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口罩等防護物資的需求激增。作為溫州地區唯一的口罩生產企業,浙江康力迪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馬上成立「應戰小組」,以三倍薪資召回員工復工,開啟「保供應」模式,為抗擊疫情做好堅強後盾。
臨危受命,復工有「三難」
1月21日,農曆臘月二十七,正是春節舉家團圓的前夕。
「請儘快復工生產口罩,有什麼困難問題,我們一起解決。」當天上午9時許,市經信局主要負責人在電話裡向浙江康力迪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總監黃樂佩拜託道。
「我們一定積極響應,以三倍薪資召回員工,全力生產口罩,確保產品不漲價,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黃樂佩語氣堅定地承諾。在2003年非典期間,康力迪曾作為指定口罩生產企業,所以對於這事,黃樂佩早有預感,就在前一天,她就要求公司相關人員早作安排,提前做好復工的準備。
接到指令後,副總經理孫鵬一籌莫展,他的面前擺著三大難題:用工難、設備在調試階段、
原材料供應不足。但令他意外的是,為了全力保障口罩市場供應,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與時間賽跑,開啟了一場口罩供應接力賽。
難題一:用工難
三倍薪資召回工人
「疫情突發,消毒類產品、口罩等是必需品,為保障供應,我們以三倍薪資馬上召回工人,並報銷他們返程車費,沒他們可怎麼開工啊?」1月20日晚9時許,生技部經理鄭一雷接到黃樂佩的通知後,第一時間就給幾位回鄉過年的操作工打電話。
據悉,康力迪有生產員工70餘人,外省籍員工佔95%,主要來自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遼寧、重慶等地。自1月18日放假後,外地員工基本回鄉了,廠裡只有保安留守。
鄭一雷打了一圈電話,大家紛紛表示「剛到家,屁股都還沒坐熱呢,難以馬上趕回」。無奈,她只得給自己的助理陳學元打電話,雖然他脫離一線有兩年了,平時主要負責下生產任務單、排生產計劃,但曾在車間呆過十年,對機器運行有一定經驗,而且之前他也了解過口罩機的操作。
「我的女兒一直跟著年邁的父母生活,平時陪她時間太少了,所以這次春節我多請了幾天假,打算正月十八再來上班。」陳學元是重慶梁平人,輾轉27個多小時的長途車後才回到家。
「他到家才兩天,但一聽公司需要他,立馬就答應了,也沒問一句工資待遇什麼的。」鄭一雷說,趁著年底,陳學元請了師傅,自己當小工,在家裡搞裝修,地板也才剛剛到。
1月22日下午3時許,陳學元風塵僕僕地趕到公司,立馬進入無菌車間開始調試口罩成型機。
1月23日7時半,康力迪公司終於傳出了「鐺鐺……」的機器操作聲。「一臺機器流水線,需要設備操作工、巡檢員、包裝人員等至少5個工人。」鄭一雷說,由於工人還沒有到位,當天他們5位行政人員就包攬了巡檢、包裝等活。其中,孫鵬是大連人,他老婆的預產期在2月10日,其父母剛從老家趕來過年,他也沒時間好好陪伴他們。
隨後幾天,已返鄉的工人們紛紛響應號召,陸續從全國各地趕回投入生產。貴陽人王忠長是名嫻熟的操作工,因為村裡的道路封了,他無法成行。鄭一雷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向市經信局領導匯報,後來在多方人員的奔走下,當地為他開了綠色通道,專門由警車護送到機場。
孫鵬介紹,目前有40多名工人復工,已開足馬力增加口罩供應。此外,酒精棉片等消毒類產品也陸續投入生產。
難題二:設備還在調試
一有問題就快速解決
浙江康力迪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主要生產無菌敷貼、一次性使用無菌手術膜、急救包、創口貼、醫用隔離面罩(一次性口罩)等多種醫用防護耗材類產品,提供相應技術支持。
去年5月24日,康力迪公司拿到醫用隔離面罩備案憑證,七八月份開始生產聚氨酯棉口罩,主要用於民用防塵。同年10月,公司又引進兩臺口罩成型機,開始小規模生產醫用隔離面罩。「這兩臺設備還在調試打樣品階段,不是很穩定,每天醫用隔離面罩的生產量不到一萬片。」孫鵬說。
自1月23日開工以來,平面型口罩成型機運轉順暢,但每天滿負荷運轉,出現的問題也不少。1月27日下午,一枚螺絲斷了,機器不得不停工,市經信局工作人員幫忙聯繫了樂清市宇輝電子有限公司和江南數控工具機有限公司,為其加工特種螺絲。僅三個小時後,平面型口罩成型機又恢復正常生產。
「挺神奇的,這麼短的時間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孫鵬說,這段時間,雖然他們工作的壓力非常大,卻因為社會各界的善意而生出滿滿的力量。這些天,很多單位甚至個人來購買口罩,他們給予說明後,雖然無功而返,但大家基本能理解;口罩機的一個配件壞了,全城掀起一場愛心接力找配件;口罩包裝袋設計版式沒弄好,無法製版,很多熱心人來電說可以幫忙……
難題三:原材料供應不足
確保無後顧之憂生產
「年前,我們只備了幾萬片口罩的面料,到了22日,耳帶、鼻梁條兩樣原材料庫存不足,我們馬上聯繫了廣東東莞一家企業,對方有庫存,但已是臘月二十八,物流放假了,若我們自己派車過去,一來一回將在路上耗去兩天時間。」孫鵬說,這個時候要搶時間趕生產,他只得再次向市經信局求助。
之後,由市經信局向市裡匯報,通過廣東的商會企業進行調度,安排車輛運輸。次日,1.5噸物料第一時間從千裡之外運抵康力迪公司。
1月27日,樂清農商銀行在得知康力迪公司的情況後,第一時間聯繫了該企業負責人,在了解到康力迪公司還存在300萬元資金缺口時,立即開闢金融服務綠色通道,以優惠利率追加純信用授信300萬元,累計授信達到1000萬元,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的資金需求,確保其無後顧之憂地生產。
