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不過光是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每個月就有100億個頁面被瀏覽。當出現像波士頓馬拉松爆炸這樣的大事件的時候,數小時內維基百科就會出現來源廣泛的相關條目,而且那些條目每分鐘都會有更新。由於沒有別的像它這樣的免費信息來源,很多網際網路服務都依賴於它。在谷歌上搜索或者在iPhone上向Siri發問,你通常都會獲得從該百科全書提取出來的信息。
-
維基百科可靠嗎?
著名的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經常這樣說。維基的理念是:以各種語言記錄所有知識,並通過網際網路使它對所有人免費開放。而方法則是給予每個有此願望的人在該百科全書的網站上編寫詞條的權力。「我們都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沒有人無所不知,但每個人都知道一點什麼。」維基媒體基金會主席弗洛朗斯·德烏瓦爾(Florence Devouard)總結道。
-
每日佳軟:國內也能流暢用"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我們就不做太多介紹了,相信大家都清楚其價值的存在。以前大家用手機看「維基百科」App都需要翻牆使用,不過安卓版更新之後,細心的網友會發現,不用翻牆也能流暢輕鬆的訪問百科內容了,算是廣大網友的福音。
-
維基百科的發展陷入一片沼澤地 | 愛範兒
這是維基百科的勝利——維基百科所收錄的詞條達數百萬條,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幾十倍。喪鐘早已敲響。幾年前 《自然》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在準確性上幾乎沒有區別。該研究為維基百科的權威性提供了證明。由於維基百科巨大的成功,開始有人研究它的運行模式,出版了《維基經濟學》這本書,「眾包」 這一概念也變得流行。
-
媒體庫:創建維基百科有什麼好處?維基百科怎麼創建?
那麼,創建一個維基百科具體能帶來哪些好處呢?1.增加受眾,擴展海外市場。不同於國內的各種宣傳渠道,維基百科面向的群體是全世界的所有用戶。通過維基百科,海內外有需求的用戶都可以閱讀到我們展示的信息,極大的增加了受眾的群體範圍,也有利於拓展海外的市場。2.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
維基百科怎麼上?Wikipedia打不開怎麼辦?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基於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這是一部用多種語言編寫的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一字取自於本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創造出來的新混成詞「Wikipedia」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絡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也被稱作「人民的百科全書」。
-
維基百科15年 用藝術表達出維基百科這個偉大的概念
2001年1月15日,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和拉瑞·桑格(Larry Sanger)開始試著讓他們的雄心勃勃的目標變為現實,他們希望把人類所有的知識收集到一起,並且讓所有人都能免費獲取這些知識。 在過去的15年中,維基百科已經成為了藝術世界的珍貴資源。
-
文化不自由(二):版權壟斷與維基百科
你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堅持免費並且拒絕廣告的維基百科依靠什麼活到現在?」其實答案就在明處,只是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知識付費的「天經地義」。維基百科的運行資金大部分來源用戶的捐贈,另一部分則有大公司的回禮(例如谷歌利用維基百科訓練AI)。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年度財務報告,維基百科在2019年-2020年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約 1.24 億美元的捐助,在新冠肺炎全球爆發的大背景下依然比上一年度增長了20%。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是一個機器人
出奇的是,擁有全球第二多條目的語言版本,並不是西班牙、法語等「大語種」維基,而是宿霧語(Cebuano)版的維基,一共有 538 萬個條目。如果你沒聽過這種語言,也是正常的。宿霧語是一種在菲律賓使用的小語種,懂得講宿霧語的人合計都沒超過兩千萬。
-
金色觀察|維基百科和加密貨幣的愛恨情仇
近日,Cardano的創始人Charles Hoskinson發布了一段名為「在維基百科上(On Wikipedia)」的視頻。在視頻中,他指責維基百科對Cardano實施了武斷的商業審查。維基百科多次將一篇與Cardano有關的「被引用次數最多的PoS論文」,從維基百科的相關文章中刪除。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這樣極大地限制了知識傳播的效率和及時性,也給一些需要獲取這些知識的人帶來不便。 網際網路時代交流更加便捷,「小世界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使得我們對網際網路時代紛繁複雜的關係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整個世界由原來的原子世界進入到比特世界。這樣大大強化了知識生產的合作與協同,同時也為知識生產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原料。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但是,像維基百科(Wikipedia)以及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這樣的公益服務,則是在為網際網路貢獻著公共服務,而自身則因為理念的因素而不計成本地付出。都在說「科技向善」,維基這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產品看來是這一目標的頂點,比任何「不作惡」的口號都更有說服力。如何讓這樣造福社會的「正外部性」產品多一點,再多一點?
