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拉肚子,然後接到一個活兒,結果錯過了公司年會籤到。等我想起來年會這茬並跑到瑞士酒店的時候,已經沒有座位也沒有抽獎券了。為了避免站在會場最後面看別人吃飯喝酒和尬舞,我只能peace out。
回家之後想起來之前下的Arrival還沒看,就翻出來看了下,於是也就有了今天的推送。
晚上看了「降臨」,感覺很好,準備劇透一下:這是一個語言學家拯救人類順便獲得超能力的故事。
老實說,我學語言學的時候,完全不理解語言學有什麼用處。這可能是一個故弄玄虛的學科,故意生造出許多奇奇怪怪的概念和例子讓人無法順暢理解和使用日常語言。後來學了經濟學,明白了語言和市場一樣,是「of human actions but not by human design」的。年輕偶爾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蠢。
片中一個核心觀點是「Sapier-Whorf Hypothesis」,即薩丕爾-沃夫假說,又名語言決定論、語言相對論。正如有效市場假說有強中弱三個版本,薩-沃假說有強/弱兩個版本。強版本認為「語言決定思維,語言類別決定和限制認知類別」,而弱版本認為「語言類別及使用僅影響思想和決策」。
這個假說和學術領域裡很多假說一樣,「名不副實」,或者說,用詞不當。沃夫是薩丕爾的學生,兩人從未合作過任何文章,也沒有在任何場合以假說的方式提出過上述觀點,至於強弱版本之說也絕不是出自他二人之手。事實上是薩丕爾的另外一個學生Hoijer創造了這個假說的名字。
愛德華·薩丕爾
薩丕爾則是美國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的學生。鮑亞士也是具有非凡才華的學者:他是物理博士,地理學博士後,開創了人類學的四大分支:體質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以及文化人類學。二十世紀早期的學術巨人們大多擁有跨學科的專業訓練背景。當然了,和現在相比,他們的本學科訓練並不是太多。
而沃夫是一位化學家,平日裡在哈特福德的火災保險公司工作。早年他在耶魯大學學習語言學時,遇到了導師薩丕爾,成名之後還給薩丕爾代過課,可以說是很棒的學者了。
班傑明·李·沃夫
十九世紀後期,人類學中的演化觀點認為非書面語言作用低微,不值一提。而薩-沃假說正是用來回擊這個觀點的新學術動向。當然了,薩-沃假說在發布之後招致了不少批評,學者們從實證、理論甚至是神學等各個角度批評這個假說,認為其不夠科學。或許他們只是缺乏研究工具,就像拉馬克當年也是因為實驗不科學,工具不完善而招致批評。
以上是薩-沃假說的簡單介紹。
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薩-沃假說,可以參照的就是市場。市場最初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通過人們的交易行為一步步演化出來的。當然了,有人會說碳排放市場就是被設計出來的,但考慮一下這個市場的核心機制就是演化出來的普通市場規則,只不過其交易品是新近進入人們視野的事物而已。
現在的市場規則,用哈耶克的話來說,經歷了:
a process of winnowing and sifting, directed by the differential advantages gainedby groups from practices adopted for some unknown and perhaps purely accidental reasons.(Hayek 1979:155)
通過歷史的去「蕪」存「菁」,同時經過微觀層面的博弈與鬥爭,市場規則在一步步的發展中變成今天這樣:互利互惠,誠實守信,等等等等。考慮到最早的交易只是原始社會時一個部族獲得了另外一個部族遺留的獵物,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和學術提煉,變成如今相對完善的市場規則,還是很值得慶祝的。
而這些規則,對於市場參與者的意義,在於從明面遵守到潛移默化。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世界觀的形成過程。當然,法人不是自然人,最終規則的遵守還是要依靠自然人的行為。而單個自然人遵守的規則千奇百怪,花樣繁多。雖然經濟學假設大家都自利,但如果沒有適當程度的利他,社會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
回到語言。套用上面的範式來理解薩-沃假設,就會方便很多。自然語言和市場一樣,也是自發形成的,而非人類設計的。被人類設計出來的語言,比如世界語Esperanto,現在都不太好。而諸如C語言的人工語言,則活的很好。不過,套用薩-沃弱假說,可以得出一個結論:C語言或其他程序語言影響了程式設計師的世界觀和決策。從網絡上各種吐槽程式設計師的段子和我能夠接觸到的程式設計師來看,這個結論可能是真的。這種習得性特徵會遺傳下去嗎?用拉馬克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的,只不過條件苛刻了一些。
人類擁有哺乳動物中最長的嬰幼兒期。這個現象的一個演化心理學解釋是,人類需要更多的時間模仿或學習複雜的社會規則。這裡的社會規則顯然包括語言。而習得語言的過程,就是規則潛移默化的過程。母語習得的過程更多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大部分人一生也僅能模仿出一個七七八八,少部分人可以跳出模仿,進行獨創。像大咕咕咕雞那樣能夠創造出一種文體的保定文學驢,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最後要說的是關於語言決定論裡的決定。這裡的決定性其實相對狹窄。在語言結構相對穩定的時間段裡,薩-沃假說可能是真的。但從更長的歷史來看,語言是流動的,變化的。這種決定性效果也就跟著流動和變化,以致於在一個長時間線上失去了它所謂的「決定」作用。
那麼二語習得也會這樣嗎?對於「降臨」裡的語言學家Banks來說,外星語言明顯是二語。而薩-沃假說最早是針對母語的。看起來這個假說被擴大化了。至少在電影和電影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裡被擴大化了。不過這個擴大化也是有經驗證據的。君不見「小兵張嘎」裡,翻譯官和日軍軍官簡直是一模一樣:兇殘,吃西瓜不給錢。
今天就到這裡。
片子bug很多,不如小說。大家謹慎對待。
非物理領域裡的相對論,除了上文的「語言相對論」,比較著名的還有「文化相對論」。參見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