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改編自保惜之《回憶》,由張藝謀導演的一部愛情劇。本部片主要以「我」為引的敘事手法,所展開的母親招娣與父親駱長餘從相知、相愛、分離的一生故事。
故事以一種倒敘的手法講述的,父親駱餘長是三合屯的一名小學教師,當父親去世時,母親就要求村裡人給父親抬回來,父親這一生為村裡教書讓村裡的孩子都走出大山,如今要求村裡人給父親從縣上醫院抬回來,母親一直要求抬回來不同意用車拉回來,只想父親走走來回的路。
母親就連父親最後的擋館布,都不想用買的,只想親手給父親織。一生只愛一個人,用儘自己的一生來陪伴。
父親原本不是三合屯的人,他是後來來到三合屯的,那一年母親只有18歲、父親20歲。因為村裡要建學校,按村裡的習俗新房蓋好的時候都要在梁上裹一塊紅布,圖個吉利,這塊布就叫紅。通常是由村裡最漂亮的姑娘來織,所以這次織紅的事自然又落在了母親的身上了。因為心裡有父親的原因,這塊紅母親織的格外仔細。
那時候的愛情很單純很細膩,母親為了每天多看父親一眼,每天打水寧願跑到前井打水,就只為了路過學校看一眼父親。
按那時候凡是蓋房這類大事,家家戶戶都要往工地上送飯,給幹活的男人吃。那幾天母親盡挑好吃的做,他總希望父親能吃上她親手做的飯。
房子蓋好後,父親也開始上課教書了,第一天的所有人都去學校停課了,可是慢慢的村裡人就沒怎麼去了可是母親卻從那以後每天都去學校聽父親教書,這樣一聽就是四十多年。後來又聽說父親每天放學都要送路遠的孩子回家,母親就動了心思,想在那條路上碰見父親。懵懂的愛情種子也慢慢地發芽了!
父親是從鎮上來的,每天吃飯就村裡輪流吃,那一天輪到母親家了。母親早早的就起床為父親做吃的,父親來了母親含情脈脈的看著父親,就連父親在家吃飯母親都要看著父親。僅僅通過一面鏡子傳達了兩個人的對視,這該是多大的愛情。吃完飯母親拿著大青瓷大碗問父親可認識,父親羞澀的說吃過熟悉,說他最喜歡蘑菇蒸餃了,母親立刻叫父親下午來吃。一片痴心也會得到了另一份愛的,當知道一個人喜歡的東西母親就立刻給父親做了。
這段感情也受到母親的母親的反對,可是母親還是義無反顧的依然做著她的事情。就這樣母親做好了餃子等父親來,可是父親要走了臨走時父親送母親一個髮簪配上紅衣服好看。當聽到先生走了時,母親拿著餃子追了去。母親拼盡全力還是沒有追上,碗也摔壞了。
就這樣父親走了,母親卻每天都在等他,因為父親答應母親臘月初八一定回來。所有的承諾都不如一句我等你!
臘月初八到了父親說定回來的日子到了,可是父親沒有回來。母親還是每天站在村口等著父親,那一年下著大雪,母親還是一樣每天等著父親,後來母親要去縣城找父親,可是在半路上暈倒了。從前車馬很慢,真的一生只夠愛一人,母親當是的愛情也是轟動全村。
母親醒來的時候,父親回來了。一切都充滿了新的希望、充滿新的理想,春天來了。母親盼望的人終於回來了。可是父親是偷偷回來了,因為聽到母親的情況,實在忍不住,等到天黑父親又回去了,這導致父親與母親相見的時間推遲了好幾年。到了父親母親相聚時間的那一天,母親又特意穿上那件父親最喜愛的紅棉襖,站在路口等父親。也就從這一天開始父親就沒有離開父親半步!
那時候沒有任何工具來聯絡感情,僅僅靠的織紅、送公飯等來表達母親對父親的那種愛情,相知、相識、相離、相愛、相伴這一切都來之不易,這一生也只夠愛父親一人