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快照藝術,《18個月》,1916
▲美國快照藝術,《孩子、貓和狗》,1910
▲美國快照藝術,《腳的拍攝》,1900
▲美國快照藝術,《柯達廣告》,1910
這樣的拍攝風格是熱衷於捕捉飛速流逝的生活,同樣擁抱瞬間的攝影。有些人採用了盲拍的手法,並不通過取景器來構圖。他們的做法不僅僅暗示對瞬息萬變的當代生活體驗的珍愛,讓照片呈現出一種更為真實的感覺,同時還對現代生活和現代攝影的偶然性特徵大加讚揚。為了證明這樣一類快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樣一種看似平庸和麻木的風格在60年代和70年代走向了極端。更有甚者如當代攝影家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或者傑夫·沃爾等不僅對快照讚賞有加,甚至讓他們精心營造和構思的畫面呈現出快照的風格。由於快照很快就滲透到20世紀的攝影中,快照的語言也就有了全球化的媒介特性。快照(snapshot)這個詞彙源於打獵,同時也涉及幾乎不瞄準的迅速射擊,最早運用於攝影則是在1890年代,並且是由柯達相機所倡導的。後來20世紀中期的一些攝影家如莫多爾或弗蘭克,不說「完成」或者「曝光」照片,而是說已經「射擊(shot)」。莫多爾要求她的學生「憑藉本能射擊」。其實更早一些時候,沃克·伊文思在地鐵中偷偷摸摸地拍攝時,就說過這樣的話:「我在潛行,就像是打獵。然後滿載而歸。」▲美國快照藝術,《好朋友》,1920
▲美國快照藝術,《讓柯達保留一個故事》,1926
▲美國快照藝術,《威斯康辛》,1920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20
其實在100多年的攝影史中,快照更多地來自未經訓練的愛好者,他們的目的只是想記錄一些個人的歷史,然而這些畫面卻對關於媒介的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包括本體論、歷史觀以及在20世紀文化中所佔的位置。羅蘭·巴特也對快照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且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概念:知面(studium)——屬於文化的、語言學的和政治上對照片的闡釋,還有刺點(punctum)——涉及高度私人化的細節,從而建立了觀眾和照片之間的關聯。
就這樣,快照逐漸就從業餘的層面進入到了專家的研究領域,並且被專業的藝術畫廊和博物館所關注。1944年,現代藝術博物館就推出過這樣一個題為《美國快照》的展覽,包括350幅業餘愛好者的獲獎照片,是由柯達公司所發起的比賽,所出版的畫冊一直修訂再版。大約20年以後,約翰·薩考夫斯基從更為嚴肅的高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了《攝影家的眼睛》。他斷言說,攝影家能夠創造出意味深長的攝影作品,要麼憑藉「藝術的無知」,要麼放棄根據傳統藝術所沿承下來的標準。▲美國快照藝術,《緬因州》,1930
▲美國快照藝術,《南達科塔》,1939
▲美國快照藝術,雙重曝光,1937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30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30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30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30
在這以後,還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展覽,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1998年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快照:從1888年至今的日常生活的攝影》,2000年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另一種圖片:來自託馬斯·沃爾瑟收藏的無名氏照片》。這些展覽中的快照大多數都是不合格的:不規則的剪裁構成、雙重曝光、曝光失誤、甚至對主題缺乏表達能力等等,令人感到古怪但有時卻具有意想不到興趣點。這些被稱之為「成功的廢品」和一百多年前泰勒所描述的「很差」的照片別無二致。然而其價值所在不同的層面上被人們所發現和挖掘,甚至成為稀有的珍寶。嚴格意義上的快照起點是從1888年第一臺柯達相機的誕生,也就是從這一發明開始,每一個人都可能按下快門成為一個攝影師。第一階段是從1888年業餘愛好者的照片開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最早對他們私人生活的紀實。儘管這一時期的照片不多,但足以形成對傳統的挑戰。由於這一時期的拍攝正好處於世紀之交,根據當時的習俗展現出矯揉造作的戲劇化誇張風格。這些照片呈現出人們的休閒狀態,並且具有自我肯定的欲望。第二個階段是從1920年代到1930年代,展現出戰前的自我表達模式,表現出現代生活帶來的渴望感和對快樂的紀實。新技術的出現,包括感光度更高的膠片和更為輕便好用的相機,給業餘攝影愛好者更多的幫助,讓他們得以獨立地探索更為廣闊的世界。其中隨著現代流行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報刊雜誌的指導對這一時期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快照藝術,《大男孩》,1940
▲美國快照藝術,亨利,1949
▲美國快照藝術,《如此快樂》,1940
▲美國快照藝術,柯達廣告,1950
▲美國快照藝術,《克羅姆》,1958
▲美國快照藝術,《紐約時代廣場》,1952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50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50
▲美國快照藝術,銀版,1956
第三階段是從1940年代到1950年代,主要聚焦於戰後。這時候的快照受到兩方面的推動,一是隨後到來的電視的普及,一是攝影器材的價格更為低廉,尤其是1947年波拉相機的誕生,讓拍攝者得到了瞬間的滿足。由於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一切都適合拍攝,愛好者將其作為私人記錄的同時,也將其作為宣傳自己的工具,甚至是自我榮譽的象徵。接下來是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其特徵是公共領域和私人世界的衝突,照相機成為現代生活如影隨形的同謀,並且成為隨身攜帶的時尚標誌。在一切都能拍攝的可能性下,神聖感被解構了,人類的活動因為一系列的機遇捕捉成為儀式化。抓拍的審美風格也受到了方畫幅格式的影響。▲美國快照藝術
▲美國快照藝術,《克羅姆》,1965
▲美國快照藝術,《克羅姆》,1965
▲美國快照藝術,《克羅姆》,1969
▲美國快照藝術,《克羅姆》,1974
▲美國快照藝術,銀鹽,1960
▲美國快照藝術,銀鹽,1963、1960
日益引起關注的、數量巨大的快照將會對攝影史的寫作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正如阿爾弗雷德·斯蒂格裡茲曾經推斷的:藝術攝影在其神壇上多年之後,經過不斷地扭曲和變形,到頭來「藝術或不是藝術已經無關緊要,最終就是攝影而已」。在1977年有這樣的統計,美國一年所產生的快照從1967年的39億上升到大約超過89億。如今在網絡平臺的傳播上,快照的數量已經不可量數!我們也只能從這些歷史的畫面中,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