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理論第二次獲獎。北京時間今天傍晚,2020年度最後一項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和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師徒二人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以及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而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兩人早就應該得獎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王永欽表示,經濟學界認為,這兩位就職於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眾望所歸。「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看獲獎人的學術貢獻,與當前最熱門的經濟學議題關係不大。」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拍賣
企業支付的用電價格、5G頻譜使用權、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價格發現……現實生活中,拍賣無處不在,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中最普遍的資源配置方式之一,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由於拍賣如此重要,因此如何設計拍賣形式就很關鍵。」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辭中表示,羅伯特·威爾森和保羅·米爾格羅姆的研究幫助人們可以在複雜的場景中設計更好的拍賣機制,從而讓整個社會受益。
「這是拍賣理論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王永欽介紹,1996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就因拍賣理論首次獲得諾獎。威廉·維克瑞的理論關注的是「私人價值拍賣」(private value auction),即每位買方對商品的評價與其他人的看法沒有關係。用通俗點的話說,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式的拍賣。
羅伯特·威爾森和保羅·米爾格羅姆對威廉·維克瑞的拍賣理論進行了發展,他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共同價值拍賣」(common value auction),即由於標的物的轉售價值(resale value),每位競標者的出價依賴其他競標者的價值。「這樣的拍賣形式更普遍,更接近現實,比如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等。因此,兩位經濟學家的創新性拍賣理論很快被應用到全世界很多領域。」王永欽表示,「他們的理論研究了符合效率標準和收入最大化標準的拍賣原理,給出了不同拍賣形式在這兩個維度上的排序。」所謂效率標準,即標的物到了評價最高的人手裡;而收入最大化標準則意味著產生了最大的收入。
2000年,英國的3G頻譜共拍出225億英鎊,震撼業界。「這或許是應用『共同價值拍賣』理論而獲得多贏的最經典案例之一。」王永欽評價,在這個案例中,英國政府取得了高額收入,最有能力的通信運營商獲得了市場,同時因為英國政府的收入,英國的納稅人也從中謀取了福利。
在中國,羅伯特·威爾森和保羅·米爾格羅姆的拍賣理論也被相關學者應用到研究中。經濟學研究者黃少卿介紹,他與合作者徐曉書等人利用拍賣理論研究中國轉型階段的政商關係,並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發現。「多虧這兩位獲獎者的研究發現,讓我們在對中國經濟的應用研究時有了理論工具。同時也讓我們看見自身的不足——與國際經濟學前沿學者相比,在理論研究方面存在差距。」
「感謝兩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讓全世界都能從拍賣中受益。」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辭中總結。
師徒中已有4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雖然羅伯特·威爾森和保羅·米爾格羅姆對威廉·維克瑞是因為拍賣理論而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大多數經濟學界人士認為,將該獎項頒發給這兩位學者也是為了獎勵他們在其他經濟學研究領域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兩位學者在合同理論、組織理論、金融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具有奠基性的。」一位經濟學研究者表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蔣青雲也表示,兩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對市場營銷領域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特別是羅伯特·威爾森,他可以說是市場設計學派的開山鼻祖。」王永欽介紹,在這個學派中,此前已有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和本特·霍爾姆斯特倫(Bengt Holmstrom)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保羅·米爾格羅姆一樣,這兩位經濟學家也是羅伯特·威爾森的學生。所以威爾森是一位傑出的老師。」
王永欽回憶,2016年,本特·霍爾姆斯特倫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候,他正好在哈佛大學訪問,因此有幸參加了同城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舉辦的發布會。在發布會中,當時新科諾獎獲得者本特·霍爾姆斯特倫動情地說:「我獲得諾獎要特別感謝羅伯特·威爾森,他的貢獻是超越諾獎的(beyond Nobel)。」
除了經濟學領域,市場設計在計算機領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相關資料顯示,歐美很多高校的計算機系都已開設市場設計相關課程。「網際網路時代讓羅伯特·威爾森的理論有了更多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