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他的實驗首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從此走上「神壇」

2021-02-11 環球科學

1919年5月29日拍下的日全食(圖片來源:F.W. DYSON, A.S. EDDINGTON, C. DAVIDSON)

今天,是廣義相對論首次被實驗驗證的100周年紀念日。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領導的日全食實驗支持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現在看來,當年愛丁頓力挺愛因斯坦,讓廣義相對論「一戰成名」,也使愛因斯坦獲得了世界性的影響力。但是,有輿論認為,這個實驗是為了緩和一戰後英國與德國的關係,但當時的實驗精度不足以證明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這種看法合理嗎?當時是實驗又是如何開展的?

撰文 | 張華

事情還要從愛因斯坦寫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那時說起。

1915年,愛因斯坦寫出了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這個方程裡用到了當時很高深的數學——黎曼幾何。在這個過程中,愛因斯坦得到了數學家格羅斯曼與希爾伯特的幫助,基本上把這裡面的數學問題都搞清楚了——剩下沒解決的問題,就是需要用物理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的正確性了。

愛因斯坦開始宣傳自己的廣義相對論。這時的愛因斯坦在德國科學界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因為1905年後德國科學宗師普朗克的大力推薦,愛因斯坦的學術地位飆升,這時已經從專利局職員變為大學教授),但當時的愛因斯坦在英、美等地還沒有學術影響力。

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戰從1914年一直打到1918年,整個歐洲元氣大傷。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不但在數學上太難,而且世界觀看起來很奇葩,大家還沒功夫搭理。1916年,愛因斯坦把自己寫的德文版《廣義相對論基礎》單行本給了交給了他的朋友,荷蘭萊頓大學的德西特教授。因為荷蘭在戰爭期間是中立國,而德西特教授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秘書,所以德西特轉身把論文寄給了英國劍橋大學的愛丁頓教授。

阿瑟·愛丁頓

愛丁頓教授當時是英國皇家天文臺的臺長。儘管還不認識愛因斯坦,但他一眼就看出,這篇論文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麼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當時英國反德情緒嚴重,無法發表一篇德文報告,於是愛丁頓就讓德西特寫了一系列文章來介紹愛因斯坦的理論,並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的會刊上。

愛丁頓看了英文版的愛因斯坦的論文,終於懂了愛因斯坦的思路。

有一天記者去採訪他,問道:「聽說世界上只有3個人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請問是誰?」

愛丁頓反問道:「除了我,還有誰?」

愛丁頓確實看懂了愛因斯坦的論文。其實在1916年,德國有一個叫史瓦西的天文學家也看懂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且解出了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的靜態球對稱解,這個解可以精確描述太陽附近的引力場

光線本來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但是,在彎曲時空中,光線也會偏折——類似於光線在水面附近的折射,遠方的星光在路過太陽的時候會被太陽的引力場所彎曲,而這是可以做實驗檢驗的。

愛因斯坦其實早就覺得引力場會彎曲光線了,他從1911年開始就做了很多計算,後來不斷完善,終於在1916年廣義相對論成形的時候得到了完整的光線被引力場偏折的理論。

簡單地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把時間與空間放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彎曲的四維時空,而引力等價於時空的曲率。光線是在這個彎曲時空中的一條類光測地線。

因此,這背後的數學是很清晰的,主要就是黎曼幾何學中的測地線方程。

當時,對於一般的彎曲時空,這個測地線方程是很難求解的。但是,如果是在史瓦西時空中,那麼光線的偏轉角是很容易求出來的。與太陽很靠近的光線,其偏轉角可以用廣義相對論算出來:

在這裡,G是牛頓引力常數,M是星體(太陽)的質量,C是光速, R是星體的半徑。

對於太陽來說,我們可以把數值代入進去,得到的偏轉角結果是6.42×10-6。這是一個很小的數,這也說明太陽對靠近它的光線的偏折角度是極其微小的。

偏轉角Δθ是一個無量綱量,它其實是表示弧度。我們知道一個圓周的弧度是2π,所以,太陽對光線的偏轉角度大約是一個圓周的百萬分之一。那麼,如此小的數據,在當時可以測量出來嗎?