-
wikipedia - wikipedia(維基百科)-跨境百科-跨境電商雨果網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是一個網絡百科全書項目。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它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參考工具書,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維基百科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Wikipedia是一個混成詞,取自網站核心技術「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而維基百科作為新興的、公開的網上資源,則允許任何人進行條目創建、文章編寫。編寫者大都是對相關問題感興趣者,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專家學者。但由於其可以隨時被人登陸進行改寫,因此,維基百科的詞條、文章,從理論上說處於不斷地變動、修改、被修改、再修改之中。因此,其準確性就大打折扣,人們自然也會懷疑其學術性與權威性。 維基百科於2001年1月15日由威爾斯和桑格爾發布上線。
-
美業維基百科創建公司
美業維基百科創建公司(1)在百度百科上搜索江蘇蘇華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會有企業的詞條,介紹企業的歷史發展和股份投資等企業基本信息以及企業的招聘信息等。從左至右依次是:百度百科&百度經驗產品架構師楊明璐、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委網信辦主任朱重烈、浙江報業黨委書記/社長唐中祥、百度副總裁袁佛玉、浙報集團新媒體運營中心主任張宇宜) 百度在免費營銷前言上也留有門路,首要便是百度百科,天然也少不了搜搜百科、360百科。三種除了不同查找引擎下的不同權重,人群也有差異。 內蒙古博物館據我所知,是經歷過一次搬遷的。
-
維基百科的衰落,這是網絡理想時代的終結?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
當重大新聞事件比如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幾小時內來源廣泛的、集合而成的介紹條目就開始湧現,且每分鐘都在演變、更新。像維基百科這樣的免費信息源絕無僅有,因而許多網絡服務都依賴它。你使用谷歌搜索或者拿你的iPhone問Siri一個問題,獲得的信息常常都是來自這套網絡百科全書,並且是被當作不爭的事實傳送的。然而,維基百科及其「彙編所有人類知識」的遠大抱負都遇到了麻煩。
-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維基百科一年一度的捐款廣告又來了,近日,維基百科向其美國用戶發送了一則通知,為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而請求美國用戶捐助。在這條被維基百科稱為「有點尷尬」的公告中,維基百科稱,我們需要依靠平均每人約16.36美元的捐贈,但99%的讀者不給。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
-
大數據時代的生產者迷思:維基百科怎麼了?
以英文版維基百科為例,雖然註冊用戶數量龐大,但實際進行過編輯的用戶不足2%,三分之一的內容來自於不到0.05%的貢獻者。而真正的核心用戶數量更少。目前「高度活躍編輯者」——指最近一個月進行過至少100次編輯的用戶——數量約為3000人,這些人被認為才是真正的維基社區的構成者。而「活躍編輯者」和「高度活躍編輯者」合計僅佔用戶總數的0.02%~0.03%。
-
維基百科:非盈利網站 靠什麼來生存?
作為對比,在Alexa公布的數據中,排在維基百科之前的其他六個網站的域名後綴無一例外都是.com;如此一來,維基百科網站的.org後綴就顯得更加特立獨行和意義非凡了。 只不過,當2001年1月15日維基百科網站上線並第一次與這個世界見面的時候,卻是拖著一個.com的商業域名後綴。
-
網際網路回顧:維基百科的歷史分析,它為何能興起?
所以,來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可以看到,幾乎什么奇怪的字、奇怪的現象、特別的人名,都可以得到非常完整的解說;查到的這些東西,似乎也不因為所有網友皆可一起修改,就讓資料變得不太準確,每筆數據都細心的列出背後的來源。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到維基百科那純白色的清新頁面,閱讀裡面的文章,就好像閱讀一篇篇已經平民化的深度學術作品,既娛人又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