此次南極考察隊由394人組成,於2019年10月9日出發,歷時198天,兩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完成南極陸地科學考察與工程技術維護以及相關海域調查等62項既定任務。
  • 《後天》場景絕不是空穴來風,南極海底驚現死亡冰柱,原因待考證
    在我們地球上,有許許多多非常特別的地方,這些地方少有人類涉足,人類對此地知之甚少,更為這些地方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譬如說珠穆朗瑪峰、瑪麗亞海溝、南極大陸等地。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人類發現的大陸。它也是唯一沒有人類定居點的大陸,它是地球最南端的一個區域,全年都有冰蓋覆蓋。
  • 南極綠了,北極化了,人類的報應終於來了
    >「世界風極」和「世界旱極」等一系列的極端稱號但,這是曾經的南極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20.75℃的氣溫也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而原本應該是白茫茫一片的南極如今卻出現了片片「綠雪」且部分地區「綠雪」十分繁盛
  • 1985年,南極科考隊偶遇哥斯拉,引起巨大轟動,專家:那是幻覺
    南極自有南極的語言,南極自有南極的風骨。南極的旋律、節奏、內涵和張力,是任何語言、想像和表達都不可企及的。在這個蔚藍的地球上生活著幾十億的人口和無數的動植物,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家園中,還有許多人類沒有探索過的地方。南極就是一個讓所有人類都感到好奇的地方。探索南極,人類從未停止腳步。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為世界南極探險考察史標上了「中國」註腳。這兩位科學家就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青松。
  • 「雙雪龍」南極首秀的高光時刻
    新華社發中國考察隊員協助紐西蘭同行開展南極阿代爾角歷史文化遺產修復施工。在為期1個多月考察期間,科考隊行程5000海裡,完成9個斷面83個綜合站位的調查作業;回收潛標2套、布放4套。科考隊首次獲取南大洋11個站位的中層魚標本286尾,採集了中國南極科考史上「最長柱狀沉積物」,長達18.36米,對揭示南大洋與氣候變化、南極海冰與生態系統、南極底層水形成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登上南極大陸40周年丨記者手記:我眼中的南極
    今天(1月12日),是中國科學家登上南極大陸40周年的日子。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張青松兩位科學家應澳大利亞政府邀請,受中國政府派遣,赴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進行為期2個月的考察訪問,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在南極科考的路上,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既是見證者,也是記錄者——他們就是總臺央視記者。
  • 「雪鷹」送別澳大利亞遇難「老南極」
    1月15日,中國南極第32次科學考察隊派出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援助澳大利亞南極戴維斯考察站,將該站一考察隊員遺體運送至凱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