1919年愛丁頓抓住日全食的機會,領導天文學家利用日全食的星光照片宣稱:他們精確測量了光經過太陽附近的偏折角,從而證明了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這一下子把愛因斯坦送上了神壇。當時的媒體報導是「英國科學家幫助德國科學家驗證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文章突出強調了戰後兩國關係的修復。

那麼,為什麼要在日全食時觀測呢?因為這時的月亮擋住了太陽,在地球上的人才能看到太陽背後的璀璨星空,拍下有太陽存在時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然後呢?當地球公轉到另一個地方(一般時間相差半年左右),太陽會從剛才的星空區移開(這一星空會在夜間出現),還可以再拍下沒有太陽存在時(也就是沒有光線偏折時)恆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對兩種情況下恆星的位置進行比較,就可以得到光線偏折值。

當然,天文學家已經預測出,1919年的5月29日會發生日全食。所以愛丁頓組織了兩個觀測隊,分別前往兩個觀測地點。愛丁頓帶領的隊伍到了非洲的普林西比,另一個隊伍由他的助手戴森率領,前往巴西觀測。兩支觀測隊各自攜帶了一臺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33釐米口徑的天體照像儀(其實就是稍微大一點的照相機),巴西觀測隊還多帶了一臺10釐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

愛丁頓觀測隊在1919年4月下旬就到達了普林西比島,在悶熱、暴雨和蚊蟲叮咬的艱苦條件下做了十來天的準備工作。在日食那天早上,普林西比島風雨交加,但到日食時分卻風住雨停,天氣變好。愛丁頓觀測隊拍了多張照片,但僅有2張顯示出恆星的圖像。巴西觀測隊那邊豔陽高照,大家很高興,也拍了不少照片。

但最後衝洗膠片時大失所望,因為陽光太強,底片盒子曬的太燙了,膠片發生了形變。他們只好做了一定的加工處理。最後,愛丁頓這一組測出的偏轉角是1.61弧秒,巴西那一組測的是1.98弧秒,兩個結果的偏轉角Δθ都在10-6數量級。而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值是1.74弧秒。觀測值接近廣義相對論預言值,因此愛丁頓宣布,觀測支持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那麼,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愛丁頓當時的實驗真的靠譜嗎?

能否測出偏轉角,取決於望遠鏡的角解析度。我們可以看看哈勃天文望遠鏡的角解析度。哈勃天文望遠鏡的口徑是2.4米,對於480納米附近的可見光,可以達到的角解析度是很高的——只要把這兩個數值相除,就可以得到最小的角解析度:

這說明如果用哈勃望遠鏡去分辨太陽對星光的偏折,那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當時,愛丁頓等人使用的是口徑33釐米的照相機。

從光學口徑上來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33釐米口徑的照相機比哈勃2.4米的望遠鏡差了大約一個數量級,所以在可見光波長上,格林尼治33釐米口徑的照相機(在660納米)的角解析度是:

這個角解析度與愛因斯坦計算出來的光線偏折的數量級是一樣的。所以,利用這個照相機,如果不考慮實驗誤差,那麼理論上是可以測出太陽對光線的偏折的。

愛丁頓他們當時發表的論文,可以看到,他們畫的示意圖是這樣的——疊加兩張照片來比星星的位置:

通過以上的理論分析,目前看來,愛丁頓當年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支持實驗還是比較可靠的。廣義相對論後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驗驗證,比如2015年LIGO發現的引力波等實驗也說明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愛丁頓當年發表的論文是題目是「A determination of the deflection of light by the Sun’s gravitational field, from observations made at the total eclipse of May 29, 1919」。如果有人要質疑這個實驗的精度,那麼就去看看這篇46頁的論文吧。畢竟,愛丁頓這個實驗,精度確實很勉強,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環球科學》2019年6月刊現已上市