全城愛心接力找配件
前天下午2時許,孫鵬從樂清市經信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兩個全新「出爐」的橡膠環形圓柱配件,進行一番比對後,感激萬分地說道:「一天不到,就做好相配套的配件,你們太給力了!」
作為溫州地區唯一的口罩生產企業,康力迪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全社會的心。自1月23日開工以來,平面型口罩機一直在連軸轉,到了1月28日上午,耳帶送料軸外面的PU棒因不斷受到擠壓,兩端老是往上翹,導致生產出來的口罩鼻梁條不是過長就是過短。操作人員經過多番調試,時好時壞,到了下午3時許,不得不停止生產,向設備生產廠家求助。廠家建議,可以用普通透明膠把PU棒纏上,可作緊急生產之需,但難以持久。
連續不斷的「鐺鐺……」聲突然沒了,這幾日都在企業送服務的經信局工作人員坐不住了,一問才知機器配件壞了。「這個不是標準件,肯定要定做。」市經信局工作人員立即商量起對策:樂清生產這類配件的企業不少,群策群力總能有辦法的。
「內徑4釐米,外徑6釐米,長度5釐米,材料是塑膠的,這種口罩生產機上的配件哪裡能提供,急需。請大家提供一下相關線索!謝謝!」市經信局工作人員馬上在朋友圈發出求助信息。一場全城「尋機器配件」的熱心接力開始了。
最終,市經信局打算買原材料製作。樂清瑞克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沛看到朋友圈裡刷屏的「求助信息」,立即與市經信局工作人員取得聯繫,自告奮勇去買原材料。他迅速驅車來到柳市東風路,發現平時繁忙的五金工具一條街,此時是店門緊閉,門可羅雀。他只得根據店招上留下的聯繫方式,一家家打電話過去詢問,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他找到一塊合適的橡膠棒,又馬不停蹄地送往樂清經濟開發區的八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期間,市經信局工作人員已與樂清市八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濱峰取得聯繫,請其速到公司給予支援。一聽與口罩生產有關,正在陪孩子玩籃球的劉濱峰一口就答應了,但同時他也犯難了:公司有設備、刀具、鑽頭,但是現在是春節假期,師傅們早回鄉過年了啊?經過多方輾轉打聽,他終於在市區找到一位懂數控銑床的師傅,並將他接回廠裡。夜幕降臨,樂清經濟開發區裡一片寂靜,可八達光電的車間裡卻燈火明亮,一條生產線僅為兩隻橡膠環形圓柱配件運轉了起來……
臨走前,市經信局工作人員囑咐道:「只要生產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找我們。有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
一名操作工的24小時堅守
深夜11時,當城市準備入眠的時候,浙江康力迪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的無菌車間裡卻燈火通明,操作工陳學元一整夜的堅守才剛剛開始。
1月29日上午9時多,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經過層層消毒,來到康力迪企業的無菌車間門口。雖然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門,記者在公司副總經理孫鵬的解說下,還是強烈感受到了裡面的緊張和忙碌:熱軋無紡布、熔噴布、鼻梁條等原材料有序地擺放在口罩成型機的一端,通過轉軸迅速往前輸送,很快焊接到一起,再通過輸送帶「飛馳」到焊耳帶機上,整個過程看似一氣呵成,實則卻傾注了操作工們的無數汗水和精力。
「如果操作順利的話,一臺機器每分鐘能生產出50片口罩。」孫鵬介紹,他們公司有兩臺口罩成型機,分別是平面型和摺疊型,原先每天開工15個小時左右,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全市對口罩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前一天起,口罩生產線開始24小時運轉,日產口罩在2萬—2.5萬片。
當天上午,有3名操作工在無菌車間裡操作,陳學元則在宿舍休息,他早上7時半才下班。為了不影響口罩的生產進度,記者也不敢打擾他們4人。當天下午5時多,記者終於聯繫上陳學元,他剛跟10歲的女兒通完視頻電話,打算去廠區接替同事。陳學元說:「前幾天,我都加班到夜裡12時。從昨天起,平面型口罩機開始兩班倒,我連著上了24個小時,非常疲憊。」
「生產任務太重了,我們要開始兩班倒,你對機器操作最熟悉,能不能帶個頭,晚上打個通宵。」1月28日晚上,陳學元臨時接到加班通知,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當夜11時,其他3名工友下班後,300平方米的車間裡只有陳學元一人在堅守。「專心幹自己的活,時間過得也快,就是凌晨一兩點的時候,太難熬了,困得眼皮直打架,恨不得有什麼東西能把眼睛撐開。」陳學元回憶道,他趕緊出去洗了把臉,喝了幾口水,稍微清醒些,又回到車間裡。之後,他再也不敢坐了,怕越坐越犯困,一直站著盯機器,直到同事來換班。
孫鵬介紹,生產口罩的車間都是淨化車間,車間的氣壓要比外面高10個帕,這樣空氣只能往外走,保證裡面不被汙染,所以車間內會有點悶,長時間呆在裡面非常考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