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相對論證明前後世存在
一、緣起
佛教和世界上的很多宗教認為,生命存在前生後世,死亡不是斷滅。具體到人,意味著人有分段生死,生之前有前生,死之後有後生。換句話說,有一個穿越了時間的前後相關聯的存在,不依賴於身體和時間,貫通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種觀點被多數現代人批評為迷信。多數現代人認為前生後世並不存在。儘管存在一些催眠和轉世的案例,但是,人們還是傾向於雞蛋裡挑骨頭,懷疑者總是可以找出各種否定質疑的理由。
前世後世是否存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乎所有宗教理論的基本前提,也關乎每個人的切實生命利益。鑑於現代人普遍相信科學和科學家,本文從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角度來審視前生後世的觀點。
結論是毋庸置疑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確實意味著生命有前生後世。
二、愛因斯坦相對論關於時間的觀點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時空觀,時間和空間不再是相互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觀察者都有自己的時間測度!狹義相對論裡時間膨脹效應一步一步可以推出洛倫茲變換公式!
愛因斯坦在1955年3月21日寫了一封親筆信。我們把信的內容放在附錄,這裡只概括其思想內容。在臨近信的結尾處,愛因斯坦寫了一段著名的話,既是對他的摯友說的,也大概是對自己說的:「對相信物理的我們來說,不管時間多麼持久,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分別,只是持續存在的幻想。」
愛因斯坦根據其相對論指出,時間其實只是人類的一種錯覺,人類之所以會產生時間這種錯覺,是因為物體運動規律、生物的生老病死,讓我們產生出了一種衡量它度量的幻覺。
換句話說,時間是我們作為觀察者自身的感受,是一種幻覺,不是真實存在的。時間並不是獨立的一種維度,他作為觀察者的主觀感受而存在。時間不是客觀的。
三、四步驟證明前生後世存在
整個證明分成四個步驟。每一步雖然簡短,但並不容易領悟。
1.此刻我們作為觀察者是存在的。
這可以現量觀察到,我們此刻確實活著。否則,我不可能寫下這些文字,你也不可能閱讀到這些文字。所以,可以確信我們此刻是存在的。這相當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這裡並沒有站在身體乃至外境的角度確認我們存在,有觀察者在感受著身體和當下你所感受到的一切。
這裡需要我們當下體驗,而不需要愛因斯坦相對論。
2.我們不會因為我們感受的變遷而消失。
感受是因為觀察者而生的。觀察者和他的感受之間,觀察者是第一位的,是基礎的的,觀察者的感受是第二位的,是衍生的。好比,兒子是因為父親而生的,沒有父親肯定不會有兒子,而沒有兒子不會直接導致沒有父親。因此,觀察者自身感受的變化無法作為觀察者變化的因。
這裡是純粹的邏輯推理,不需要愛因斯坦相對論。
3.觀察者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消失。
因為觀察者不會因為其感受的變化而變化,也就不會因為其感受的消失而消失消失。引用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觀點,可以推斷觀察者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消失。這段論證儘管短,但非常關鍵。既然我們此刻存在,那麼,我們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消失。
這裡用了愛因斯坦相對論。
4.我們存在後世。
既然我們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消失,那個體會時間的觀察者不會消失,也就是我們不會真正死亡。實際發生的,只是觀察者對於身體和時間感受的變化,而其觀察者自身並未消亡。也就是,我們存在後世。
這裡是純粹邏輯推理,由當下推論到未來。
5.我們存在前世。
由4得知,當下一世的後世存在。那麼,任意一世必然有後一世。也就是,任意一後世必然對應一個前世。因此,當下一世的前世也必然存在。
這裡是純邏輯推理,由個別的一世推廣到一般的任意一世。
四、從生活中的例子體會觀察者不隨外境而消失
1.升學
孩子在青少年階段不斷升學,比如從小學升到初中,小學生確實死亡了,但初中生又誕生了。作為那個小學生背後的觀察者沒有死,他開始體驗初中生的生活。
2.換工作。
現代是市場荊棘,換工作是時常發生的事情。某人從企業經理調整成公務員,換了工作。作為企業經理的感受死掉了,但是這種感受背後的觀察者還在,開始體驗公務員的生活。
3.生病。
某人原本健康,患了感冒。作為健康那個感受狀況已經死亡了,但是背後的觀察者仍在,開始體驗感冒的感受。
儘管以上的例子沒有涉及身體的消失,但根據我們前面的論證,這種邏輯是普遍成立的。
附錄:愛因斯坦關於時間是幻覺的信。
這封信是愛因斯坦得知終生摯友貝索病逝時,寫給貝索親屬的信。在感謝貝索的兒子和妹妹告知自己貝索的死訊後,愛因斯坦說,「貝索的逝世是他的和諧一生的終點。對於一個敏銳淵博的人來說,和諧一生是稀有的禮物。」「我最尊重他作為一個男人,能和妻子一輩子和平相處,而相比之下我很羞愧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 從這段話中,可以感受到了愛因斯坦對自己家庭生活的心境。
接著,愛因斯坦回憶米歇爾·貝索這位終生摯友。他們相識於大學時代的一次音樂晚會。他覺得貝索就像哥哥,又是一個科學家。隨後他們一起在聯邦專利局工作,在回家路上兩人的討論是如此迷人,就像日常生活都不存在一樣。1905年6月30日,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基礎的論文-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中,唯一感謝了貝索這位朋友和同事對這項工作的忠實幫助和一些有價值的建議。這就是他們這段友誼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