點擊圖片或點「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又一次正確!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用幾個字來表達:「時空告訴物質是如何運動的;物質告訴時空是如何彎曲的。」但是,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的這一簡短描述隱藏了一個更為複雜、更深刻的真理。除了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即:引力理論和關於行星、星系和整個宇宙的理論。
  • 既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項預言被證實,那再不懂相對論就真的out了
    100年前,當愛因斯坦預測引力波的存在的時候,他不曾想過,有朝一日,人類能夠真正觀測到應力波:這個效應是如此的微弱,無法察覺。
  • 廣義相對論中等效原理的實驗檢驗
    弱等效原理的違背或者牛頓反平方定律的偏離都可能第五種基本力的出現,尋找第五種力仍然是探測弱等效原理違背實驗的一個目標。到目前為止,對弱等效原理的檢驗,在地面上的實驗精度可達到10^-15,美國宇航局進行的太空實驗能將精度提高到10^-18。
  • 看完這5個預言的檢驗,你還想推翻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嗎?
    「親愛的媽媽,今天有好消息。洛倫茲今天發電報給我,說英國遠徵觀測隊證明了太陽會造成星光偏折。」愛因斯坦激動得像小孩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那根棒棒糖一樣,向他的媽媽匯報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愛因斯坦需要實驗來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遙遠的星光經過太陽時,會被大質量的太陽彎曲,從而星光會偏折一丟丟,計算的結果是星光會偏折1.74弧秒(1弧秒=1/3600度)。要驗證星光經過太陽時被彎曲的現象,這並不容易。
  • 愛因斯坦偉大,僅僅是因為相對論?(後篇)
    上一篇文章我講解了愛因斯坦偉大的地方,其中談到的一個核心點就是:愛因斯坦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那麼這一期我就來揭曉這種方法到底是啥?首先在此回顧上一期的內容,我們談到愛因斯坦發現狹義相對論,用的還是舊方法,也就是先做實驗分析數據,然後猜公式,再用實驗數據去驗證公式,其技術路線可以簡單表示為:實驗——數據——猜公式——驗證公式——探索完畢。
  • 【講座精採回放】時空扭曲100年--愛因斯坦與相對論
    不過現在讓我們回到愛因斯坦這件事情上來吧!今年是2015年,這一年很重要,原因是它是1915年的100周年!100年前,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震驚世界了,就在十年前的1905年,他就先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現在就請群主把愛因斯坦的照片擺上來,讓我們認識一下這個改變宇宙思考的偉大科學家。
  • 為什麼這個超大號的香橙甜甜圈可以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這次獲得黑洞照片有著巨大的意義,不僅讓我們能接觸到黑洞的真實面貌,更重要的是,幫我們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黑洞的物理性質,讓我們進入了一個展示時間、空間、光和物質深刻本質的更加深邃的新視野只是,一些對天文、物理不是很理解的同學來說,也許無法準確地理解為什麼黑洞照片就可以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了呢?那我們首先來看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廣義相對論是描寫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論。相比較於狹義相對論適用於慣性系,廣義相對論則適用於包括非慣性系在內的一切參考系。
  • 如何自學廣義相對論,這裡有一份秘籍
    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是這樣總結廣義相對論的:「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前半句概括了愛因斯坦場方程,而後半句則概括了運動方程。它還有個獨特之處,利用場方程能推導出運動方程,這在其它場都是沒有的。這句話也是普通大眾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解:物質會導致時空彎曲。
  • 愛因斯坦的第二個夢,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
    這一步,愛因斯坦整整跨了10年,當他在1915年最終完成廣義相對論的所有內容後,愛因斯坦自己寫道:「讓我好好休息一陣子,我實在是太累了。」我們是該讓愛因斯坦好好休息一下了,如果說狹義相對論是他集各門各派武功之大成的話,那麼廣義相對論則是愛因斯坦傲視天下的獨門秘笈,他是當之無愧的孤膽英雄。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7個預言,你知道幾個?
    廣義相對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15年發表的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它代表了現代物理學中引力廣義相對論理論研究的最高水平。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中,並在此基礎上應用等效原理而建立的。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個著名的物理理論,但人們對此知之甚少。相對論包含兩個不同的元素: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首先被介紹,後來被認為狹義相對論是更全面的廣義相對論的特例。廣義相對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7年至1915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引力理論,1915年之後,許多人為驗證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貢獻。
