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各類遊戲的深度講解與遊戲事件的趣談。
前幾天筆者刷手機時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最後生還者2》價格半個月降至249元?",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很感興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Galgame,沒錯就是指日本的文字戀愛遊戲,這種遊戲主要以精美的立繪和精彩的劇情來打動人心,當然往往也伴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內容,與其說是遊戲不如說是一本可視化小說,當然它是由你的決定來主導劇情的走向,這才是這種遊戲吸引玩家們的關鍵。
而在我看來,《最後生還者2》發售後口碑急轉直下的原因就是沒有給玩家主導權,而是替玩家做了決定。這種感覺就像是強行餵了你一口屎,而我一般遇到這種Galgame會直接退出、卸載一氣呵成。(可見其實那些掰了PS4光碟的老哥們也不算太奇怪)
雲頂之戰
這是遊戲發售前大部分主流媒體給它的評分,幾乎全滿的驚世之作,一般拿到這種評價的遊戲幾乎會穩穩的穩定當年的年度最佳遊戲,但是在遊戲解禁後玩家評價的逆轉給這一切蒙上了一層陰影。
媒體評價與大眾評價如此背道而馳,遊戲界什麼時候向藝術服裝界靠攏了?就像時裝周上的都是普通人欣賞不來的東西一樣。這其中的原因是由於媒體的吹捧,把這款遊戲放在了最耀眼的地方,而一旦他有點瑕疵都會招來大量的不滿,你站得越高就必須越完美無瑕。雖然在經歷過大失所望的玩家們的報復性惡評後,現在的玩家評分在緩緩上升,但也遠沒有達到諸多媒體口中「滿分神作」的地步。
有些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雲玩家」,認為他們沒有通關遊戲就去寫差評,根本沒有體驗過沒有資格說話。但云玩家就真的沒有說話的資格了嗎?在購買一款遊戲前,你或多或少都要了解這款遊戲的情況。
假如你是《最後生還者1》的忠實粉絲,你在了解遊戲時,看到他人的遊戲視頻(喬爾被高爾夫球棍掄死,艾莉殺了一路最後放棄復仇)。一般的沒接觸過前作的玩家一臉問號,說出兩個字「不懂」,他們覺得劇情莫名其妙;而如果是深深喜愛前作的你,可能就會第一時間退款掉在路上的光碟,再憤恨地去寫條差評。這一切都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同時我們也發現,認為這部作品還可以的多是沒接觸過前作的玩家,而接觸過前作的玩家反倒對這部作品成見很大。
所以顯然把這種惡評現象全部歸咎於雲玩家是沒有道理的,他們更多的可能是被損失的一部分潛在用戶,而雲玩家也並不是只會惡評,他們在遊戲口碑極好的情況下,更會推波助瀾,即使沒有玩過也會高喊出XXX天下第一的口號。整體的玩家口碑是不會因雲玩家的意志而轉移的,事實上是雲玩家的意志一直在隨著遊戲的口碑而變化。
希望遊戲能成為純淨的「遊戲」
其實拋開劇情,《最後生還者2》的美術風格,戰鬥設計等等方面都不愧於是一部3A大作,但它也遠遠沒有達到媒體口中全部滿分,能夠成為改寫遊戲歷史上成為一座豐碑的地步。而媒體的這種「過譽」(指與幾乎所有玩家觀點相悖),拋開遊戲廠商與各大遊戲媒體有合作之外,我更怕看到的是一種目前正在席捲美國的「政治正確」——遊戲中對於LGBT,黑人族裔,亞裔紛紛有不同的描寫與暗示,且十分滿足西方目前的「政治正確」,如果就連遊戲都被政治所裹挾,被強制賦予那些價值觀,那麼這樣的遊戲究竟是一款遊戲還是一種洗腦手段呢?
忽然想起唯一與眾不同的日本IGN給這部作品的評分是7分,在眾多媒體全部滿分的大環境下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作為一名普通的玩家,我只能希冀兩件事:
遊戲就只該是遊戲,藝術就只該是藝術,它源於生活也應該高於生活,他不應該充斥著真實世界中的蠅營狗苟,錯綜複雜和所謂的什麼「政治正確」,藝術是用來諷刺這些東西的。遊戲媒體不應該被資本所裹挾,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為更多的普通玩家指出一條明路,而不是因為利益去欺騙玩家。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了,以上內容僅為筆者個人看法,咱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