  • 為什麼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無法統一?愛因斯坦自己也無法做到
    他們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夢想——對現實的完整、確定性的描述。這是為什麼。圖解:如果讓一個網球落在一個像桌子一樣硬的表面,你能夠確定它將會彈回去。如果你用一個量子粒子做相同的實驗,你會發現這個傳統的軌道不是唯一的可能結果,是小於100%的一種可能。很奇怪,有一種限定的可能那就是量子粒子將會穿過桌子到另一邊,穿過屏障就像沒有任何障礙物。
  • 新理論摒棄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Larry Silverberg和Jeffrey Eischen的理論甚至可能會取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者已經被用來解釋物理現象超過一個世紀,最突出的是空間和時間的扭曲。該理論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理念,即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不斷流動,永無止境,永不交叉。
  • 蔣澈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又對了?愛因斯坦「不在乎」!
    在這樣的追問之中,許多人不禁感慨理論的威力——愛因斯坦的理論又正確了一次!在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之際,在相對論誕生一百多年後,媒體和人們再次把榮譽的桂冠交給了愛因斯坦。在廣為流傳的故事中,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據此做出了關於黑洞存在的天才預言,後世的科學家最終在技術手段不斷進步的條件下,成功驗證了這一預言。
  • 愛因斯坦又對了!恆星繞銀河系黑洞的運動,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用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進行的觀測首次揭示了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恆星運動。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那樣,它的軌道是玫瑰花形的,不像牛頓引力理論所預測的是橢圓狀。這是科學家們經過近30年來日益精確地測量,才終於揭開了隱藏在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的神秘面紗。
  • 關於黑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回或錯了,對的是霍金
    Space網站刊文稱,通過對探測引力波的數據進行認真研究,兩名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可能存在一種新型黑洞的證據:不符合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推導出的光滑的黑洞模型。▲可能存在一種黑洞,違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符合霍金的黑洞理論在廣義相對論中,黑洞是一種簡單的天體:被無限壓縮的奇點,四周是光滑的事件視界,光線、能量或物質都無法穿過事件視界而逃出黑洞的「魔爪」。
  • 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理論更正確嗎?萬有引力理論是錯的嗎?
    關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哪個更正確,目前來看顯然是相對論更為正確。我經常看到大家都堅持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沒有推翻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依然是正確的。但我個人認為其實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能有一個是正確的,因為它們的根基不一樣,不可能同時正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以平坦的絕對空間作為背景的,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以彎曲的時空作為背景的。
  • 愛因斯坦不信的廣義相對論黑暗面,就在銀河系中心
    其中,彭羅斯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堅實預言」擁有一半貢獻,根澤爾和格茲則因「發現我們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分享另一半。諾獎官網新聞稿用「黑洞和銀河系中最黑暗的秘密」來形容今年的獲獎成果。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大衛·哈維蘭(David Haviland)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研究開闢了新天地。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多年後他對一位傳記作家說,在一個慵懶的下午,他正在沉思,這時,由於蘋果偶然間墜落,他的思緒轉移到了引力上。牛頓不是第一個注意到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的人,他偉大的洞察力表現在,他以數學的形式展示了使蘋果落向地面的力一定與使月球按照軌道運轉的力是同一種。牛頓引力概念的核心——現在被稱為萬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每個物體與其他所有物體間都存在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